“一等功臣”四个字,抵不过一个错别字。
蒋诚,重庆合川人,1928年生,家里穷得连盐巴都要借。1949年,解放军进城,他扛着铺盖卷就去了征兵处,一句“想吃饱饭”把接兵干部都说愣了。
![]()
上了朝鲜,他分到第12军31师92团1营机炮连,扛的是马克沁重机枪,一梭子下去能把对面山头削掉一层。上甘岭537.7高地,他一人一枪守了整整一夜,肚子被弹片划开,肠子掉出来,他拿绷带一缠继续扫,400多条命就这么交代在他枪口下,还顺手把一架低空俯冲的F4U给点了火。
![]()
1953年,志愿军司令部发喜报:记一等功。可办事员把“隆兴乡”写成“兴隆乡”,邮差找不到地儿,喜报原路退回,锁进档案柜,一锁就是36年。
![]()
退伍那天,他兜里揣着复员证,肩上扛着行李卷,回到村里没提半个字。农技站缺个懂蚕桑的,他撸起袖子就上,临时工一干36年,工资从18块5涨到43块,从没转正。
![]()
1984年,村里要修路,他跑去信用社贷了2400块——当时能买两头牛。路修好了,债压在他一个人头上,利滚利滚到6000多。1991年,银行上门,翻出旧档案,才把那封发黄的喜报找出来。
![]()
县里来人,问他想要啥待遇。老头儿摆摆手:“国家那会儿也难,我能活到今天,够了。”说完继续去蚕房喂桑叶,好像那400多条人命跟他没关系。
![]()
后来县里给他补了离休,每月多200块,他全捐给小学买课本。2021年档案馆把喜报拿出来展览,玻璃柜前围了一圈小学生,讲解员说:“这是英雄。”老头儿在旁边嘀咕:“啥英雄,就是没让敌人过去。”
![]()
现在合川档案馆里,那张喜报和一把锈迹斑斑的机枪摆在一起,标签写着:蒋诚,一等功臣。可老头儿最惦记的,还是当年那条没修完的路——“要是再宽点,娃儿们上学就不用踩泥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