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为何很少说“对不起”?从日本人角度解释印度人这一不可思议的现象
![]()
“总是思前想后,结果反而吃亏!”
日本人素来以彬彬有礼、能力卓越著称……但这是否也意味着,日本人常常在不必要的事情上过度耗费心神呢?
![]()
“如果能学会‘终极的合理思维’,生活或许会轻松快乐得多。”——曾负责数十亿日元项目、并拥有管理印度团队经验的“印度麦茶”先生如此说道。他从那些看似“自我中心”、“注重短期利益”、“活在当下缺乏规划”的印度人身上,发现了值得日本人借鉴的“幸福生活启示”。
![]()
在他的新书《印度人为何从不烦恼》中,他深入解读了在一个人口高达14亿、前1%人口掌握着40%以上财富的超级竞争社会里,人们如何凭借“超强的行动力”与“务实的智慧”生存与发展。
● 印度式“借口”的学问
印度同事有一个特点:无论遇到什么事,总能迅速给出一个“说法”。我刚到印度工作时,最让我感到不适应的就是这种沟通模式。这其实是他们的一种自我防卫本能,但在实际工作中,作为他们的上司或合作伙伴,应对起来确实需要费些心思。
![]()
最关键的是,他们提出这些理由时非常坦然,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好比日本人习惯性地脱口而出“对不起”一样,对他们而言,给出解释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他们并不会因此显得局促不安,也完全不觉得这有什么难为情。
● 他们的顾虑:“认输”可能意味着损失
那么,为什么在日本人看来有些孩子气的、并不高明的理由,他们却能如此坦然地说出口呢?
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印度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环境,“无论如何都要避免在争论中落败而承受直接损失”的心态,已经深深烙印在许多印度人的思维中。他们似乎有一种潜在的担忧:如果在自己有疏忽的事情上承认错误,或许就会面临“陷入困境或失去机会”的风险。
![]()
因此,他们沟通中的许多策略,都围绕着“在可能落于下风时,设法不承认失败”这一核心目的,从而显得极具防御性。
● 日本人的幸福启示:或可借鉴的“印度式思维”
当然,从长远来看,总是寻找借口可能会损害个人信誉,从而带来损失。但在他们当下的权衡中,避免眼前的损失、获取短期利益更为重要。这是他们在自身成长环境中形成的、他们认为行之有效的合理行为模式。
![]()
《印度人为何从不烦恼》这本书的初衷,正是希望为那些因“想得太多”而无法活出自我色彩的现代日本人,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视角。通过观察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尽情挥洒的印度人,或许能从中学会“一心一意为自己而活的‘幸福合理思维’习惯”。对于不太擅长追求“自我”的现代日本人,还有类似的中国人,了解印度人的这种思维习惯,或许能带来一些冲击与启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