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德国财长访华:中德关系中的“垃圾”问题亟待厘清

0
分享至





文 |山海

本文为深度观点解读,仅供交流学习

“我们不想要中国垃圾。”

德国财长克林拜尔在欧盟财长会议前的这番言论,听上去掷地有声,但玩味起来却有几分尴尬。

因为就在这句话说出口后的第四天,他本人就将飞往中国,主持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试图修补两国间因政治分歧带来的裂痕。



说一套,做一套,这种“嘴硬心软”的表现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是德国甚至欧盟对华政策的缩影。

嘴上喊着要“保护市场”“摆脱中国依赖”,身体却诚实地依赖着中国市场、供应链和科技合作。

一边试图筑起壁垒,一边又不得不承认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这种“精神分裂”的对华态度,正在让德国乃至整个欧盟陷入日益深重的困境。

从“垃圾论”到访华

德国财长克林拜尔最近的表现可以用“戏剧化”来形容。

11月13日,在布鲁塞尔召开的欧盟财长会议上,他公开放话:“我们不想要中国垃圾。”

这番话的矛头,直指以Temu、Shein为代表的中国电商平台在欧洲的迅速崛起,背后是欧盟对中国商品新的贸易限制政策。



然而,仅仅一天后,中国外交部就对外确认,克林拜尔将于11月17日访华,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共同主持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此外,他还将出席中德社民党战略对话,进行党际交流。

如此反差鲜明的“双面表演”,无疑让人感到讽刺:一边骂着“垃圾”,一边却又积极访华求合作。德国政府的对华态度,的确耐人寻味。

欧盟对中国电商动刀:真的是“公平竞争”?

克林拜尔“垃圾论”的背后,是欧盟正在酝酿的一系列针对中国电商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欧盟财长会议达成“政治协议”,决定取消对价值低于150欧元的进口包裹免征关税的政策。根据新规则:



直接从中国寄到欧洲的小包裹:每件将征收2欧元(约合人民币16元);

存放在欧盟仓库再配送的小包裹:每件征收0.5欧元(约合人民币4元)。

法国财长莱斯库尔提议,该政策应在2026年初生效,而克林拜尔则急不可耐,要求“尽快实施”。

表面上,欧盟宣称这是为了“公平竞争”。欧盟委员会副主席谢夫乔维奇表示:“欧洲正在认真对待竞争规则,不能让中国电商商家享有不公平的税收优势。”

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数据显示,欧盟每年约有46亿件小额包裹,其中90%来自中国,而这些商品已成为许多欧洲家庭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Temu、Shein等中国电商平台的崛起,靠的并不是“税收漏洞”,而是凭借极高的性价比和高效的物流体系。

欧盟这种政策的真正意图,是为保护欧洲的本土零售商免受中国电商的“冲击”。



用简单的关税手段“加价”,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欧洲消费者为此买单。

克林拜尔的“双面表演”,其实是德国对华政策深层矛盾的缩影。一方面,德国经济高度依赖中国市场和供应链;另一方面,德国的政治精英却对中国充满偏见和敌意,两者之间的冲突愈发尖锐。

经济上离不开中国

尽管德国政界频频叫喊“摆脱中国依赖”,但现实却是:德国的经济命脉和中国紧密相连,根本脱不了钩。

中国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23年前8个月,中国超越美国,重新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

车企依赖中国市场:德国三大车企(大众、宝马、奔驰)每年在中国市场的营收超过1000亿欧元,占其全球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制造业供应链离不开中国:德国制造业所需的72%稀土来自中国,而汽车芯片80%的封装测试也依赖中国供应链。

德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化体系,而中国正是这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要“彻底脱钩”,德国的制造业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将遭遇重创。

与经济上的紧密依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政界对中国的强硬态度。

总理默茨的“去中国化”计划:不仅支持排除华为和中兴,还计划投入5000亿欧元改进通信基础设施,以“彻底摆脱中国技术”,包括在6G领域的合作。

央行行长纳格尔的“报复言论”:公开讨论欧盟如何在贸易上“报复中国”。



这种“经济上离不开,政治上看不起”的态度,既反映了德国政治精英的优越感,也暴露了他们对中国经济崛起的焦虑和不适应。

德国对华政策的“精神分裂”,既有经济与政治之间的矛盾,也有历史情结和现实压力的交织。

德国曾是全球制造业的“灯塔”,拥有“德国制造”这张响亮的名片。

然而,近年来中国在电动汽车、电商、基建等领域的快速崛起,让德国感到“昔日的光环正在褪色”。

以电动汽车为例,德系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经从2018年的20%下滑至2023年的12%。

而比亚迪、蔚来等中国品牌则迅速崛起,甚至在欧洲市场也开始占据一席之地。德国的这种优越感,因中国的“后来居上”而受到了冲击。



德国对中国的焦虑,更多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还逐步在技术和创新领域实现突破。德国担心,自己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地位会被中国迅速赶超。

正因如此,德国一方面想要借助中国市场的红利,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去中国化”来减轻自身的焦虑,结果反而让自己陷入了更大的矛盾之中。

欧盟的困境:保护主义的代价

德国的“精神分裂”并非个例,而是整个欧盟对华政策的缩影。近年来,欧盟在美国的影响下,试图通过贸易壁垒和限制政策来遏制中国的发展,但这些做法的后果很可能是“损人不利己”。

欧盟对中国电商小包裹征税,看似保护了本土企业,但最终却是欧洲消费者为此埋单。他们不得不花更多的钱购买日常消费品。



如果欧盟继续加高贸易壁垒,最终将削弱自身企业的竞争力,尤其是在全球供应链深度融合的今天,孤立中国只会让欧洲自己掉队。

结语:

德国财长克林拜尔的“双面表演”,不是简单的“说一套做一套”,而是德国乃至欧盟对华政策的真实写照: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

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想要一边享受中国市场的红利,一边又对中国充满偏见和歧视,最终只会陷入自己挖的坑里。



对德国和欧盟而言,真正的出路不是筑起贸易壁垒,而是摒弃傲慢与偏见,与中国平等对话,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这才是维护欧洲经济繁荣与竞争力的正道。

参考资料:观察者网——好大的口气!德国财长支持对中国小包裹下手:我们不要中国垃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小影的娱乐
小影的娱乐
了解更多最新最热最爆的娱乐信息
2422文章数 904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