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从“闯世界”到“闯家乡”|一位哈尔滨“冰雪三代”文旅人的“种树”人生

0
分享至


近日,一场名为“北国好风光·美在黑龙江”微信视频号文旅创造营在哈尔滨收官。

4所高校、120余名学子,累计创作短视频2162部,全网播放量突破1.2亿次,也让全国网友通过冰城学子的镜头,重新发现龙江之美。

项目的核心推动者之一,是哈尔滨鑫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晓丁。他的职业生涯,始于一场远行。

29岁成为旅游卫视当时最年轻制片人,他曾用镜头与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从闯荡世界到深耕黑土——回归家乡,他打通高校与产业壁垒,让年轻一代的创意成为解读哈尔滨文旅的最新语言。


王晓丁在创造营结营仪式之后。

转型背后,是家族三代与冰雪文化的深厚渊源。从祖父研究的冰建公式出发,走过媒体行业的巅峰与转型,他是哈尔滨文旅的见证者,也正努力为家乡的黑土文旅发展,种一片生生不息的森林。

出走与回归:“东北孩子出生,并不是为了离开”

2004年夏天,即将毕业的王晓丁,在当时学易经的室友一次偶然测试中,为自己“未知的前途命运”,抽出了一个“旅”字。

在这个当时对人生前景充满期待的黑龙江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四学生看来,这个字给自己的人生提示是,“做所有事都需要经历苦难折磨,才能获得成功”。

和那个年代很多憧憬“大学一毕业就去北上广”的东北孩子一样,无数像王晓丁这样的“东北80后”,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被命运的车轮裹挟向前。

凭借出色的专业能力,王晓丁直奔北京,先入央视实习,后扎根旅游卫视从事编导工作。29岁那年,他成为当时台里最年轻的制片人,那段人生,随着2007年至2009年中国经济的黄金年代,同步高速飞驰。


王晓丁在旅游卫视工作期间在美国出差拍摄。

他回忆那段“来时路”,“节目组当时仅半年的经费预算就达到400万元,你只需要想如何用好这四百万,为电视台产出更大价值……”在旅游卫视工作的7年间,王晓丁走遍了全球26个国家,他的工作需要他每个月有半数以上时间在海外拍片。世界,成了他的日常。

这大抵也是绝大多数异乡人在北京的精神困境。“只要你有过北漂的经历,就能体会那种繁华背后的无力。”他当时慢慢意识到,这种职业的天花板也许并非能力,而是复杂的人脉背景。而更现实的动摇来自生活。尤其是在经历过“清晨四点排队,排到八点多钟”的就医艰辛后,他开始质疑“北漂”的意义。

现在,在黑大新闻传播学院专硕校外导师王晓丁所带的学生眼中,这段北京奋斗故事的”来时路”,听起来依然提气。这些学生,作为王晓丁的“同门后辈”,尽管面临着全国就业“狂卷”压力,面临着专业不再炙手可热的现实,绝大多数仍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怀抱美好期待,羡慕并无比向往师兄王晓丁的人生机遇。

“我更主张,让他们带着这种期待,从大学时代开始,为自己的人生打开更多可能性。”王晓丁告诉记者,他其实还是鼓励他们“多出去”,“去看看世界究竟什么样,再做选择”。

在他看来,东北孩子出生,并不都是为了要离开。因为“走出去”了,才可能真正想清楚那个所谓“人生的意义”——它可能具体而微,可能是“轻舟已过万重山”,也可能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无论如何,“在看过这个世界后,愿意做出主动选择”。

他坦言,这个想法,当初也成为驱动他带着这段人生阅历回到哈尔滨、后来一切行动的伏笔。

观察与深耕:从“第八个烧饼”到文旅初心坚守者

回归家乡,王晓丁进入一家本地纸媒工作,负责跑旅游和森工战线。这一跑,又一个7年。

在这个过程中,他先是经历了从电视台编导的“艺术家角色”,到地方媒体文字记者的“阵痛撕裂”。“最难的是,我过去7年的经历,让我养成了画面语言的习惯。结果我发现,不行了,画面是一点儿用不上,只能用文字。”

一边克服“技术阵痛”,他一边尝试将国际视角转化为本地优势。很多旅游线索,同行们回来往往只发个“豆腐块儿”,王晓丁一写就是一个整版。在他看来,这种工作的意义不止采访,主要是结交朋友、积累文旅资源,“多跟行业内大佬接触,把眼光和视野尽量跳出来,放大一点儿、放远一点儿”。

他记得有一次,他直接跟某景区的第一负责人交流,偶然提到自己在希腊拍摄采访过的一个旅游行业案例。那次交流,不仅让负责人眼前一亮,也为这座景区很快打开了同质化破局之道。

难得的履历,再加上本土旅游价值挖掘能力,让王晓丁很快在黑龙江旅游行业出圈。从世界地图到黑龙江地图,从当年闯世界到如今“闯家乡”——人生舞台变了,但“旅”字的宿命,像是为他翻开了新的一页。

2016年,中国迎来“短视频元年”。2017年开始,全国短视频平台井喷。被时代裹挟着的一代媒体人,见证并亲历着新媒体生态的剧烈变迁。在这种变化里,王晓丁却发现,家乡的旅游行业宣传,从曾经的“百花争鸣”一度陷入通稿的无奈。与此同时,新媒体大潮袭来,许多新媒体平台看重王晓丁的资源,向他抛出橄榄枝——“赶紧把你的旅游资源变现”。

王晓丁需要再次做出选择。

当时,与腾讯的合作机会出现,强调其产品生态和资源支持能更好地为黑龙江文旅服务时,王晓丁心动了。“我当时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只要是对黑龙江文旅有好处的事,我都想做。”在王晓丁看来,往往人生转折的那个所谓重要时刻,想法具体而微,“干一个事儿能成一个事儿,干一件能持续下去的事儿”。


2022年,他辞去报社工作,正式加入腾讯生态合作伙伴序列,与几位合伙人成立哈尔滨鑫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作为腾讯在黑龙江的核心服务商,他们的团队更像一个资源整合的“超级连接器”与“创新孵化器”。他们将腾讯互娱旗下如《和平精英》等国民级游戏顶级IP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等核心景区跨界合作,不再是简单的logo露出,而是将游戏中的经典场景、角色元素,通过冰雕雪塑、线下互动任务等实体形式巧妙植入景区,吸引了大批原本对冰雪景观可能并不敏感的年轻游客前来“打卡”,完成了对客群结构的成功焕新……随着成功案例的积累,不再是单打独斗的报道或单个项目的推广,他们都团队,通过整合腾讯的技术、产品、IP与流量优势,结合本土人才和景区资源,开始构建一个自我造血、持续创新的文旅赋能生态系统。

作为见证者与亲历者,王晓丁亲历了哈尔滨从“非旅游城市”到“网红顶流”的蛰伏期。那些年,像许多本地文旅人一样,也曾面临困境突围。“我为黑龙江文旅连续做了7年推广,只有一年因为一些原因,没合作上。结果那一年,是哈尔滨文旅爆火的第一年。”他告诉记者,当时内心有些复杂,也经历摇摆,但文旅行业有人鼓励他:“不能因为你去吃第八个烧饼的时候饱了,就说前七个烧饼没有用。”


破局与创新:推开高校大门,做年轻力量的“摆渡人”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021年那个“文旅有些寂寞”的夏天。当时,黑大新闻传播学院希望王晓丁能帮忙带实习生。一则短短几行的招聘启示,竟引来151名学生报名。

王晓丁理解学生们对“大厂”的期待,也从中看到了打开家乡文旅黑土的另一扇大门。

他创造性地设计了一场“大考”:与学院签约实习基地,请头部景区负责人进校园培训,然后自己出车出钱,带两车学生杀向极地公园、伏尔加庄园、融创乐园、波塞冬等景区,让学生们自由创作。在他看来,这是一举三得:公司觅得人才,学生获得实践机会,景区在当地的特殊状况下也有了优质宣传内容。王晓丁审片极快,“一眼就能看出谁的音乐玩得妙,谁的文案会讲故事”。他相信,“学这个专业的孩子,就一个作品,就能看出他所有的阅历”。


王晓丁在创造营带学生拍摄现场。

这次成功试水,直接催生了由黑龙江省文旅厅支持的“微信视频号文旅创造营”项目。王晓丁将“文旅进校园”的政策议题落地,获得官方资金支持后,使项目得以持续。三年来,“微创营”从黑大扩展到师大、哈工大和哈石油学院,完成了从冬季到夏季的跨越,累计产出三千余条高质量原创视频号作品。

很快,王晓丁在黑大新传学院开设了《腾讯视频号内容创作与运营》的选修课。他定下三条选师标准:一不是照本宣科的“学院派”;二是必须是他心目中的“老师”,即他对其专业素养有深入了解和认同;三是要对黑龙江文旅有极致热爱。于是,冰姐、左右哥、网红铁妞、网信办主任、文旅局局长、宣传部部长,甚至是省文旅厅副厅长等一众流量大咖,被他“请”进课堂,课程火爆到“开抢即秒光”。教学楼管教室的大爷有一次叫住王晓丁,告诉他:“你这课有意思,后面几排学生都没有玩手机的……”


王晓丁在黑大上课。

在这个过程中,王晓丁完成了从“业务尖兵”到“资源整合者”的转型。“相当于我是一个桌子,我把相关资源合并同类项……他们各取所需。”他引入品牌手机作为赞助,为学生提供设备,为品牌链接精准用户,实现了企业、学生、景区、品牌的多方共赢。目前,在黑大新传学院,这门选修课已经发展到“440人争60个名额”,还有外省知名传媒类高校向王晓丁的训练营抛出橄榄枝。

此时,在王晓丁看来,横向看全国文旅的几次流量出圈事件,都是青年群体与文旅的强关联。“特别是前两年,全国各地文旅都很寂寞的那段期间,青年群体成为了景区的绝对主力。”青年群体的情绪价值提供,在互联网形成了新媒体时代全新的“社会共情结构”,并通过沉浸式体验、推送与传播,形成情感闭环。

文旅厅获得精准宣传,企业获得项目支持,学校帮助学生成长——这种可持续的“三方共赢”模型,让王晓丁播下的种子开始发芽。与此同时,学生们用年轻的视角,反哺着哈尔滨文旅。

在伏尔加庄园的一次座谈会上,学生代表们直接建议:需要旅拍、需要NPC、应突出套娃特色……最终,建议很快被落实,变成了景区里的套娃滑梯、套娃雪人和套娃城堡。有一次,学生们在课堂上给雪乡景区提意见,大家指出“年轻人了解少”、缺乏“网红打卡地”等问题,让这座传统景区的领导层们,开始思考如何满足新一代的情感需求……

训练营中,很多学员毕业后就进入全国各地的“大厂”。项目的合作景区也不甘错过人才机遇,开始通过活动“预订”优秀学员。“通过训练营掌握短视频技术,晓丁老师几乎是手把手,一条音乐一条音乐、一秒一秒,手把手去教。”不久前的结营仪式上,有学生代表告诉记者,但更重要的,“他为我们打开了重新认识家乡、甚至想要留在家乡的一扇窗”。

初心与来时路:“冰雪第三代”与“种树”人生

在和学生们在一起的几年,王晓丁不断想起自己毕业那年,被室友抽出的那个“旅”字。直到有一天,哈尔滨冰雪文化博物馆的负责人问他:“你不知道其实你就是‘冰雪第三代’?”那种所谓的宿命感,才慢慢清晰起来。

在平房区中国云谷的哈尔滨冰雪文化博物馆里,5688平米的展示空间清晰记载着哈尔滨冰雪的辉煌历程。而王晓丁的家族故事,正是这部历史中不可或缺的篇章。


哈尔滨冰雪文化博物馆中,王晓丁的爷爷王丽生展区。

他的祖父王丽生,是哈尔滨冰雪建筑技术奠基人。1963年,作为哈市城市建筑研究所所长的王丽生参与了首届兆麟公园冰灯游园会的策划。更为关键的是在1964年,他对松花江自然冰进行了840组数据对比和34个公式推导的科学论证,首次从理论到实践证明了天然冰作为建筑材料的可行性,为哈尔滨大规模冰雪景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此后,由他主编或作为技术顾问的各级《冰灯建筑技术规程》,更是成为全国冰雪建设的规范蓝本。

而王晓丁的大舅吴乃光,是哈尔滨冰雪艺术的开创者之一。1963年哈尔滨第一届冰灯游园会上,吴乃光带着团队创作了哈尔滨、也是全中国的第一个雪雕作品《万象更新》。这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由此揭开了中国现代冰雪造型艺术的序幕,也标志着冰雪从自然景观向艺术景观的飞跃。


王晓丁陪家人参观哈尔滨冰雪文化博物馆。

王晓丁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喜欢画画,大舅就拿了几块黄泥,鼓励王晓丁尝试雕塑。儿时那件受到大舅表扬的作品,他至今还留着。他告诉记者,在建筑设计院工作的大姑,也是做冰雪工作的。有一年给兆麟公园设计冰雕,还参照了王晓丁小时候画的变形金刚手稿。现在,他想来,“一切也许只是兴趣始然”,但这个温暖、开放、爱钻研的家族,成为了托举他的力量。

“哈尔滨冰雪博物馆的展示,是对哈尔滨冰雪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是向世人展示哈尔滨冰雪文化成果的写真与集成。” 哈尔滨冰雪文化博物馆负责人的话,为王晓丁的家族做了注脚。“冰雪第三代”的命题变得清晰,且厚重。

祖父王丽生以科学家的严谨,为冰雪奠定了技术的基石;大舅吴乃光以艺术家的激情,为冰雪赋予了造型的灵魂。曾闯荡过世界的王晓丁,在新的时代下,为古老的冰雪技艺继续寻找通往未来的年轻语言。在推动年轻力量与家乡文旅融合、为家乡冰雪土地种一片森林的过程中,与家族三代人的冰雪使命,欣然交汇。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王坤 文/摄/视频

部分图片由王晓丁本人提供

编辑:姜学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哈尔滨新闻网 incentive-icons
哈尔滨新闻网
哈尔滨人都该关注的号
29614文章数 809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