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患者或家属都有过这样的困惑:明明手术很成功,医生都说“肉眼看得见的肿瘤都切干净了”,可术后没多久却被告知复发了,甚至要做放化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手术没切干净?还是肿瘤太“狡猾”?
今天我们就把这个问题拆开揉碎了说,帮你搞懂背后的逻辑。
1、癌细胞很小,肉眼无法看见
癌细胞直径约10微米,而头发丝直径约70微米,前者比后者细7倍,肉眼无法直接观察。一个直径1厘米的肿瘤约含10亿个癌细胞,但肿瘤早期(仅几个细胞阶段),癌细胞就可能通过血液、淋巴管或周围组织浸润等途径扩散。例如,乳腺癌细胞可能通过血液循环转移至肝、肺;胃癌细胞可能通过种植转移到腹腔。这些扩散的癌细胞可能在远处器官“休眠”,待免疫力下降时重新增殖形成转移灶。因此,即使原发肿瘤体积小,癌细胞也可能已离开原发病灶。
![]()
2、手术治疗不能替代放化疗
手术是切除可见肿瘤的主要手段,包括肿瘤本身、周围被浸润的组织(如结肠癌需切除肿瘤两端5厘米以上肠管)及附近淋巴结。若术后病理显示“切缘无癌细胞”,说明肉眼可见的癌细胞已被清除,称为“根治性手术”。但手术无法处理已扩散至远处、肉眼看不见的癌细胞。此时需放化疗补充:若肿瘤分期晚(如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放化疗可通过药物或射线杀灭“漏网之鱼”,降低复发风险。例如,乳腺癌术后若有淋巴结转移,放化疗可将5年生存率提高。
![]()
3、目前的检测手段,难以检测到这些癌细胞
现有检测技术(CT、MRI等影像学,肿瘤标志物,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均无法精准识别少量残留癌细胞。影像学检查能发现直径5毫米以上的肿块,而少量癌细胞远小于此;肿瘤标志物(如AFP、CEA)升高可能提示肿瘤,但特异性不足;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灵敏度有限,难以捕捉极微量细胞。因此,术后是否需放化疗主要基于群体数据(如某分期患者放化疗后复发率显著降低),而非个体精准检测。医生无法100%确定患者是否残留癌细胞,只能通过综合治疗降低风险。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