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维佳和陆敏的执业医师证被吊销那天,上海梅雨没下透,空气像一锅夹生饭。
消息一出,医院食堂的阿姨都摇头:
“专家号停得七七八八,停得我心口也闷。”
一句话,两根杠杆——“位置”“声望”——被齐根锯断。
杠杆的另一头,是他们前半生攒下的所有“乘法”:
一篇论文被引用 300 次,一次飞刀手术 3 万,一分钟问诊 50 块。
现在统统归零,只剩“汗水”做加法:
送外卖 5 块一单,跑滴滴 1.6 一公里,和 700 万沪漂抢时间。
有人替他们算账:
顾维佳 51 岁,正高职称,原本再干 9 年,挂号提成+绩效+飞刀,保守 3000 万。
吊销执照等于把 3000 万一把火烧成灰,连烟都不冒。
这就是社会资本最残酷的一面:
它能把 30 年寒窗换成 30 分钟收入,
也能把 30 分钟激情换成 30 年白干。
外卖员为什么很少上热搜?
不是道德高,是杠杆少。
你拍他,他只能报警,平台扣他 50 块超时费;
你拍专家,专家掉的是 50 万年薪外加 500 万飞刀邀请。
观众爱看“高处坠落”,不爱看“平地摔”,流量把前者推成社会寓言,后者压成生活噪音。
于是出现幻觉:
“医生都好色,外卖员都淳朴。”
其实只是“医生掉得狠,外卖员掉不疼”。
别把账算反了。
我楼下有小哥,硕士学历,疫情那年公司倒闭,骑车送菜。
中午蹲在绿化带啃包子,塑料袋套鞋当雨靴。
啃完掏出手机背英语,说是准备考“医院设备科编制”。
我问他:“怎么不继续投简历?”
他咧嘴:“我得先攒杠杆——设备科有编制,就有‘位置’,能接触厂家,就有‘声望’,以后再出来做设备代理,赚乘法。”
![]()
一句话,比大多数“脱长衫”的哀号清醒十倍。
他知道长衫不是布,是通行证;
脱下容易,想再穿,得扒层皮。
刘姥姥当年也没长衫,但她懂得借“国公府亲戚”的名头,
把 20 两银子滚成 200 亩良田。
名头就是杠杆,杠杆就是社会资本。
怎么攒?
三件套:证书、圈子、公共表达。
证书是最低门槛,它是官方盖章的“我比 80% 的人专业”。
圈子是加速器,让信息从“招聘网站”变成“师兄一句内推”。
公共表达是放大器,把“我很厉害”写成“ 3 万人觉得我很厉害”。
别嫌俗,顾维佳第一篇 SCI 也俗,
但有了它,才有后面的副院长、飞刀、专家号。
杠杆一旦长成,利息高得吓人——
别人熬夜值班 200 块,你飞刀 3 万,
差别不是技术,是技术被看见的次数。
当然,杠杆也会反噬。
顾维佳和陆敏把私密视频拍成公开债券,
市场立刻“折价”——
执业医师资格=退市。
教训一句话:
“能放大收益的,也能放大风险。”
所以,真正该脱的不是长衫,
是“把杠杆当免死金牌”的幻觉。
穿长衫的人,更得把腰带系紧,
一旦松了,掉下去的速度比外卖小哥闯红灯还快。
![]()
给普通人三条实操:
1. 选行业先看“杠杆密度”——
同样 8 小时,写代码、做设计、搞专利,边际成本趋零;
搬砖头、端盘子,边际成本永远是一身汗。
2. 把技能包装成“可搜索的标签”——
别只会说“我很努力”,
把病例、图纸、代码挂到网上,让搜索引擎替你 24 小时营业。
3. 定期给杠杆做“压力测试”——
问自己:
“假如明天单位倒闭/执照吊销/账号封禁,我还能靠什么吃饭?”
答不上来,就继续攒下一根杠杆,
别把全家性命押在一条船上。
雨停了,顾维佳和陆敏走出大楼,
门口外卖箱堆成小山,闪着“新人首单奖”蓝光。
他们会不会后悔没早点系紧腰带?
没人知道。
只知道隔壁小哥刚拿到设备科 offer,
他把雨靴塑料袋扔进垃圾桶,
冲我挥手:“哥,下个月我请你去医院食堂吃 8 块钱一份的专家套餐——我刷卡,内部价。”
杠杆,已经悄悄长到他身上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