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文化建设特色品牌的培育
![]()
高少勇
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检察院
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
三级高级检察官
![]()
姜晨宁
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检察院
宣传教育科副科长
摘 要:新时代检察文化建设实践中,马鞍山市检察机关注重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打造了“采石论案”“采石琢玉”“马上听”等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品牌,寓检察特质于文化共性之中,取得初步成效。但从品牌的特色培育和实际效果来看,仍然存在服务检察业务能力提升效果不佳、地域特色与检察品牌融合度不够、检察文化作品的创新性和传播力不足、系统内外协同联动不够等问题。亟需从凸显检察特色、地域特色、时代特色,构筑传播新格局、优化协同机制、赋能业务发展等方面完善工作方法,改进发展路径。
关键词:检察文化 品牌培育 路径探索
全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检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检察队伍素能、更新检察执法理念、凝聚检察发展内生动力、提升法律监督能力、推动中国检察制度发展的关键力量。2024年9月,最高检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检察文化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马鞍山市检察机关在贯彻落实《意见》过程中,立足地域文化特色,积极探索实践,打造了“采石论案”“采石琢玉”“马上听”等具有较高辨识度的检察文化品牌,形成了以文互鉴、以文化人、以文弘业的良好局面,有力地助推了马鞍山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检察文化建设特色品牌的马鞍山探索
马鞍山市系安徽省辖地级市,与南京毗邻而居,长江纵贯其中,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辖区内长江东岸有一自然天险采石矶,采石矶文化在历史的演进中逐渐成为了马鞍山市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意见》出台后,马鞍山市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马鞍山市院”)新一届党组将检察文化建设视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着力打造,注重将地域文化特色与新时代检察文化精神相互融合,初步形成了既符合时代精神,又独具马鞍山地方辨识度的检察文化建设特色品牌。
(一)以文互鉴,夯实检察文化建设根基
《意见》强调,要“坚持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发展,将地域特征、人文历史、乡风民俗等独特元素有机融入检察文化建设,促进地方检察文化百花齐放”。马鞍山检察机关以“内塑品质,外树品牌”为基础,结合地域和专业特色,深入推进“一院一品”“一院多品”检察文化品牌培育工作。马鞍山市院创新建立的“采石论案”“采石琢玉”“马上听”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检察职业特点的文化品牌。其中,创设的“采石论案”品牌,冠以“采石”之名,意在增强检察文化品牌的地域辨识度,同时赋予品牌多重内涵:借助采石矶历经江水冲刷而愈发雄奇魁伟的现象,揭示成功案件的办理需要精心雕琢打磨;通过典型案例的经验分享,让检察同仁实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目的。“马上听”品牌既融入了马鞍山地方标识,又寓意“马上”行动,当代表委员有呼声、企业家有诉求、信访人有急难愁盼、案件需要接访或听证时,检察机关将第一时间响应、立即行动,体现了响应速度与行动效率;而“听”则强调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倾听,包括听代表委员之声、听市场主体之声、听信访群众之声、听公开听证之声等。2025年以来,马鞍山检察机关共接访或听证800多件次,其中两级院领导参与接访或听证达100余人次。
(二)以文化人,激发检察队伍内生动力
《意见》提出,“面向基层一线,分级培育、分类选树、分层宣传,广泛树立可敬可亲可信的检察榜样”。马鞍山市院新一届党组深入实施人才强检战略,坚持以文化人,“从增强专业信念、培养专业精神、提高专业素养、规范职业行为和塑造职业形象等方面着手加强检察文化建设”,将文化建设的成果体现在促进干警全面发展上。以实现“人才储备有梯次、接续发展有层次、工作实绩有位次”为目标,创新制定“采石琢玉”青年干警培养方案,分节点、分步骤严格检察“璞玉”培养流程,加强实践锻炼。今年以来,全市共有20余名干警获得省级以上荣誉。以“关心关爱干警”为目标,举办“琢玉社”沙龙活动,为青年干警搭建思想交流、业务切磋、风采展示的平台。以“争先创优、争做贡献”为目标,扎实推进典型选树,常态化开展“马检之星”评选活动,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1名干警入选安徽省级政法先进典型宣传人物。
(三)以文弘业,彰显检察文化建设实效
马鞍山检察机关坚持文化建设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通过文化引领、文化赋能,推动了检察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一是融入司法办案,高质效履职为民。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积极办理损毁文物古迹等案件,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以法治之力守护中华文脉。2025年6月,马鞍山市花山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督促保护五担岗遗址行政公益诉讼案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例。该院还以“花检知盾”品牌为依托,聚焦新质生产力保护,加强与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公安机关、法院的工作联动,高质效办理一批有影响力的版权、商标等知产案件,所办理的陈某恺、陈某强等侵犯游戏著作权案办案组及办案人员分别被国家版权局表彰为2024年度查处重大侵权盗版案件有功单位和有功个人。二是创新宣传载体,讲好检察故事。两级院重视运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在新闻宣传、检务公开、检察服务工作中的优势,深入宣传检察机关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的生动事例,讲好检察故事、引领法治风尚。马鞍山检察微信公众号荣获马鞍山市“全市年度政务新媒体突破力奖”。2023年以来,百余篇宣传稿件被省级以上媒体采用,其中,《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以生动检察实践守护好长三角的“白菜心”》被《检察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博望区人民检察院制作的微动漫《未检星球之网络守卫战》获第九届全国检察机关微电影微视频微动漫征集展播活动优秀作品。
二、检察文化特色品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检察文化特色品牌建设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难点问题,其主要表现:
一是文化软实力向检察硬实力转化通道不畅。检察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以文化建设的成果推动检察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但如何将文化建设的“软引导”转化为业务管理的“硬约束”,方法不多,检察文化与检察业务的融合发展效果不佳。文化软实力与业务硬实力难以做到同频共振。
二是地域特色与检察文化品牌的融合浅表化。“采石论案”等品牌虽已初步成型,但对地域文化的挖掘还停留在符号借用层面,品牌形象未能将马鞍山独特的长江文化、诗歌文化、钢铁文化具象化表现出来,不可替代的地域性特征还不够突出。各基层院在品牌建设上存在同质化倾向,未能充分结合辖区特色,形成百花齐放的特色品牌矩阵,品牌故事的讲述及其影响力辐射范围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是检察文化产品的创新性与传播力存在短板。马鞍山检察机关虽然创作了一些颇具影响力的宣传稿件和新媒体作品,但真正能够“破圈”传播、产生广泛社会影响且长期保持影响力的精品力作仍属罕见。文化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时未能彻底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在运用现代传播规律和契合公众法治文化需求方面尚存在明显差距。例如,如何将专业的检察工作转化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文化产品,以及如何利用短视频、微动漫等新兴媒介更有效地触达年轻受众,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四是系统内协同联动与资源整合机制不健全。市院与基层院在文化建设方面尚未完全形成合力,一体化检察文化工作格局仍需进一步优化。此外,机关内部各部门在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分工及协作配合机制亟须完善,文化人才的专业培养和激励保障机制也需持续改进,激发全员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三、完善检察文化特色品牌建设的方法路径
新时代检察文化建设特色品牌树立,必须厘清三个关系:一是要厘清检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二是要厘清检察文化与法治文化的关系;三是要厘清地方检察文化品牌与系统性检察文化建设的关系。为此,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凸显检察特色,将检察工作的核心理念熔铸于品牌之中。检察文化建设必须要体现检察职业特点的精神内核,将信仰法治、崇尚正义,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体现在品牌建设之中。通过疑难案件攻坚、典型案例培育、检察理论研究等具体成果来检验文化建设成效,使文化真正成为赋能业务发展、提升检察履职硬实力的“内驱力”。
二是要凸显地域特色,打造具有地方辨识度的检察文化品牌。对“采石论案”“采石琢玉”“马上听”等品牌进行系统化与理论化的提升,深入挖掘其地域特色及精神文化内涵。鼓励并指导各基层院结合区域资源,进一步打造“一院一品”或“一院多品”,构建主题鲜明、层次丰富的马鞍山检察文化品牌矩阵。例如,和县院可以加大对刘禹锡“陋室”廉洁文化挖掘,培育独具特色的检察廉洁文化品牌,含山县院可以发挥当地“凌家滩”史前玉文化辐射效应,培养干警求极致的专业精神。同时要积极引入外部智慧,提升品牌策划与推广的专业化水平。
三是要凸显时代特色,创新表达方式,构筑检察文化传播新格局。要顺应全媒体传播趋势,增强用户意识,打造更多融合检察工作特质、时代网络气息的“破圈”法治文化精品。激励干警,尤其是青年干警,发挥个人专长,积极参与微电影、短视频、微动漫等新媒体内容的创作。注重将普法宣传、案例解读与文化传播有机融合,确保检察文化作品既趣味盎然又富有深意,以扩大检察文化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
四是要优化协同机制,构建检察文化发展新生态。检察文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不断完善的、与时俱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要强化组织领导,按照“最高检统筹、省级院督导、市级院融通、县区院协同”的检察文化工作格局要求,强化市院党组的统筹规划与指导作用,坚持系统思维,谋划好检察文化建设思路、任务和举措,有序推进文化建设各项工作落实。制定差异化的基层院文化建设指导方案,加大对基础相对薄弱院的扶持力度。完善内部协同机制,明确各部门在文化建设中的责任。建立健全检察文化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组建一支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检察文化工作队伍,为检察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本文刊登于《中国检察官》杂志2025年10月(司法实务版)
第9499期
安徽检察新媒体出品
终审丨吴贻伙 二审 丨吴荧
来源丨《中国检察官》杂志
编辑丨李昂
投稿邮箱丨ahjcxmt@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