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这位由李大钊介绍入党的,经历了从晚清、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统治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时期的中共党员,不仅是襟怀坦白、淡泊名利的“当代经济学家之父”,而且能把共产党的地下工作与学术生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01
以史学扬名北大
陈翰笙原名陈枢,1897年2月5日出生于无锡东门城头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陈浚,光绪年间秀才;母亲顾氏,是江东名门望族顾家的大家闺秀,知书达理。1915年,母亲见儿子才智过人,变卖首饰送他去美国深造。1921年,陈翰笙获得芝加哥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
陈翰笙当年在美国做学生,当过激进学生的代表。顾维钧去美国谈判,陈翰笙代表学生闯入会议室闹事,踢着顾维钧坐的椅子,警告他不许卖国。
后来,陈翰笙前往位于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学习欧洲史,并准备攻读博士学位。但只待了一年多后没钱继续,就转校去了德国柏林大学。
在德国,陈翰笙系统地学习并研究了欧洲历史,最后以一篇《1911年瓜分阿尔巴尼亚的伦敦六国使节会议》的论文,获得了柏林大学的历史学博士学位。当时正在德国游访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看到此文后,大喜过望:“此人可执教于北大也!”遂邀陈翰笙一道回国。这一年是1924年。
在当时的北京大学,陈翰笙是年龄最小的教员,仅有27岁。但他的课程却不少,既在历史系讲授欧美通史、史学史,又在法律系兼课,讲授美国宪法史。即便这样,他依然很从容。
那时,整个未名湖都流传着陈翰笙“掐点讲课”的故事:上课铃一响,就开始讲课,一字一句,不紧不慢,娓娓道来,那速度刚好使学生能记下笔记;下课铃一响,则正好讲完,从不拖堂;学生复习他讲的笔记时,字字珠玑,连一句多余的话语也没有,堪称一绝!
02
追随共产党闹革命的首位洋博士
在北大任教期间,陈翰笙参加胡适、王世杰等创办的《现代评论》,并在期间读到《资本论》,完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1925年5月30日,上海学生2000余人在租界内散发传单,发表演说,抗议日本纱厂资本家镇压工人大罢工、打死工人顾正红,声援工人,并号召收回租界,被英国巡捕逮捕100余人。下午,万余群众聚集在英租界南京路老闸巡捕房门首,要求释放被捕学生,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英国巡捕竟开枪射击,当场打死13人,重伤数十人,逮捕150余人,此即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惨案发生后,陈翰笙积极参加北京学生声援运动,上街游行,并向李大钊提出参加中国共产党的要求。李大钊告诉他:“现在是国共合作时期,还是先参加国民党好。”
于是,陈翰笙就由李大钊介绍,加入了国民党,实际上是在李大钊直接领导下为共产党工作。陈翰笙奉李大钊之命,在“五卅惨案”后,到上海发动英租界的印度巡捕罢工。李大钊还介绍陈翰笙加入了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
由于陈翰笙精通英语、德语、俄语,法语也不错,又熟悉洋务,1927年1月应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聘请,与王世杰和周鲠生一起,就任外交部顾问。陈翰笙走马上任后,立即同英国政府交涉,迫使英国签署同意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无条件归还中国管理的协定。他在武汉只就任两周,即奉李大钊急电赶回北平,李告诉他蒋介石正密谋叛变革命,嘱他要严密隐蔽,切勿暴露自己。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4月,李大钊在北京被杀害。这时的陈翰笙处境危险,遂偕同刚由莫斯科学习回国的夫人顾淑型秘密离开北京,经由日本去苏联。抵达莫斯科后,陈翰笙在共产国际刚成立的国际农民运动研究所任研究员。
1928年5月,陈翰笙夫妇回国,蔡元培有意邀他到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由于遭到王世杰反对,只好推荐他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在此期间,他还挤时间,就中国农民捐税负担问题,广泛搜集材料,加以统计分析,写成《中国农民担负的赋税》长篇论述。这是他早期关于中国农村经济问题的重要文章之一。
03
“有些事是要带到棺材里去的”
陈翰笙被迫离开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后,不能在国内公开活动。1933年冬,偕妻子顾淑型东渡日本,继续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935年4月回到上海,再度秘密去莫斯科,任东方劳动大学研究员。
1936年4月,太洋国际学会在纽约出版《太平洋事务》季刊,陈翰笙应总编辑欧文·拉铁摩尔之邀,与夫人取道欧洲去美国任编辑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连续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并去加拿大走访了十几个城市,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决心和力量,通过各地华侨与华人组织,号召华侨与华人捐献支持国内抗战。
陈翰笙与宋庆龄有长达半个世纪的友情。他曾协助宋庆龄为营救国民党左派邓演达和爱国人士杨杏佛做了很多工作。他还经宋氏介绍结识了美国友人史沫特莱,进而与德国情报专家佐尔格成为知己,在从佐尔格处得到蒋介石“围剿”红军的机密文件后立即通过宋庆龄转交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
1939年,陈翰笙移居香港,在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大同盟”工作。帮助组织建立了“中国工业合作国际委员会”,宋庆龄是名誉主席,陈翰笙是执行秘书,那时,所有从海外来的捐款都通过“工合”分发到抗战后方和解放区。
1941年12月,日寇占领香港,陈翰笙经澳门转到桂林,除继续进行“工合”工作外,还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农村经济的学术论文,并与人合著了《战时的中国经济》一书。
1944年,蒋介石命令在昆明抓捕陈翰笙,昆明突然飞来一架英国军用飞机,把陈翰笙接到印度去了。就这件事,陈翰笙的学生后来曾问过他,他只说,做地下工作的人,有些事是要带到棺材里去的。
04
力辞外交部副部长一职
1950年,有人带信给寓居美国的陈翰笙,说周恩来总理希望他回国工作。于是,陈翰笙排除一切阻力,于次年1月底绕道欧洲,返回了阔别多年的祖国。周总理在中南海设宴为陈先生夫妇洗尘。
席间,周总理说,自己兼任外交部长,工作很忙,希望陈翰笙先生能助一臂之力,担任外交部副部长。陈翰笙自谦地对总理说:“总理啊,您今天请客是用中餐还是西餐?吃中餐要用筷子,吃西餐要用刀叉,我是个筷子料,请不要把我当刀叉使,还是让我去做点研究工作吧。”
当时在座的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一听陈翰笙想做研究工作,便想到学术气氛和环境最好的北京大学。大概陆定一考虑,像陈翰笙这样游学、活动于许多国家,为革命事业作过重要贡献的著名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再怎么也得担任个领导职务,于是就说:“要么你到北大做副校长,帮马寅初的忙。”但陈翰笙也当场推辞掉了。
之后,陈翰笙去上海专门拜访了马寅初,说明自己并非不愿帮他的忙,只因自己是个“不善于办事”的人。后来,周总理便聘他为外交部顾问兼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
从1925年到1951年,他为人民革命事业奔走大江南北和苏联、日本、美国、加拿大和印度等国,艰苦冒险秘密奋斗了25年之久。
把共产党的地下工作与学术生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陈翰笙是中国第一人。2004年3月13日,陈翰笙以107岁高龄在北京逝世,走完了跨越3个世纪的传奇人生。
本版文章据《凤凰周刊》《名人传记》《大地》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