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色列危局之下,犹太人再度陷入“历史的回声”。
从哈马斯的袭击到伊朗的警告 ,中东区域的紧张局势正在逼迫以色列重新审视自身安全边界。而在这个时候,一位加拿大教授不合时宜的一句建议却引发全球热议。
“犹太人该学中文了,说不定中国未来二十年是我们的避风港。”
这不是一句玩笑,而是一段沉重、现实且值得我们深思的信号。
![]()
历史重复地敲响同一面鼓:中国曾是犹太人真正的港湾
上一次,犹太人真正将中国视为避风港,还要回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 。
超过2万多名犹太难民 在那段战争的黑暗中,被上海接纳。
在日本占领时,即便被安置在条件极其艰苦的虹口区,这些难民依旧逃脱了欧洲纳粹暴政的屠刀。
这背后,没有签证制度、没有种族隔离,也没有昂贵的逃亡计划,中国敞开了大门。
再往前追溯,开封犹太人的故事 同样广为人知。
![]()
一千年前,他们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原腹地,不仅定居生活,还正确读懂了中国社会的密码——融入。
他们娶中国媳妇、读儒书考科举、甚至被赐赵、李等姓氏。
时间久了,他们在文化上早已脱离传统犹太教条,却始终没有被驱逐、被歧视,更别提像西欧那样的大规模清洗与屠杀。
这正是犹太人在其他地区很难获得的待遇,也难怪今天这个建议会从“学中文”开始。
![]()
当前的动荡,不只是军队的问题,而是国家战略失衡的外溢
哈马斯的突袭给以色列带来的震撼,与其说是军事上的重创,不如说是心理防线的崩塌。
过去的铁穹被打穿,边境安全屡破底线,外交孤立愈加明显。 以色列正在发现,它不再是那个可以靠美国“天网”撑腰的中东孤岛。
更雪上加霜的是,美国的战略焦点正在快速转移 。乌克兰陷入僵局,印太局势加剧,美军资源早已不够全球撒网。
![]()
以色列算不得“最优先级”,这节奏变化让特拉维夫被迫加快未雨绸缪——技术出海、投资中国、与亚洲靠近,这些动作,已不是个别公司的选择,而是国家层级的“试探”。
一边要盯着伊朗,一边又担心在联合国被孤立,以色列,的确焦灼了。
技术合作是一张牌,但也是一把双刃剑
过去这些年,中以之间并不缺经济往来。种子芯片、滴灌农业、军民融合的AI算法 ,都是两边合作热度最高的领域。
以色列人聪明,看中的是中国的超大市场,而中国企业图的是高端技术补短板。一拍即合?未必。
![]()
抱美国大腿的惯性,是以色列没办法回避的方向性问题。
一手拿着中国的基建投资,一手投票否决巴勒斯坦建国 ,这无异于在玩“左右手互博”。
中国对以色列的态度一直是清晰的:合作可以,但不能踩线,不能越界,更不能打中国市场的算盘,却在政治上唱反调。
前不久中国企业成功叫停了一个隐秘的以色列数据项目,不过是给对方敲了个警钟:中国市场,绝不欢迎间谍行为或双面人。
当教授建议犹太人“看中国”,背后更是对西方困局的失望
![]()
这位加拿大教授加德·萨阿德,不是空穴来风。他本身是黎巴嫩裔犹太人,对西方社会的反犹情绪回潮 有敏感的洞察。
过去三年里,美国和欧洲的反犹主义仇恨案件呈两位数增长 。尤其是近期的大学校园骚乱、媒体煽动性言论频出,都在撕裂犹太人在西方社会的那层“保护膜”。
美以之间虽然仍是铁杆盟友,但美国底层政治的碎片化,正让这层盟友情谊原形毕露。
与其说是教授在建议犹太人转向中国,不如说是某部分犹太精英在给自己留后路。他们知道,地缘政治的风向一旦转变,再稳固的同盟也可能化为纸张上的保证书。
![]()
于是,学中文、研究中国市场、提前部署亚洲体系 ,成为他们“折中求存”的现实路径。
中国的立场不含糊,但也不盲目接盘
有一种危险的舆论在释放:是不是中国就该接纳犹太资本、成以色列的下一任盟友?
我认为,绝无这个必要。
中国的国家利益从不建立在拉拢某一国难民或资本集团之上。我们接纳犹太人,是出于文化共情和人道主义。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为别国问题“兜底”。
![]()
犹太人早就不是没有出路的群体。全球最顶尖的金融、科技、学术资源中都有他们的身影。
他们要选择来中国生存、经商甚至寻求政治避险,那得尊重中国的社会制度、法律体系以及意识形态,而不是另起炉灶、暗度陈仓。
过去沙逊家族“卖鸦片发大财”的往事,中国人民记得清清楚楚。
所谓“避风港论”,其实也是一面镜子
如果说中国真成了某些犹太人口中的未来二十年“避风港”,透出的是两层信号:
第一,中国的稳定性和发展力,已经赢得了世界有识之士的认同,甚至成为避险资本的首选方向,这本身说明我们在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攀升。
![]()
第二,中国必须更加谨慎地识人用人。真正愿意在中国土地上谋发展的“朋友”,不会在联合国上对着干。
拿完中国的钱回头投票反对中国;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合作方,也不会把中国当成“跳板”或备胎站。
写在最后:未来的中以关系,是合作,也必须有底线
犹太民族能从四千年历史中穿越至今,有着惊人的生命力和头脑。
中国也早已不是那个被列强宰割的清末国家。两者在某些层面上有共鸣,但绝不等同。
![]()
中国欢迎交流,也欢迎合作,但我们希望的,是互相尊重、互利共赢 。
以色列若要把中国当成下一场危机的后盾,那必须首先明白,中国不是谁都可以“利用”的“备胎国家” 。
合作可以,但逾越底线,就别谈什么避风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