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小卞今天的这篇文章,主要是分析短视频如何通过算法洗脑、成瘾设计和精准收割套路围猎4亿中老年人,让他们陷入健康受损、财产被骗、家庭失和的困境,这样的数字围猎难道不该被重视和整治吗?
![]()
![]()
老年网瘾有多夸张?熬夜氪金只是基础操作
以前总被爸妈念叨少玩手机别上瘾,现在风水轮流转,熬夜刷视频到后半夜的是他们,对着屏幕疯狂打赏的是他们,把网红主播当家人、把谣言当真理的还是他们。
曾经严防死守的网瘾少年问题,如今换了主角,4亿中老年人正在被短视频全方位围猎,套路之深、危害之大,比年轻人想象的还要离谱。
现在的中老年人刷短视频,早就不是打发时间那么简单,那投入程度堪比年轻人追顶流偶像。
第三方平台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老年群体月均上网时长高达129小时,其中三分之一以上都耗在短视频上,相当于每天对着屏幕刷4个多小时,比年轻人上班摸鱼的时间还长。
有人以为这只是单纯的闲得慌,但实际操作远比这疯狂。
![]()
武汉62岁的陈阿姨,春节期间躲在被窝里刷短视频,硬生生熬到凌晨三点,连续一周后直接引发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差点彻底失明。
眼科医生都吐槽,现在老年病房里,因为刷视频熬出干眼症、白内障的患者一抓一大把,以前说年轻人玩手机玩瞎眼是夸张,现在到了老人身上成了写实。
比伤身体更狠的是氪金。
年轻人打赏还会犹豫一下,不少老人对着主播一句家人们就上头,退休金流水哗啦啦往平台流。
更别提那些被家人们专属福利忽悠的购物狂,江苏朴奶奶花899元买的防辐射手机壳,成本其实才20元,这种智商税产品,老年人冲动消费占比超70%,妥妥的消费主力军。
更让人脊背发凉的是精神操控。
上海市民政局报道的武汉李奶奶悲剧,堪称算法杀人的典型。
89岁的老人因为刷了太多长寿克子孙自杀挡灾的视频,被算法精准投喂同类极端内容,浏览记录里87%都是这类垃圾信息。
等到子女遭遇不顺,她竟真以为是自己活得太久拖累家人,深夜吞服两瓶降压药,最终没能抢救回来。
评论区里老不死的拖累后代这类恶毒言论,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类似的案例并非个例,还有老人看完同类视频后喝农药,万幸被及时发现洗胃救回。
![]()
![]()
短视频为啥能把老年人拿捏住?
别以为老年人沉迷只是糊涂,背后全是平台精心设计的收割闭环,精准踩中老年人的心理弱点。
信息茧房量身定制是不可忽视的首要问题。
老年人精力有限,不爱看复杂的逻辑论证,短视频正好投其所好,只给结论不给证据,主打一个情绪轰炸。
相亲相爱一家人群里转发的那些震惊体警告体,全是这个套路,不用动脑子,跟着情绪走就行。
算法再顺着他们的停留时长、点赞记录精准投喂,越爱看什么推得越多,最后老人以为自己看透了世界,其实是被关在信息笼子里反复洗脑。
还有就是成瘾机制专门优化。
短视频的无限滚动、自动播放,就是为上头量身定做的设计,连年轻人都扛不住,更别说自制力相对薄弱的老人。
更损的是看视频给红包套路,每个视频几分钱,一天下来赚一两块,却能让老人心甘情愿刷十几个小时,把时间和注意力打包卖给平台。
这种间歇性强化的套路,跟驯兽没啥区别,勾着人一直停不下来。
![]()
还有精准拿捏的家长权威心理。
不少老人一辈子说一不二,最听不得子女晚辈质疑。
子女一旦劝他们别被骗了,他们立马启动对抗模式,觉得自己的权威被挑战。
平台恰好此时推送子女不孝老人就该自己做主的内容,瞬间让老人觉得还是短视频懂我,把平台当成了盟友,对子女的话更听不进去,家庭矛盾就此爆发。
老年人信息素养不足更是让套路屡试不爽。
AI合成、演员扮演专家、剪辑造假这些年轻人一眼就能看穿的把戏,在老人眼里就是权威认证。
白大褂加动画演示,再配上重复强调的口号,比子女干巴巴的道理有说服力多了。
他们不知道那些神医是演员,那些科普是剧本,只觉得人家都有画面有真相,心甘情愿把钱和信任交出去。
![]()
短视频费这么大劲围猎老年人,核心就一个字:钱。这条产业链有多赚钱?
保守估计每年能从老人手里卷走超过3000亿元,要是算上那些见不得光的灰色收入,数字只会更惊人。
第一波收割是健康焦虑。
2024年中国中老年保健品市场规模达到3860亿元,其中线上渠道就占了约1080亿元,短视频是主要引流渠道。
直播间里的专家问诊患者康复案例,十有八九是剧本,60%的产品都非法添加西药成分,比如号称降血糖的保健品里掺着降糖药格列苯脲,成本不足售价的5%,却能卖出天价。
这些商家赚得盆满钵满,背后是无数老人被掏空的养老钱。
![]()
第二波收割是投资陷阱。最臭名昭著的就是国宝帮,直播间里把赝品吹成传世国宝,忽悠老人捡漏升值,闹出我这文物比故宫的还真的笑话。
2024年古玩市场里,60岁以上买家占比超60%,短视频平台相关销售额保守估计约200亿元。
河南某直播间靠虚构雷氏家族回收藏品的剧本,单月就能骗3.5万元,广东湛江一个维权群里,86位老人累计被骗超2000万元,养老钱血本无归。
第三波收割是孤独经济。打赏、广告、付费课程,花样百出。
商家抓住老人退休后的焦虑,推出学完就能兼职赚钱的有声书录制、手机摄影课,收费99到199元不等,内容全是网络拼凑,完课率不足30%,想靠这个赚钱纯属天方夜谭。
更隐蔽的是自动包月、免密支付功能,年轻人试用后会及时取消,老人却根本不知道怎么操作,软件都卸载了还在月月扣费,这些功能本质上就是专门收割老年用户的利器。
讽刺的是,老年用户数量竟然成了平台收取广告费的重要依据。
在商家眼里,这些老人不是需要被尊重的长辈,而是行走的流量提款机,是待宰的羔羊,他们在赛博崩老头儿的游戏里玩得不亦乐乎,全然不顾背后的家庭悲剧。
![]()
![]()
防沉迷不能只盯孩子,老年人更需守护
现在一提到防沉迷,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未成年人,面对短视频对老年人的围猎,老年防沉迷系统显然更为迫切。
有人说老人沉迷是因为子女陪伴不够,这其实是道德绑架。
不可否认部分老人确实孤独,但平台设计的成瘾机制,根本不是单纯陪伴就能抵消的。
不少老人白天跟子女相处融洽,晚上照样刷视频到凌晨,算法持续推送的高刺激内容,让被动沉迷成为常态,这跟陪伴多少没有直接关系。
子女们也不是没努力过。
删APP、设屏蔽词、开远程管理,能用的招都用了,但算法总能找到新的漏洞,这边刚屏蔽保健品,那边又冒出养生膳食。
这边刚限制时长,那边老人又换个账号接着刷。
让人头疼的是,管得太严容易引发家庭矛盾,老人觉得子女限制自己的自由,反而更依赖短视频里的家人,陷入恶性循环。
![]()
靠家庭单打独斗显然不够,解决问题还得靠制度发力。
就像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一样,需要国家层面出台硬性规定,给短视频平台套上紧箍咒。
比如限制老年人使用时长、规范付费和打赏功能、建立虚假信息审核机制,从源头减少套路和危害。
平台也该承担起责任,不能只盯着流量和利润,要推出真正适合老年人的健康使用模式,不是想方设法让他们上瘾。
当然,陪伴和沟通依然重要。子女可以多帮老人设置手机权限,多跟他们讲讲网络套路,带着他们培养下棋、养花、跳广场舞等线下爱好,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这终究是辅助手段,真正能守住老人钱包和健康的,还是完善的监管体系和平台的责任担当。
小卞认为,4亿中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不该被短视频的套路毁掉。
他们值得拥有安全、健康、快乐的网络体验,而不是成为被算法围猎的目标、被资本收割的韭菜。
老年防沉迷,不是限制自由,是守护幸福。
当有一天,平台不再把老年人当提款机,是真正尊重他们的需求,老人们才能在网络世界里感受到温暖,不是遭遇冰冷的套路和收割。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