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1月13日,俄军已控制红军城九成以上区域,战场上空甚至开始空投劝降传单。
就在此时,俄外长拉夫罗夫却在意大利媒体上强调中俄无需缔结同盟,胜利在望时为何要划清界限?
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战略算计?
![]()
编辑:倏禹
俄军空投劝降传单,胜利前夜却发“不结盟”信号
俄军顿涅茨克部队发布的作战视频合集显示,战场上出现了空投劝降传单的画面,逼近城市深处的巷战压力肉眼可见。
乌军同日则强调仍在特定区域作战,双方在信息层面展开激烈交锋,战况摇摆的节点释放外交信号,其指向性更值得琢磨。
![]()
拉夫罗夫的原话掷地有声,中俄关系建立在不结盟基础上,不存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这等于切断了外界把中俄合作和俄乌战事直接捆绑的逻辑。
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不结盟?原因并不复杂,首先是澄清性质,自2022年以来,中方多次公开表述与俄合作遵循不结盟原则,俄方对此也明确表示认同。
![]()
这既有力地证实了中国在与俄罗斯开展合作的过程中,对于俄乌冲突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的中立立场,不偏袒任何一方。
其次是尊严议题,俄乌冲突后,关于俄罗斯“沦为中国附庸”的说法在西方舆论场不断翻涌,对民族主义情绪浓厚、重视大国地位的社会,这种标签伤害真实而具体。
![]()
所以俄方需要用“平等合作”的话语及时矫正,维护其大国身份叙事。第三,是预防误判,随着俄罗斯在战场上的主动权日益凸显,优势逐渐扩大,乌克兰的处境愈发艰难,局势持续恶化。
许多西方国家以及乌克兰自身都开始试图借助中国的影响力来解决俄乌冲突,希望中国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容易在战场与外交层面引发连锁错配。
![]()
真问题摆在眼前:不结盟的表述,能否有效降低把中国卷入俄乌冲突的外部期待?对俄罗斯来说,这样的表述是在做关系“减法”,还是在做空间“加法”?
答案可能在于,它既为中国保留中立斡旋的空间,也为俄罗斯留出独立决策的回旋余地,这是一种高超的战略智慧。
![]()
战场之外,制度与资源的消耗早已开始计时,即便俄罗斯在局部战术上取得推进,也很难把自己标注为这场冲突的“赢家”。
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拖累国力,西方制裁叠加欧洲东翼军事部署的加强,战后安全环境对比战前更为艰难。
![]()
首要任务是捍卫尊严,俄罗斯为何急于“说清楚”
让我们深入一层,俄罗斯此举的核心驱动力,或许首先源自对内,而非对外。
自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沦为中国附庸”的论调在国际上时有耳闻,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甚至有过“没有中国,俄罗斯什么都不是”的激烈言辞。
![]()
要知道,俄罗斯国民有着极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们绝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国家沦为某个国家的“附庸”,失去国家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这种不实言论对于俄罗斯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也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影响了俄罗斯与其他国家的正常交往与合作。
![]()
拉夫罗夫在意大利的专访,更像是一次教科书级别的“多频道广播”,他看似只对着一位记者说话,实则精准地向三个不同的听众群体,传递了截然不同的信息。
首当其冲的听众,自然是西方和乌克兰,随着战局日益不利,基辅方面以及一些西方国家,越来越寄望于通过中国来影响俄罗斯的决策。
![]()
通过重申中俄“不结盟、不针对任何第三方”的“三不”原则,他实际上在告诉世界:别指望了,中俄合作不附带军事同盟的介入义务。这直接降低了因外界战略误判而导致局势进一步复杂化的风险。
第二个听众,是俄罗斯国内的民众,俄方强调中俄关系建立在平等与相互信任之上,不存在所谓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
![]()
这番话,精准地安抚了国内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有力地捍卫了俄罗斯作为一个独立大国的国际形象和国民心理。
最后一个听众,则是中国,俄方的表态,实际上是在呼应中方早已明确阐述过的“三不”原则,向外界展现了双方在核心原则上的高度共识和稳固互信。
![]()
克里姆林宫主动站出来澄清关系界限,实际上是变相地在帮助中国分担压力,抵御那些试图因中俄关系而向北京施加的巨大地缘政治风险。
一个硬汉,宁可自己流血,也不愿被看作依附他人的软骨头,这种情感共通于个体与国家。泽连斯基的话像一根针,精准刺破了俄罗斯那层骄傲的薄冰,让“捍卫体面”成为了超越短期战术的、必须直面的核心诉求。
![]()
所以,拉夫罗夫的“说清楚”,首先是对内的政治正确,是对国内民意的一次庄严承诺。
“不结盟”是高级战略工具,而非被动退缩
如果说捍卫尊严是情感驱动,那么“不结盟”本身,则是一种极其精巧、冷静的战略工具。它与被动退缩截然相反,反而是一种更高级的战略进取,需要极大的自信和实力来支撑。
![]()
历史是最好的参照物,冷战时期,华约与北约的军事同盟把欧洲裹挟进数十年对峙,过度绑定让成员国外交空间变窄、经济发展被军备投入牵引。
到1991年华约解散,代价已经付出,惯性仍在,当下北约与欧盟的联动强化,也在重复“安全换自主”的老问题。
![]()
与之相反,中俄选择“结伴不结盟”,减少了阵营化对立的可能,靠互信和利益维系的关系,更契合两国需求。
这种安排并不浪漫,甚至显得冷静,但它有效,尤其当乌方寻求更多远程武器、欧盟内部再起分歧、俄方加固兵役制度时。
![]()
任何关于中俄“同盟化”的误读都会直接改变外界对局势的押注方式,而“不结盟”的价值,就在于它能为合作关系隔绝战场的震荡波。
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风险对冲机制,中俄总理会晤的联合公报,提供了可核对的政策锚点;拉夫罗夫的受访表态,则把该锚点投射到舆论场。
![]()
前者稳住机制,后者稳定预期,二者合一,降低了中国因他国政治盘算而承压的概率,也让俄罗斯得以维护其大国身份叙事。
这就像给未来的飞机上了多重保险,无论天气如何变化,飞机本身都拥有最大的自主飞行权,可以决定何时加速、何时转弯、何时降落。
![]()
这种松而不散、和而不同的关系,比冷战时期的僵硬捆绑更具韧性和适应性,是应对21世纪复杂挑战的一种创新范式。它让双方都能在维护核心利益的同时,保持最大的战略灵活性,不被对方的节奏所绑架。
说到底,这是高手过招,点到为止,比的是内功,而非阵势。主动划定清晰的界限,比被动接受模糊的捆绑,需要更强大的战略自信和更清晰的战略自觉。
![]()
真正的赢家,是能在震荡中为自己赢得最大空间
现在,让我们回到那个最初的、颠覆性的问题:什么是真正的赢家?
如果赢家还是按照“谁占了几座城”来计算,那这套逻辑早已过时,真正衡量胜负的,应该是一个全新的标准:谁能在可承受的成本下,获得更稳的安全与发展环境。
![]()
从这个标准看,俄罗斯在红军城的推进,固然是战术上的胜利,但拉夫罗夫的“不结盟”声明,或许才是更具战略意义的“胜利”。
因为它直接服务于一个更宏大的目标——构建一个具有韧性的、自主的、不被外部震荡轻易影响的国家安全空间。
![]()
这种“战略定力”,比任何一座城市的得失都更为宝贵,它是国家在风雨飘摇的世界中安身立命的根本。
历史吊臂正缓缓转向,从过去的“联盟对抗”转向未来的“边界清晰”,能够驾驭“清晰边界”的国家将掌握未来的战略主动权。一个清醒的舞者,才能在风暴中保持优雅,一个国家亦是如此。
![]()
欧盟内部的摇摆,为这一判断提供了背景噪音,匈牙利公开反对启动乌克兰入盟谈判,斯洛伐克表态不为对乌军事援助买单,捷克政坛有人呼应反对援乌。
这使欧盟在援乌问题上推进更慢、更难协调,北约在安全层面继续收拢欧洲,欧盟在战略自主上却越来越别扭。
![]()
对比看得更清楚,结盟让北约在欧洲的影响力稳步上扬,也让欧盟为安全付出更高的经济代价与政治成本。
回到红军城,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员苟利武指出,攻占红军城的军事价值在于大量消耗乌军有生力量与装备,比“占地”更关键。
![]()
若乌军失守此地,将对顿巴斯战线以及国际社会对乌的信心产生连锁反应,这解释了为何双方在该方向投入密集资源。
俄罗斯国内也在做“长期战”准备,11月4日,普京签署修订国防法与兵役法,允许征召预备役以守卫关键和民生设施,征兵全年不间断进行。
![]()
这不是冲刺,而是耐力赛的姿态,同一天,乌军称在红军城方向阻击俄军55次进攻;10月27日,俄方称3小时内摧毁乌方57架无人机。
零敲碎打的袭击与稳步推进的地面态势并存,让消耗的曲线更陡,但在这所有喧嚣之上,把关系说清楚,比任何口号都重要。
![]()
结语
在战火与喧嚣中,把关系说清楚,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量。
未来,清晰的边界将比模糊的阵营更具战略价值。
面对不确定性,我们是否也需要为自己划定一条清晰的线?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