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十月初三小雪,大家牢记:1要躲,3不做,2要吃,平安入冬
#11月·每日幸运签##我在头条晒家乡#
农历十月初三(2025年11月22日)正值小雪节气前夕,民间素有“小雪到,冬始俏”的说法。此时寒潮活动频繁,气温骤降,人体易受寒气侵袭。为顺应自然规律,平安入冬,老祖宗总结出“1要躲,3不做,2要吃”的养生智慧,这些经验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一、1要躲:避寒防风是关键**
小雪时节最需“躲寒”,尤其是早晚温差大时。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此时应避免清晨5-7点和夜间9点后外出,因此时寒气最盛,易引发关节疼痛、感冒或心脑血管疾病。建议外出时佩戴围巾护住大椎穴(颈部后方凸起处),穿高领衣物防“风邪”入侵。老年人及体弱者尤需注意,可适当推迟晨练时间,改为室内活动如八段锦、太极拳等。
**二、3不做:禁忌之事莫触犯**
1. **不过度耗神熬夜**
冬季主“藏”,《黄帝内经》强调“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小雪后昼短夜长,熬夜会损耗肾精,导致免疫力下降。现代研究也证实,冬季缺乏睡眠可能加重抑郁倾向(季节性情感障碍)。建议晚上10点前入睡,睡前可用艾草泡脚驱寒。
2. **不剧烈运动出汗**
“冬三月,勿泄皮肤”是古训。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会令阳气外泄,反而降低抵抗力。推荐选择温和运动:快走30分钟至身体微热即可,或练习“踮脚尖”促进血液循环。北方干燥地区可配合室内加湿,防止呼吸道不适。
![]()
3. **不食生冷燥热之物**
此时脾胃脆弱,冰淇淋、刺身等生冷食物会加重体内寒湿;而烧烤、麻辣火锅等燥热食物则易引发上火,出现口干舌燥、便秘等症状。尤其糖尿病患者需警惕“隐形高糖”食物如糖炒栗子、蜜饯等,避免血糖波动。
**三、2要吃:食补有道养根基**
![]()
1. **必吃黑色食物养肾**
中医五行理论中,冬季对应肾脏,黑色食物如黑芝麻、黑豆、黑木耳等能补肾益气。推荐食疗方:
- **黑芝麻核桃粥**:黑芝麻30克+核桃仁15克+粳米100克,小火慢熬,适合健忘、脱发人群。
- **黑豆炖羊肉**:黑豆50克提前浸泡,与羊肉200克同炖,加生姜3片去腥,可改善手脚冰凉。
2. **必吃根茎类蔬菜御寒**
红薯、山药、萝卜等根茎类蔬菜富含膳食纤维和矿物质,能增强耐寒能力。特别推荐:
- **萝卜鲫鱼汤**:白萝卜200克切块与鲫鱼1条同煮,消食化痰,适合长期吸烟者。
- **桂花糖芋艿**:芋艿蒸熟后淋桂花蜜,江南传统吃法,能健脾暖胃。
![]()
**四、地域差异需注意**
- **北方干燥地区**:宜多吃百合、银耳润肺,室内使用加湿器保持湿度40%-60%。
- **南方湿冷地区**:可用花椒、艾叶煮水泡脚祛湿,饮食中加入陈皮、薏米。
- **高原地区**:注意防晒防风,适量补充红景天、黄芪等增强血氧含量。
**五、古今智慧结合现代科学**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冬季适当增加维生素D摄入(如深海鱼、蛋黄)可改善情绪;而传统“晒背补阳”的方法(每天上午10点晒背15分钟)能促进钙质吸收。另可搭配穴位保健:每日按揉足三里(膝盖下四横指)、涌泉穴(脚底前部凹陷处)各3分钟,增强体质。
![]()
小雪时节遵循这些原则,不仅能平稳过渡到严冬,更能为来年健康打下基础。正如《遵生八笺》所言:“冬之三月,乾坤气闭,君子当谨养其藏。”顺应天时,方得长久安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