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燕山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成立大会刷屏了教育圈。会场内,院士、政府官员、企业高管、校友济济一堂;会场外,这所传统工科强校的“AI转型”正掀起一场关于高等教育如何回应时代命题的讨论。
![]()
大会现场汇聚政、产、学、研多方力量,仿佛一场AI领域的“誓师大会”。燕山大学曾以重型机械闻名,如今却高调布局人工智能。校长王慧远在致辞中直言,这是将“工科基因”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必然选择。而更引人注目的是,学院同步成立发展咨询委员会,吸纳清华、哈工大等顶尖高校专家,以及智谱AI、华为等企业领袖,甚至获校友百万元捐赠——从顶层设计到资源投入,燕山大学的“AI野心”不言而喻。
![]()
20家企业现场签约,覆盖大模型、AI安全、人才引育等五大方向,凸显“产学研用”的务实布局。燕山大学的转型远不止学科调整,而是直面了当下教育的核心矛盾:高校如何打破“闭门造车”的惯性,真正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河北省工信厅副厅长马越的发言一针见血:企业需要“即插即用”的人才,而学院需成为产教融合的“示范田”。这种紧密绑定,既是对“人工智能虚火”的冷静回应,也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新定义。值得注意的是,中科院院士段广仁特别强调“数学基础与工程实践结合”。AI不是跟风炒作,而是需要扎实的学科根基——这一观点,恰是对浮躁AI热潮的理性纠偏。
![]()
院士的“理论根基”论,为AI学院的长期发展定调。燕山大学的尝试,或许将成为地方高校转型的样本:与其追逐热门概念,不如以自身优势为支点,撬动真正的产教协同。 当“人工智能+”成为标配,高校更需思考:如何让技术落地生根,而非悬浮于纸面?这所老牌工科院校的答案,值得持续关注。
来源:燕山大学。
本文图文内容已标明来源,其余均源自公开网络资源,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