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中午,广州白云机场T2航站楼,一位母亲蹲在候机区,手机屏幕亮着南航的退票确认通知。她身旁,9岁的女儿正翻看未拆封的《哆啦A梦》限定徽章套装——这是为东京之行准备的纪念品。同一天,全国数千名旅客的行程在同一刻被按下暂停键。
三大航司集体宣布:即日起,所有赴日航班可免费退改。这不是促销,而是响应中国外交部前一天发布的安全提醒——建议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一场突如其来的政策转向,将旅行自由的脆弱性赤裸呈现。
这场退改潮背后,是安全焦虑与出行权利的剧烈碰撞。2024年中国赴日游客达698万人次,消费总额近3800亿元,占外国游客总支出的两成以上。中日航线一度恢复至疫情前七成运力,春节机票甚至一票难求。但数字背后,风险也在积聚:今年以来,多起在日中国公民遇袭案件未破;11月初,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再提“台湾有事”,被中方视为严重挑衅。外交警告与航司政策几乎同步落地,信号清晰:个人旅行,已嵌入更大的安全叙事。
有人质疑,此举是否反应过度?毕竟,2024年访日外国游客总数已超疫情前,日本仍是许多人心中的“安全目的地”。但数据无法量化个体风险。当无差别杀人案频发,当政治言论点燃民族情绪,安全便不再是统计学问题,而是每个旅人必须面对的现实判断。航司的免费退改,看似体贴,实则是将风险决策完全交由个人承担——国家划出红线,企业规避责任,最终由旅客独自权衡。
更深层的困境在于,我们对“说走就走”的期待,从未如此依赖外部环境的稳定。日元贬值、签证便利、航线恢复,曾共同编织出自由流动的幻觉。可一旦地缘紧张或社会失序,这张网便瞬间收紧。698万人的出行热情,抵不过一句安全提醒。这不仅是旅行的中断,更是对现代流动性神话的一次祛魅。
自由不是无条件的通行权,而是在风险中清醒选择的能力。当世界越来越近,也变得越来越不确定。下一次出发前,我们或许该问的不再是“去哪里”,而是“凭什么能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