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恒生液化气有限公司储配站停业已近6年,时间在这里凝固成14名留守员工无声的等待。高大的加气机静默伫立,曾日夜轰鸣的压缩机归于沉寂,输气软管蜷缩在地,失去了往日的生气。
恒生公司燃气经营许可证、气瓶充装许可证均已于2020年悄然失效。这座占地650立方米、服务周边10万户家庭的液化气站,因一纸整改要求陷入了长达6年的经营困境。
![]()
恒生公司储配站
喧嚣在这里被按下静音键。唯有风穿彩钢板缝的呜咽,和留守赵师傅每日擦拭设备的声响,他摩挲着阀门说:“得让它们知道,我们等着呢。”
员工们等着的不是简单复工,输气管道重连的脆响,阀门开启的嗡鸣,运罐车进出的汽笛——这些曾编织成生活脉络的声音,才是心底最滚烫的盼头。守着空荡的储罐区、蒙尘的操作台,他们守护的是被秩序、汗水与钢铁共同焐热的尊严,是“明天会好”的朴素信念。
在这场企业与政府部门的拉锯战中,安全规范的初衷与行政权力的边界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30年合规企业的“突然死亡”
恒生液化气的前身是吴县市第二液化气公司,位于苏州市相城区北桥街道灵峰社区(姚浜村),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初,从事液化气的储存、充装、销售、配送。作为苏州最早一批持证经营的液化气企业,它见证了当地燃气行业的变迁。
公司实际控制人徐建国介绍,企业成立30余年来始终保持着安全生产零事故的纪录,每年上缴税收200万元以上,是苏州市“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保留的燃气企业。2019年前,公司员工100多人,拥有40辆运输车,日均供气量稳定,是相城区北桥、渭塘、阳澄湖等乡镇以及周边的主要气源供应商,涉及10万余户居民及企业用户。
2019年11月6日,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向苏州市住建局下发《关于做好燃气安全隐患问题整改的通知》(苏建函城[2019]560号),指出通过第三方机构排查发现恒生液化气储配站存在7处安全隐患。其中6项涉及设备维护、制度完善等技术性问题,企业迅速整改完毕并通过验收,唯独第1项储罐与围墙安全间距不足成为致命缺陷。
![]()
恒生液化气储配站被排查发现存在7处安全隐患
根据1992年的建设标准,储罐与围墙间距仅需5米,但2015年实施的《液化石油气供应工程设计规范》(GB51142-2015)将这一要求提升至20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让企业陷入生死存亡的考验。
2019年12月5日,苏州市相城区住建局联合区应急局并邀请相关行业专家实地检查,实测储罐至北侧围墙间距为13.5米,确认不符合20米的新规要求。
面对新规,恒生液化气选择积极应对:委托专业设计公司制定整改方案,计划通过“设置防火隔离区+储罐埋地改造+缩减储量”三项措施,将储罐总容积从650立方米降至500立方米,使间距达标。整改方案通过专家评审后,企业第一时间向苏州市住建局、相城区住建局提交申请。
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漫长的沉默——市、区两级住建局均未予回复。
随后,企业多次派人到相城区住建局沟通,提交整改方案、整改报告,但遭“分管领导要求”为由拒收整改材料,亦未出具书面不予受理通知。企业多次沟通无果,葛明华回忆:“他们像在刻意回避。”
更严峻的挑战接踵而至:2019年12月13日,相城区应急局下达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文书,责令该公司在24小时内暂时停业停产,“待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后,经审查同意,方可恢复生产经营和使用”。
同年12月31日,相城区住建局突然派人强制封门,导致企业被迫停产。这一行政行为未出具法律文书,也未告知救济途径,直接将企业推向违法境地。
2010年11月国务院颁布《城镇燃气管理条例》规定瓶装燃气经营实施许可制度。恒生液化气主要经营民用气,需持有燃气经营许可证、气瓶充装许可证、消防验收与安全许可,分别由住建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和消防部门颁发。2020年8月1日气瓶充装许可证到期,同年9月20日燃气经营许可证到期,但因合规整改未完成无法续证,企业陷入“中止”状态。
合规努力VS行政不作为
停业并遭遇行政主管部门冷遇后,恒生液化气被逼走上信访之路。2021年8月26日,相城区住建局作出《关于徐建国信访事项处理意见书》(相主建信访(2021)10号),称根据《苏州市相城区城镇燃气专项规划(2018—2035)》,区内原有6座液化气储配站将不予保留。同时依据燃气专项整治要求及湖北十堰“6·13”事故教训,认定恒生公司气瓶充装许可和燃气经营许可已过期、存在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重大隐患,已不具备复产条件。
![]()
相城区住建局作出《信访事项处理意见书》
企业不服该处理意见,向苏州市住建局申请复查。经审查,苏州市住建局认为,根据国务院《信访条例》和国家信访局《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工作规则》相关规定,相城区住建局《关于徐建国信访事项处理意见书》未直接回复徐建国提出的诉求,同时存在以信访事项处理意见取代行政处理决定的情形。
2021年10月19日,苏州市住建局决定撤销《关于徐建国信访事项处理意见书》,要求相城区住建局重新答复。
然而,这个答复迟迟未作出。恒生液化气实际控制人徐建国说:“我们多次主动和相城区住建局及分管领导进行沟通协商,但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也没收到任何书面通知。”
2022 年10 月,恒生液化气提起行政诉讼,指控相城区住建局不履行行政审核法定职责,构成行政不作为,请求法院判令其对整改报告(治理工程)进行审核,并续发燃气经营许可证。
相城区住建局辩称:恒生公司储配站的储罐到北侧围墙间距不符合规范要求,不满足燃气经营许可的实体条件,不具备核发换证的条件;而自己亦非案涉燃气经营许可证的颁证、换证的核发主体,恒生公司要求对其进行续证、颁证的诉请没有依据。同时,相城住建局不具有对恒生公司提交的隐患整改报告的法定审核职责,“从该报告的内容来看,是一份涉及燃气新建工程的方案,并非是对安全隐患的整改验收。对于新建燃气工程项目,恒生公司应依法履行项目核准或备案手续,对此我局无审核权”。
恒生液化气坚称,他们是按照新规进行的正常的升级改造,而不是新建。
姑苏区人民法院、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恒生液化气的起诉已超过法定诉讼时效,分别于2022年12月、2023年5月裁定驳回起诉。
![]()
苏州中院二审裁定维持原判,驳回起诉
此后,企业继续申请燃气经营许可证并提出508万元改造升级方案,依然杳无音讯。
这次持续近6年的僵局中,恒生液化气陷入“不整改无法经营,整改无门”的死循环。
更引发质疑的是,相城区住建局时任分管副局长孙庆丰被恒生液化气举报称其多次找到实际控制人徐建国,要求恒生储配站与苏州泰华燃气公司合作,“泰华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于兴良和孙庆丰是关系密切的战友”。恒生公司的一份举报材料表示,企业拒绝合作后,正是孙庆丰的干预导致整改受阻。对此,截至发稿时风雷财经尚未获得孙庆丰本人置评。
6年困局的深层追问
多年来,恒生液化气一直觉得委屈。江苏省住建厅2020年9月发文明确:“新建、改建、扩建燃气供应设施按照新颁布实施的标准规范执行;新颁布的标准实施之前已经依法取得行政许可的燃气设施,按原审查标准执行。”相城区住建局未援引这一文件豁免企业,反而以“一刀切”态度要求必须达标,还强调:“安全标准升级是法定义务,不能因历史原因豁免。”
这场标准之争,暴露的是制度转型的成本分配难题。当国家规范迭代时,如何对待“无过错的合规企业”?是企业自行承担转型成本,还是监管提供过渡缓冲?恒生公司的困境,正是这一问题的答案空白。
行政行为的失范则加剧了企业困境。根据《燃气经营许可管理办法》,住建部门应在收到申请后20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但相城区住建局对恒生2023年的续证申请、2024年的改造方案始终“不受理、不回复”。这种“沉默的拒绝”本身已构成程序违法。
![]()
恒生公司作出的系列合规整改方案及申请
恒生的停产带来多重损失:年均200万元税收中断,留守员工工资及社保支出压力陡增,投入整改的资金难以回收,企业信用与品牌价值随时间流逝逐渐流失。
更严重的是,“不可预期的监管环境”对营商生态的破坏。当企业无法通过合规经营获得稳定发展预期,当行政权力缺乏有效约束,当法律救济渠道受阻,市场活力、法治信仰、政府公信力都将受到连锁冲击。
恒生公司从未放弃自救,但出路何在?两轮行政诉讼均败诉后,企业将希望寄托于纪检介入——控告状已提交中央巡视组,指控相城区住建局时任分管副局长孙庆丰滥用职权、利益输送。在恒生公司高管看来,若能揭开权力干预的黑幕,或许能为困局撕开一道口子。
政策层面的调适同样迫切。专家建议,监管部门应出台新旧标准衔接的过渡政策,允许老旧设施通过埋地改造、分区隔离等低成本方式达标,而非“一刀切”要求扩容;更关键的是建立监管“防火墙”,杜绝行政权力与市场利益绑定,让监管回归“守护安全”的本位,让法治成为营商环境的基石。
恒生液化气站的困境早已超越一家企业的命运。它是基层治理中“重管理轻服务”的缩影,是标准迭代时“成本转嫁市场”的典型,更是行政权力越界干预市场的警示。
这场僵局的破解,需要的不仅是某一级部门的松口,更是整个治理体系的反思——当安全成为唯一标准时,是否遗忘了企业的生存权?当规则至上时,是否忽略了历史与现实的复杂性?
恒生公司的未来,仍在等待答案。但无论结果如何,这场持续6年的合规困局,已为中国城市治理写下深刻注脚:在安全与发展的钢丝上,既要守住底线,更要懂得平衡;既要强化监管,更要敬畏法治。
![]()
恒生公司静默矗立的储气罐
苏州号称是全国民营经济最集中、最活跃、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近年来积极探索创新举措,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今年更是出台《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
尽管如此,当地党委、政府仍需以恒生液化气事件为镜鉴:不仅要解决个案争议,更要系统性优化监管规则(如新旧标准衔接)、规范行政程序(如明确不予受理的书面告知义务)、强化权力监督(如建立涉企行政行为追溯机制)。唯有让企业感受到“合规有回报、求助有回应、权益有保障”,才能真正筑牢营商环境的根基——毕竟,最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敢闯、敢投、敢长期扎根的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