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彩山水的妙处,原是在“失控”里藏着禅机。当调好的石青与赭石顺着笔锋倾落纸面,你以为能握住色彩的走向,它们却早与砚台里晕开的淡墨纠缠——青是山的呼吸,赭是夕阳的余温,墨是未散的云气,在宣纸上漫延时,倒像山水自己在生长。
有人总问:泼彩的色彩该浓到几分?晕染要停在何处?其实灵山的雾从不问松涛该飘向哪片岩,春涧的水也从不管落花该停在第几块石。就像此刻笔锋扫过纸面,朱砂在墨色里洇出浅红,原是想画朝阳,却无意间成了山腰间的晚霞——这意外的错,倒比刻意的准更有滋味。色彩从不是墨的对立,是墨的呼吸:浓墨处藏着深谷,石绿便从谷口漫出来,像青苔漫过岩缝;淡墨处浮着流云,藤黄便在云边晕开,像阳光漏过云层。
晕染的禅意,全在“留”与“让”里。笔锋急了,色彩会躁;墨太稠了,色彩会闷。得像老僧人沏茶,沸水注进茶杯时要悬着手,让茶叶在水里慢慢舒展——泼彩时的手腕也要松,让色彩顺着纸的纹理走,该停时自然会停,该聚时自然会聚。你看那纸面留白处,原是没着墨的地方,却因周围的青与墨,倒成了天空的空,成了山风穿谷的隙,这“空”里,反而盛得下山川日月。
有次在画室泼完一幅《秋山图》,朱砂与赭石在墨色里沉到纸底,倒像落叶积在溪涧。搁笔时忽见砚台边缘凝着一滴残墨,随手点在留白处,那墨竟顺着纸纹漫出细若游丝的痕,像山雀掠过水面的影。那一刻忽然懂了:泼彩的色彩从不是“画”出来的,是“引”出来的;晕染也不是“控”出来的,是“等”出来的——等色彩与墨相认,等留白与笔墨对话,等纸面自己生出山水的魂魄。
后来再看那些干透的画,总觉得色彩还在动:石青的山在墨色里缓缓起伏,藤黄的光在留白处慢慢流淌。原来真正的泼彩,是让山水住进墨与色里,让禅意藏在晕染的痕迹里——就像灵山的雾,聚时是山的衣裳,散时是风的脚步,从不用刻意成形,却早已是万千气象。
![]()
《印象山水彩墨十一系列之1-1》水墨 35x26cm 2025.1
![]()
《印象山水彩墨十一系列之1-2》水墨 35x26cm 2025.1
![]()
《印象山水彩墨十一系列之1-3》水墨 35x26cm 2025.1
![]()
《印象山水彩墨十一系列之1-4》水墨 35x26cm 2025.1
![]()
《印象山水彩墨十一系列之1-5》水墨 35x26cm 2025.1
![]()
《印象山水彩墨十一系列之1-6》水墨 35x26cm 2025.1
![]()
《印象山水彩墨十一系列之1-7》水墨 35x26cm 2025.1
![]()
《印象山水彩墨十一系列之1-8》水墨 35x26cm 2025.1
![]()
《印象山水彩墨十一系列之1-9》水墨 35x26cm 2025.1
![]()
《印象山水彩墨十一系列之1-10》水墨 35x26cm 2025.1
![]()
《印象山水彩墨十一系列之1-11》水墨 35x26cm 2025.1
![]()
《印象山水彩墨十一系列之1-12》水墨 35x26cm 2025.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