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近日,SpaceX创始人马斯克在接受罗恩・巴伦采访时的表态引发行业热议。他通过社交平台转发的采访片段显示,其团队已找到“每年将100吉瓦的太阳能驱动人工智能卫星送入轨道”的可行路径,并断言这种模式能以最低成本实现AI的大规模运行。网友的调侃更直观传递出这一构想的冲击力——“抬头看星星,其实全是GPU在跑模型”,“天空不再是星空,是算力星空”。
这一构想是马斯克对太空算力布局的延续。早在10月底,他就曾回应作家提问称,“只需扩大拥有高速激光链路的星链V3卫星规模,即可构建太空数据中心”。如今星舰项目的推进,被其视为实现这一蓝图的关键支撑——每艘星舰可一次性部署约60颗V3卫星,为2026年上半年启动批量部署奠定基础。
太空算力:巨头竞逐的能源与算力革命
除了马斯克,全球科技巨头正密集布局太空算力赛道,其核心逻辑在于太空环境对能源利用与算力部署的独特价值。
太空的能源优势已得到行业共识。谷歌在“太阳捕手计划”的研究中指出,合适轨道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年接收能量是地球中纬度地区的8倍,且能摆脱昼夜交替与天气变化的干扰。中国工业报的分析进一步显示,天基太阳能可实现全年99%时间持续发电,这种稳定性是地面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难以企及的。对于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的AI而言,这种持续稳定的能源供给堪称核心吸引力。
算力部署的空间突破同样关键。11月2日,英伟达H100GPU通过SpaceX火箭进入350公里超低地球轨道,成为人类首次送入太空的数据中心级芯片,搭载该芯片的Starcloud-1卫星已启动开源模型在轨运行测试。谷歌则计划2027年初发射搭载TPU芯片的原型卫星,构建基于星间光通信的太空机器学习系统。这些动作印证了行业对“太空是AI规模化计算最佳场所”的判断。
理想与现实:100吉瓦目标下的三重考验
尽管构想前景诱人,马斯克提出的“每年100吉瓦”目标仍面临技术、成本与生态的多重挑战。
技术层面的瓶颈尤为突出。能源传输是首要难题:目前地面实现的无线传能距离仅为数公里,而将千兆瓦级电力从太空稳定传回地面的效率与安全性尚未突破。卫星运维同样棘手,太空中的极端温差、宇宙辐射会加速GPU等芯片老化,自主机器人在轨组装与维护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星间通信的稳定性也待验证,虽有星链现有光通信网络基础,但支撑100吉瓦级算力的高频数据传输需求仍是巨大考验。
成本控制的难度远超预期。NASA的评估报告显示,即便采用创新设计的太阳能卫星星座,其生命周期电力成本仍达0.61美元/千瓦时,是2050年地基可再生能源预期成本的12至30倍。发射成本更是核心制约——星舰的可重复使用技术虽能降低单位成本,但部署100吉瓦规模的卫星群所需的发射次数与前期投入,仍可能让“最低成本”的承诺面临挑战。
生态与监管的空白同样不容忽视。大规模卫星部署可能加剧近地轨道拥堵,其微波传能对高层大气的影响尚未有明确研究结论。此外,太空算力网络的跨境数据传输、轨道资源分配等问题,目前尚无成熟的国际监管框架。
结语:太空算力的“长期主义”命题
从1968年彼得・格拉泽提出卫星太阳能电站构想,到如今AI芯片争相“上天”,太空算力的发展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技术积淀。马斯克的激进目标,本质上是对能源与算力革命的一次前瞻性布局,其价值更在于推动行业聚焦太空资源的开发利用。
正如世界经济论坛所言,天基太阳能的经济可行性已随发射技术进步而显著提升,但要实现从“原型测试”到“规模化部署”的跨越,仍需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技术攻坚。对于普通公众而言,“算力星空”或许还只是遥远想象,但科技巨头的密集动作已预示:太空正在从通信、观测的“信息战场”,转向能源与算力的“战略高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