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观点:刘润主笔:小鱼编辑:歌平
来源:刘润(ID:runliu-pub)
11月9日,我去逛了逛进博会。
它的全称是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今年是第八年了。这个展会有多大?我给你说几个数字,你感受一下:15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都来了。4108家境外企业,把展馆塞得满满当当。
展馆里,浓缩了全世界最近一年的好东西——除了吃的、用的,还有汽车、高精尖的技术装备和医疗器械。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我最大的感受,那就是:
大量高科技,正在告别表演,争先恐后地“进厂打工”。
什么意思?
我把我的10个感悟,分享给你。
01
刚进展馆,就和机器人打一架。
一进展馆,就看到了一个“机器人擂台”。玩心大发,戴上拳套上台试试。
![]()
我的对手,是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没错,就是春晚上扭秧歌的那家。但眼前这个机器人的动作,明显比春晚时更丝滑。我摆开架势,对着它胸口就是几拳。说实话,我还收着劲儿,真怕把它打倒了。
结果你猜怎么着?
他大意了,没有闪。我一收拳,它顺势就倒了。哈哈,我说这纯属碰瓷啊!
当然,这是开玩笑。
而最让我惊奇的,其实不是它的拳,而是它的平衡能力。打拳的本质不是手,而是能站稳的腿。
有了这条腿,他就有潜力真正融入人类社会,做那些我们不愿意做的危险工作。
腿已经很了不起了。但转过身来,在另一个展台。我又看到了比腿更难的部分:手。
你想想,打拳这种大开大合的动作,和用手指去拿起一个薄皮鸡蛋,哪个更难?肯定是后一个,因为你怕把鸡蛋捏碎,要小心地控制力道。
腿,解决了站得稳的问题。而手,要解决的是干得巧的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是手,腿的作用,是“把手搬来搬去”。
手部的灵活度,就是人形机器人,从表演走向干活的终极挑战。
![]()
02
人形机器人或许是未来,但现在,还是“机器狗”的天下。
和人形机器人打完拳,我想起了它的兄弟——机器狗。
差不多在十年前,我第一次见宇树的创始人王兴兴,当时他带过来的,还是一只机器小狗。
在今年的年度演讲上,我提到过,这个世界,是为人形设计的。在过去的一万年,我们人类,已经不自觉地,把整个世界打造成了一个,最适合“人形生物”生存的样子。
而现实是,现在机器狗还是主流。
为什么?
我这个两脚兽,打拳都得扎马步。人形机器人要想保持平衡,太难了。但机器狗呢?它四脚着地,几乎永远是稳的。
机器狗现在主要的作用,就是做巡检。
在漆黑的地铁隧道里,在复杂的燃气管道里,在电梯井里……这些“人”不方便去、不安全去的地方,它都能去。
所以你看,人形机器人,还在苦练手和腿的基本功。但机器狗,已经闷声发大财,在B端进厂打工了。这中间差的,就是平衡能力。
具身智能的未来很可能属于那个最像“人”的;而现在,属于那个结构稳定的。
03
未来的汽车,可能没有后视镜了。
在特斯拉展台,我看到了一辆造型很科幻的车,2026年要量产的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
我凑近看,突然发现了一个反常的细节:这辆车,竟然没有后视镜。
为什么?
因为后视镜,是给人设计的辅助工具。
你再往里看,它连方向盘、刹车踏板都没有。为什么?因为这些,也都是给人设计的。
当一个产品,它的服务对象从“人”变成了“机器”,它的设计逻辑就会被彻底颠覆。
这就触及到了一个我在演讲里说的概念:“品类僵化”。我们太容易被过去的经验困住了。我们总觉得床就是睡觉的,餐桌就是放盘子的,后视镜是车上一定要有的。
但是,当需求变了呢?
我们今天谈论的L2、L3级自动驾驶,本质上还是辅助驾驶。机器是人的助手,所以系统必须保留所有让人能随时接管的工具。
而一旦到了L5级别,机器就成了唯一的驾驶员。人,只是乘客。这时候,你还要后视镜干什么?
这就像我们最早的汽车,长得都像一辆“不用马拉的马车”。直到我们想明白了,汽车是为机器动力设计的,而不是为马设计的,它才进化成了今天的样子。
L5,就是那个时刻。它不再是为人辅助,而是为机器设计。
04
火热的AI产业,不只有大模型和芯片。
这几年,我们一提到AI,脑子里就是两个词:英伟达的芯片,OpenAI的大模型。好像AI行业,就只有这两位超级明星。
但是,我在技术馆闻到了一股热火朝天的味道。这股“热”,是字面意思。
因为AI的发展,现在的机房已经变成“吞电怪兽”了。用电非常厉害。很大一部分电,还不是用在计算上,而是用在降低AI的散热上。
以前的主流解决方案是风冷,在机房的通道里用风能的方式把它排掉。但其实,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解决方案:液冷。
我看到一家公司,在展示“液冷”技术。
什么意思?
简单说,就是把那些昂贵的、日夜不休吞电的服务器,整个泡在一种特制的、不导电的液体里,给它们泡澡降温。
![]()
一个产业的爆发,绝不是一个单点。AI的算力需求高到一定程度,“风冷”跟不上了,“液冷”的需求就爆发了。
这就是商业的生态。AI的发展,不仅带火了芯片和模型,也一定会带火背后一整套“看不见”的配套产业。
如果你参与不了大模型和芯片的“顶流”竞争,或许,可以看看这些幕后的配套机会。
05
低空经济:“看不见”的产业,正在起飞。
类似的故事,还发生在了“低空经济”上。
这两年,低空经济非常火。我们所有的目光,都盯在天上的飞行汽车和无人机上。
但是,在技术馆,我路过了一个涂料展台,立邦。
一个做涂料的,怎么也来了?
我看到了他们展示的场景:一个直升机的停机坪模型。
![]()
他们说,当成千上万的飞行器开始在城市上空起降,一个巨大的周边产业就诞生了。比如,停机坪的地表涂料,需要极其坚韧,能抗住高频起降的摩擦,还不能怕暴晒。
再比如,他们展示的电池包涂层。我现场试了试,把包着涂层的鸡蛋往地上砸,鸡蛋都没碎。这是为了防止无人机被小石子击穿电池包。
你看,一个新事物出现时,我们的目光总是被那个最闪耀的主体吸引。但真正构成一个庞大产业的,往往是这些看不见的配套。
低空经济的未来,不只在天上飞的几架无人机里,更在这些地上的涂料里。
06
无人驾驶的起点:不是“技术完美”,而是“商业划算”。
在商用车展区,我看到了西井科技的无人驾驶卡车。2024年的年度演讲上,我就提过这个案例。
![]()
一提到无人驾驶,大家可能都会优先想到,它该如何处理城市的路况。
行人、电瓶车、突然窜出来的小狗……这是一个开放世界的难题。技术似乎必须完美到能处理所有这些极端情况,才能叫无人驾驶。
你看,现在技术已经很不错了,李彦宏、余承东都在展示。
但现实是,无人驾驶的起点,不是“技术完美”,而是“商业划算”。
什么意思?
无人驾驶的乘用车,载我上下班,技术再好,它帮我省的,可能只是我自己的精力和一点时间。这个“商业价值”是不够大的。
但是,在港口、在矿山,情况完全不同。
在英国的港口,一个卡车司机人工极贵,法律还规定了时长,一个岗位要配三四个人倒班。在矿山,环境极其恶劣,对人有危险。在工厂里,短途接驳的工作,非常枯燥。
在这些地方,我用一辆无人驾驶卡车,替代掉的,是高昂的、有危险的、没人愿意干的成本。
这个账,太好算了。
所以,技术最先落地的,不是技术最完美的地方,而是商业上最划算的地方。
07
真正的尖端产业,从来不“内卷”。
这次进博会,我最想看的设备之一,就是阿斯麦的光刻机。
什么是光刻机?简单说,它就是一台芯片打印机。但它不是用墨水,而是用光来打印。
它就像一台人类能造出来的、最精密的投影仪,把设计好的电路图,也就是“掩膜版”,用一道道光刻在涂满光刻胶的晶圆上。
我听过一种说法,如果把一个晶圆,放大到整个北京五环那么大。那么,光刻机的精度要求,就相当于在整个五环路面内,只允许出现“一粒芝麻”大小的误差。五环里的一粒芝麻。这就是纳米级的精度。
阿斯麦就是这个领域里,绝对的寡头。全世界的高端芯片厂,要生产高端的芯片,都得排队向他买设备。
我们总在说“内卷”。造卫生纸,内卷;造矿泉水,内卷;造衣服,内卷。为什么?因为这些东西,你很难做出根本性的差异化。
但是,我发现,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是从来不“内卷”的——那就是真正的尖端产业。
比如,造火箭,造芯片。
你什么时候听说过英伟达内卷?你什么时候听说过阿斯麦打折促销?
这就是“尖端”。这种赛道上,没有内卷,只有唯一。
当你的精度,能甩开第二名一个数量级的时候,你就拥有了定义价格的权力。
08
AI,给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医疗馆,我看到了一个好消息:AI正在让放疗技术进化。
过去我们谈放疗,总有点“谈虎色变”。为什么?
因为放疗,就是用高能射线去杀死肿瘤。但问题是,机器怎么知道哪个是肿瘤,哪个是正常组织?更麻烦的是,人是会呼吸的,肿瘤的靶区会跟着动。
那怎么办呢?
过去的办法,很笨,但也很无奈:扩大靶区。
简单说就是画一个更大的圈,保证你这个肿瘤再怎么动,也跑不出我这个圈。然后,连带圈里的好组织,一起“杀”。这就是副作用的来源。
但是,今天我看到的AI放疗设备,逻辑变了。
![]()
它们是怎么做的?它们在治疗时,用传感器实时追踪你的呼吸和肿瘤的运动。
然后,它就盯着你打。
肿瘤往哪跑,它就跟到哪。它的射线始终只聚焦在那一个极小的点上。
今天的AI早就不只停留在陪你聊天了,当AI这个超级大脑被装进医疗设备,它就能帮我们完成过去无法想象的精准操作,这就是AI带给癌症患者,最实在的希望。
09
从一只火腿,看中国农产品的未来。
逛到食品馆,我闻到了一股浓郁的香味。
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西班牙展台,火腿是论片卖的。切得薄如蝉翼,一片一片,卖出了奢侈品的感觉。
而在中国,我们的火腿,大多是论只卖的。一只一只,买回家去。
为什么一个论片,一个论只?
你可能会说,那当然了,西班牙火腿贵啊!一只几万块,普通人买一整只回去,也吃不完,当然要切片卖。
没错,这肯定是一个原因。甚至还有食用方法的不同:西班牙火腿大多生吃,而我们的火腿更多是用来吊汤、做菜。这些都有道理。
但是,我想邀请你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一个我们可能之前没有太注意到的方面:标准化。
西班牙火腿能论片卖,并且保证你今天买的这片,和下周买的那片,风味、咸淡、口感是高度一致的。这背后,是成熟的工业化和严格的品控标准在支撑。它卖的,是一个确定的体验。
而我们的很多农产品,最大的痛点,就是“非标”。
这一批的橙子,和下一批的橙子,因为光照、雨水不同,口感可能就差很远。这一只火腿,和另一只火腿,风干的时间、腌制的咸淡,可能也有微妙的差别。
当产品“非标”时,我们就很难把它做成品牌。我们只能“论筐卖”“论只卖”。
我看到东方甄选在做一件事,叫“把万物榨成汁”。卖蓝莓,也卖蓝莓汁。为什么?因为蓝莓是非标的,但这批蓝莓和下批蓝莓榨成的汁,却是标准的。
你看,这就是一种品类大迁徙,从非标的产品,迁徙到了标准的商品。这就是中国农产品工业化,必须走的标准化之路。
最后的话
逛完进博会,腿很累,但心里很充实。
我有两个感触。
第一个,是关于趋势。
这些参展商,是用脚投票的人。他们把真金白银,砸进了这些机器人、新材料、医疗设备里。他们赌的,是实实在在的价值。
第二个,是关于进口。
我们为什么需要一个进口博览会?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它在说,中国的发展,不是一个关起门来的独角戏,而是一个打开门的全球协作。我们不只卖东西给世界,我们更需要买世界的好东西。
一个健康的商业生态,一定是“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循环。
进博会,就是这个循环的缩影。它代表的,是一个更开放,也因此更有活力的未来。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