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真的不是一种美德。美德是指我们对别人好,而不是对自己好。那你说,节俭本身是帮助自己还是帮助别人呢?它是帮助你自己,帮助你自己的家庭,使其财务可以持续。你说节俭是鄙视金钱呢,还是视财如命呢?我觉得是有点儿视财如命的。为什么?因为能抠就抠,能省就省,那不就是爱财如命吗?
根据中国的传统道德标准,如果一个行为不是想帮助别人,只是想帮助自己,怎么能说是一种美德呢?这只能说是一种比较好的私德,但我们说的“有德”指的是功德,因此,节俭不是美德。
下面说的这句话,你可能更不同意,甚至会骂娘:其实,浪费是一种美德。因为浪费的人,不把钱当回事儿,挥金如土、仗义疏财,对自己没多大好处,对别人却有好处。比如,不请人吃饭,我给你1万块钱;本来买一双鞋就够了,我一下买500双。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浪费”,就没有卖不出去的东西,就不怕消费拉不起来了,经济会很好。
现在我们都在讨论如何拉动消费,有一种主流意见是:拉动不了啊,大家没有钱,钱不够,因此拉不动消费。这话是不对的。为什么?
我们的收入增速虽然下降,但收入还在增长,我们的储蓄还有300多万亿。我们不是没钱不消费,而是有钱的人也不消费。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对未来的预期不太好,虽然现在有钱,将来万一下岗怎么办呢?
另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是节俭的思维。过度节俭正是造成经济增速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人们不那么节俭,想着怎么把钱花出去,这个事儿就解决了。关键是,为什么会有这种观念?因为它不符合我们的传统道德——乱花钱是败德,节约是有道德的。
其实还真不是这样。有本很著名的书叫《蜜蜂的寓言》,凯恩斯就受了这本书的启发,才提出了宏观经济学中刺激消费的理论。这本书说的就是我刚才说的:浪费有理而节俭有过。对私人来讲是美德的事儿,对公众来讲可能是恶行;对私人来讲是恶行的东西,对公众、对社会来讲可能是美德。
比如说,衣服有一身够穿就行了。如果大家都很节俭,一条裤子穿个十年八年,穿成“固定资产”,对个人来讲,这是“美德”;但如果大家都学这种“美德”,纺织厂就得关门,纺织工人就得下岗。相反,如果大家都“浪费”,不管有用没用,先买八条裤子再说,纺织厂就会加班加点,人们就不会下岗。所以说,拉动消费的一个重要方式是转变过度节俭的思维。
这两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讲的都是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我们这种节俭的文化,正是对市场经济的反动。你储蓄了多少钱,市场当中就有多少没卖出去的东西,这是个恒等式。从宏观经济学来讲,就个人行为而言,不应该再大力提倡节俭了。为什么美国经济比较平稳,消费一直很旺盛呢?因为美国人没有那么强的节约观念,花钱大手大脚。而大手大脚,正是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
如果做到了老有所依、幼有所养,人们可能就不会固守传统的节俭观念了。社会保障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但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现在人们不是没钱,而是有钱也不消费,这就跟社会保障没什么关系了。前年我们花钱大手大脚的时候,社会保障还没有今年好呢!
过去农村经济还有点儿活泛,是因为农民有时候会放弃节俭,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这就是“浪费有理”。而“节俭有过”,宏观经济学就是这样产生的。
这个时候,大家不要急着骂娘,而是要考虑考虑。可能有人会说:“教授,你先带头浪费啊。”你看,我穿西装,完全可以不穿,西装好几百块钱,随便用块布一搭就行了;用什么腰带呢?用个绳子一系就行了;都有手机了,还要手表干什么?要化妆品干什么?要那么多包干什么?要好几身衣服干什么?
我就请问,这些东西有用没用?没有它们行不行?就是说,没有它们也可以,有了它们就是“浪费”。人类社会追求的,其实是可以“浪费”的生活,因为人们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过上一种可以“浪费”的生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