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针对煤矿井下提升转运环节,研制了胶运大巷巡检作业一体化具身智能机器人,目前已在榆林的大型矿井开展项目论证与试验。”毛明院士工作站技术总监、榆林赛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翼博士介绍,“未来,我们还将面向更复杂的综采工作面和掘进面,研制人形态或半人马形态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进一步提升井下装备的无人化水平。”
这样的技术突破,正成为榆林从“挖煤”向“挖数据”转型的生动注脚。五年来,榆林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创新榆林建设取得新成效。
秦创原建设:创新矩阵重构发展逻辑
2022年5月,秦创原(榆林)创新促进中心副中心在秦创原大厦挂牌,这标志着榆林创新体系进入系统性重构的新阶段。
市科技局局长乔杰以“一原两地多区”概括这一布局:“我们在西咸新区建设主中心,在榆林高新区设立秦创原副中心,并在市县联动布局16个创新促进中心,推动创新要素高效流动、深度融合。”
成效迅速显现。榆林秦创原(西安)主中心运行以来,累计策划创业活动95场,成功招引20家企业入驻。2023年10月,麦克斯韦加入秦创原“e起创”计划,在秦创原发展公司的对接与帮助下,顺利入驻榆林秦创原(西安)主中心。依托秦创原“科创飞地”模式,麦克斯韦构建了“研发—转化—产业”的创新成长路径,在西安建立研发基地,深度对接榆林产业化资源,形成双城协同的创新架构。今年4月,一位四川甘孜的6岁女孩,在意外失去鼻子后,借助麦克斯韦的先进技术,成功安装了个性化的器官,重获了“新鼻子”。这一事迹在抖音等平台播放量突破10万次,引发广泛社会关注。
在榆林高新区,这场变革更为深入。榆林高新科创建设集团副总经理白敦介绍:“我们累计孵化企业16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0家。现有在孵企业32家,涵盖高端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数字经济、节能环保、现代服务等多个新兴产业领域,已成为榆林市科技产业孵化的重要承载平台。”
平台裂变:从“单兵作战”到“集团军”
在国家煤及盐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榆林),技术人员正对一批新型煤化工催化剂进行精密检测。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技术检验机构,该中心已为榆林200多家企业出具检测报告4000多份,帮助企业节省检测费用超过400万元。
过去,企业不得不到外地检测,如今在“家门口”就能解决。该中心还持续开展能源转化终端产品的检测研究,紧密跟踪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沿。
平台集聚效应持续放大。榆林智能无人装备创新中心常务副总黄冠富指着正在建设中的井下模拟实验室介绍:“我们成立榆林智能无人装备创新中心,作为毛明院士工作站的成果转化基地,聚焦电动化、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四大方向,重点布局煤炭机器人、运载装备及新材料等领域的研发转化与孵化工作。”
此前,该中心已在国内成功孵化速豹动力、英拓动力等20余家企业。其中,速豹动力发布的超充电动重卡实现“一公里一块钱”的超低运营成本,关键技术实现全栈自研。
人才引育:从“孔雀东南飞”到“凤凰西北栖”
在榆林高新区“院士之家”,郑晓静、王小云、周卫健三位院士的展板介绍格外醒目。
“我们聘请了7位教授担任指导专家,引进了30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白敦表示,目前榆林已建成7家院士工作站、34家专家工作站,累计引进院士45名。
在位于西安的榆林高新区创新创业孵化器,这里借助西安丰富的科教资源,为来自西安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的科研团队提供了创新创业的沃土。该孵化器已成功吸引李丽娟教授、皇甫宜耿教授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带着科技成果前来创业。
而在本地的颐高榆林高新区科技创新基地,运营三年来已孵化63家科技型初创企业,带动就业500余人,并建立起一支76人的创业人才库,形成了本地与异地联动引才的生动局面。
成果落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2023年,榆林首次同时斩获两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背后支撑的是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深刻变革。
榆林创新实施“揭榜挂帅”机制,三批课题带动企业自筹资金6700余万元。加快推动一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在榆落地转化,其中“煤基特种燃料单管试验”成功突破特种燃料领域“卡脖子”难题,“金属镁冶炼工业精准脱硝技术”达到国内行业领先水平。
在榆横综合中试示范基地,中科榆林能源技术运营有限责任公司50万吨/年低碳绿色环氧树脂全产业链项目正在紧张调试。该基地已引进七个中试项目、三个产业化示范项目,总投资达16.23亿元,成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关键“中间站”。
与此同时,宁波大学青蟹养殖技术成功在横山区、定边县等5个县区开展试验。这一看似与能源主业无关的项目,正是榆林产业多元化发展的生动诠释。
“力争到2030年实现科技型企业总量突破40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00亿元,组织实施一批新型电力、氢能、AI+能源、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攻关项目。”乔杰表示,全市科技系统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高水平谋划“十五五”科技创新工作,推动榆林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全省前列,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科技动能。
记者 高苗 韩飞
编辑 谢婷 校对 拓智慧 责编 李治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