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64份“生死之约”的背后:一个村庄的生死观之变

0
分享至


《中国日报》11月14日头版截图。



《中国日报》11月14日第二版截图。

今年八月,湖南省浏阳市淳口镇高田村村民邢长希去世后,家人遵其遗愿,将他的遗体捐献给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他由此成为了一位“大体老师”。未来三年,他的遗体将留存于学校,帮助医学生学习解剖学,更好地理解生命的神圣。

69岁的邢长希是高田村首位遗体器官捐献登记志愿者。

截至去年九月,这个约7200人的村庄,已有累计164位居民签署了遗体器官捐献书。如此高的捐献比例,在“死者为大、落叶归根”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农村地区实属罕见。

邢长希思想的转变始于2018年12月,当时他读到一篇关于器官捐献的新闻报道。文章讲述了一位捐献者的器官拯救了三条生命,另一位捐献者遗体也化身医学院的“大体老师”。

邢长希于是主动联系了当地的红十字会,自愿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


“大体老师”邢长希的捐献遗愿书。

高田村党支部书记、村红十字会会长罗海港回忆说,邢长希的决定在村民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村民们纷纷质疑:“人还好好的,怎么就想捐遗体了?”“把身上零件取走,那不是死无全尸吗?”

邢长希没有辩解,只是在遗嘱中写下了自己朴实的心愿:“希望可以捐献自己遗体,移风易俗、破旧立新。”

在争议声中,一场改变悄无声息地在高田村萌芽。

“生死禁忌”的观念之变

罗海港回忆,很多年前,村里谈及死亡是“犯忌讳”的事,被认为不吉利。

大多数村民秉持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以及“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认为死后应保持身体“完整无缺”。

“要是谁不小心提了,会遭长辈白眼,或者被骂‘不吉利’,”罗海港说,“器官捐献更是想都不敢想。‘完完整整’是骨子里的规矩。”

60岁的周姣英对此深有体会。她和邢长希以及另一位村民颜柳英是最早打破传统的村民。

丈夫得知她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时,他的反应几乎代表了全村人的看法。他说:“你疯了吗?人死了还要被开刀?这不仅是死不瞑目,更是给家里人添堵!”

根据器官捐献程序,除本人签字外,还需配偶及所有直系亲属同意。尽管周姣英签署了协议,但由于丈夫反对,捐献志愿书无法生效。

然而,正是“献血”这一简单的举动,让村民们开始转变看法,认识到为挽救他人生命而“奉献”的意义。

大约在2010年,一辆无偿献血车开进了高田村,作为村干部的周姣英决定带头捐献400毫升。

献血后,她告诉村民们自己“身体没啥不舒服”。她还从家庭观念出发进行动员,说献血这等善举等于为子孙后代“积福”“留保障”。

在村民的观念里,“家里事”是头等大事。

听说这能给儿孙留下“保障”,村民们的积极性也高了,开始自愿参与。

周姣英至今已献血8次,总量达3200毫升。

52岁的颜柳英已成为固定献血者,并登记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颜柳英的献血证及器官捐献登记证。

有人对她的做法不理解,连姐姐都说她“好蠢的”。但这位从未离开过村庄的裁缝却觉得:“能帮到别人是好事”。

渐渐地,村民们认识到,这种“奉献”既能给自家人留个保障,也能帮助他人。

从“一个人走在前”到“一群人跟上”

就在邢长希签署遗体器官捐献书,引发村民热议后不久,纪录片《一个人的球队》在村公共广场放映。

该片讲述了长沙16岁少年叶沙的故事。他年轻的生命骤然定格,却化为照亮他人的希望之光。通过器官捐献,七位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为表达缅怀与敬意,受捐者们组成了“叶沙队”,实现他未竟的篮球梦。

许多村民被这部纪录片深深打动。放映结束三天内,43位村民咨询了器官捐献事宜。

“邢长希是第一个捅破窗户纸的人,让大家看到这其实是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人间大爱,”罗海港说。

他解释,叶沙的故事帮助大家明白,一个人捐献的角膜、肝脏等器官,能在他人身上完成一场生命的接力,焕发新生。

另一个关键的推动者是接受了肾移植的彭玲玲。2001年,她被诊断出尿毒症,需要换肾,但肾源稀缺,丈夫张德达说,“要是等不到肾源,咋办?”

万幸的是,两个月后她等到了肾源。在一次村民聚会上,她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并向大家展示了手术留下的疤痕。

正是因为这段经历,夫妇俩希望能回报这份“幸运”。

2019年5月21日,中国红十字会湖南省分会在高田村举行了人体器官(遗体)捐献志愿报名集体登记仪式。彭玲玲和丈夫早早到场签署了捐献志愿书。他们的儿子和儿媳也登记加入了捐献行列。


2019年5月21日,高田村举行人体器官(遗体)捐献志愿报名集体登记仪式。

当天登记总数达88人,签约者中年龄最大的85岁,最年轻的20岁。罗海港说,许多未能到场的人后来也进行了登记,总数超过了100人。全村所有党员和村干部也都签署了遗体与器官捐献志愿书。

如今已60多岁的彭玲玲身体依然硬朗,能下地干活、跳广场舞,过着普通村民的生活。“多亏了那位好心人捐给我一个肾,让我多活了这么多年。现在我们也想做个好心人,去帮助别人,”彭玲玲说。

村民周姣英成功说服了丈夫,她回忆道:“我跟他说‘要是我先走了,我的器官还能在别人身上活着,你想我的时候,就想着我还在帮着别人,多好’。”

罗海港表示,2019年集体登记仪式之前,是一个人走在前头,“现在是一群人跟着上。”

用“生命”点亮“生命”

去年三月,41岁的张伟突发脑干出血,抢救无效,病情恶化成脑死亡状态。家属按其生前意愿,捐献了他的眼角膜、肝脏和肾脏。

罗海港表示,张伟让三位危重患者获得了第二次生命,让两位失明者重见光明。这一善举,让器官捐献的意义深深触动了每位村民。


张伟的家属在器官捐献确认表上签字。

“以前大家觉得‘这事离自己很远’,可张伟让大家知道,意外随时可能来,要是能提前做好准备,就能给别人留个希望。”罗海港说。

同一年,村里的五保户张丰收也走了。他生前特意跟村委会交代,说自己吃了一辈子低保,希望死后能捐献角膜,给国家做点贡献。

高田村43岁的张丁财也是首批签署志愿书的村民之一。对于张伟因病去世捐献器官的事迹,张丁财耳闻目睹。他认为张伟和他的家人有大爱,一家人很开明,非常了不起。

十多年前,张丁财因为车祸致残,至今轮椅为伴。2019年5月21日,高田村第一次举行人体器官(遗体)捐献志愿报名活动,看到消息后的他立马报了名,坐着轮椅来到现场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

尽管十几年被轮椅所局限,但是一提起器官捐献,张丁财一下变得乐观开朗起来。他向记者表示,“这些年我得到了很多关爱和照顾,我觉得心中有愧,我希望自己能做出一点点有用的贡献。(器官捐献)我觉得是个好事,让自己的生命能在别人身上活着。”

这些无私之举为其他村民树立了榜样。罗海港说,当村民们谈起邢长希、张伟和张丰收时,都说这他们“这辈子没白活”。“现在聊器官捐献跟聊种地一样平常,”他说。

爱的传递与接力

湖南省红十字会副会长邱梦丹表示,高田村通过生动直观的方式向村民普及了器官捐献的意义。村民们的大爱义举在村中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愿签署器官捐献志愿书的人数大幅攀升。

邱梦丹指出,2019年后的五年里,湖南省登记量相比前五年增长了近七倍。截至目前,湖南累计完成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27.2万人,其中35岁以下登记占比76.38%。志愿登记趋向年轻化,器官捐献理念正慢慢被大众所接受。


湖南省红十字会慰问器官捐献者家属。

邱梦丹说,湖南省分会向省财政厅申请了湖南省红十字人道救助金专项。自2016年到今年9月底发放救助款2499.3万元,惠及1580户器官捐献困难家庭。

中国于2010年建立了自愿器官捐献体系,并于2015年将自愿捐献确定为移植器官的唯一合法来源。

据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今年四月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完成遗体器官捐献超过5.8万例,遗体捐献6.3万例,角膜捐献超过11万例。这些捐献让约17万名器官衰竭患者迎来新生,并帮助逾10万人重见光明。

根据该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中国累计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已超过705万。

(中国日报 记者:何纯 张小敏 朱友芳 编译:熊孟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日报网 incentive-icons
中国日报网
网站及本账号运营主体为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365846文章数 39105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