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楞严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世间有一种极为罕见的现象,偶尔会在某些地方流传开来——有婴孩刚刚降生,便能微笑,口中竟能发出"南无阿弥陀佛"的音声。这样的事,听来匪夷所思,却又在历代典籍中屡有记载。
这究竟是天生异禀,还是另有缘由?那些初来人世的婴儿,本该懵懂无知,为何偏偏能念诵佛号?他们带着什么样的记忆投胎而来?又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们未经学习便能忆起前尘?
佛门中讲因果轮回,讲发愿度化。有些修行人在临终之际,会立下誓愿,说要再来人间,完成未竟的度化之事。这样的誓愿,真的能穿越生死,在下一世得以实现吗?那些生而念佛的婴孩,莫非正是带着前世的愿力而来?
要解开这个谜团,还得从一桩尘封已久的往事说起。这桩往事,记载在古老的僧传之中,关乎一位高僧的两世因缘,关乎一段跨越生死的度化誓愿。
![]()
唐朝贞观年间,长安城外有座清凉寺,寺中住持法号慧远,是当时颇负盛名的大德。这位慧远法师,自幼出家,精研经藏,尤其擅长讲解《法华经》。每逢法会,前来听经的信众总是座无虚席,不少人听了他的开示,当下便生起皈依之心。
慧远法师有个特点,他讲经时从不照本宣科,总能将深奥的佛理用最浅显的比喻说明白。比如讲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他会说:"就好比每家的水井,井水虽然被泥沙掩埋,但清泉始终在那里,只要肯下功夫挖掘,总能见到清澈的泉水。"这样一说,连目不识丁的村妇都能听懂。
这一年春天,有个叫王居士的富商,带着十五岁的独子王安来寺中听经。这王安自小聪慧,却性情高傲,总觉得佛法不过是些劝人向善的道理,算不得什么高深学问。父亲几次带他来寺里,他都心不在焉,左耳进右耳出。
那日慧远法师正讲《法华经》中"火宅喻"的章节。他看着台下众人,缓缓开口:"各位施主,你们可知这火宅喻说的是什么?世尊用一个譬喻来点醒我们——这个世间,就好比一座着了火的大宅子。宅子里的孩童们,却还在玩耍嬉戏,全然不知危险将至。"
"那位宅主,也就是这些孩子的父亲,看到宅子起火,急得不行。他大声呼喊,让孩子们赶紧出来,可孩子们玩得正高兴,谁也不听。宅主没办法,只好想了个法子——他对孩子们说,门外有羊车、鹿车、牛车,都是珍贵稀奇的玩具,谁先出来就给谁。孩子们一听,这才争先恐后地跑出宅子,躲过了火灾。"
慧远法师说到这里,目光在众人脸上扫过:"这个譬喻里,着火的宅子是什么?就是我们身处的三界。那些贪玩的孩童是谁?就是沉迷五欲的众生。而那位宅主,正是大慈大悲的佛陀,用种种方便法门,引导我们出离生死苦海。"
王安本来漫不经心地听着,听到这里,心中忽然一动。他想起自己平日贪图享乐,沉溺酒色,不就像那些在火宅中玩耍的孩童?可是,佛陀说的那些车,难道真的存在吗?
慧远法师仿佛看穿了他的疑惑,接着说道:"有人会问,那些羊车鹿车是虚设的诱饵吗?不是的。佛陀最后给每个孩子的,都是最上等的大白牛车,装饰庄严,珍宝璎珞,远胜那些小车。这大白牛车,就是一乘佛法,是能载众生直达彼岸的无上法门。"
王安听得入了神,等散会后,他主动要求留下来,想向慧远法师请教。王居士见儿子开窍,心中欢喜,便在一旁陪着。
"法师,弟子有一事不明。"王安恭恭敬敬地问道,"您说这世间是火宅,要我们赶紧出离。可是,我们在这世上还有父母要奉养,有家业要经营,难道都要抛下吗?"
慧远法师微微一笑:"施主误会了。佛法讲出离,不是让你抛家舍业,遁入空门。出离的是什么?是贪嗔痴三毒,是对名利的执着,是对生死的恐惧。你照样可以经营家业,侍奉双亲,但心里要清楚,这些都是因缘和合的假相,不要被它们束缚住了。"
"心不被缚,身在尘中也能清净;心若执着,就算躲进深山,也逃不出烦恼。"法师继续说道,"你看那莲花,生在污泥里,却开得洁白芬芳。我们学佛,就是要学莲花这般,在红尘中修行,而不染尘埃。"
王安听了,若有所思。他又问:"那法师,我们修行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死后能往生极乐,还是为了在这一世得到平安?"
这个问题问得直接,慧远法师却不回避:"修行,是为了觉悟。觉悟什么?觉悟生命的真相,觉悟自己本具的佛性。往生极乐,得世间福报,这些都是修行路上的风景,不是终点。真正的目的,是成就无上菩提,然后回过头来,度化还在苦海中挣扎的众生。"
"度化众生?"王安不太理解,"为什么成佛了,还要回来度众生?直接享受佛果不好吗?"
![]()
慧远法师看着这个少年,眼中流露出慈悲:"因为大乘菩萨发的是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当你真正觉悟了,就会明白,一切众生本来是一体的,他们的苦,就是你的苦。眼看着无数生命在六道中轮转受苦,你怎么忍心独自享乐?"
"就好比你家着火了,你自己逃出来了,可你的兄弟姐妹还在里面,你会不会回去救他们?当然会。度化众生,就是这个道理。不是出于勉强,而是出于本心的慈悲。"
这番话,在王安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从那以后,他常常来寺里听经,渐渐对佛法生起了真实的信心。慧远法师也很喜欢这个悟性不错的少年,时常单独为他讲解经义。
两年后,王安已经十七岁了。一天,他忽然向父亲提出,想要出家为僧。王居士大吃一惊,他本想着让儿子学佛修心,将来好好经营家业,做个居士就行了,没想到儿子竟要剃度。
父子俩为这事争执了好几天。王居士说:"你是独子,王家的香火就靠你延续了。你要是出了家,我百年之后,谁来给我上香?"
王安跪在父亲面前,眼含泪水:"父亲,儿子出家,正是为了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儿子若能精进修行,将来所有功德都回向给您,这比儿孙满堂更能利益您。而且,儿子出家不是抛弃您,会时常回来看您的。"
王居士心软了,他想起当年慧远法师讲的那些道理,终于点头同意。就这样,王安在清凉寺剃度出家,法号慧安。
慧安法师出家后,修行极为精进。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诵经念佛,白天听师父讲经,晚上还要抄写经文。慧远法师看这个弟子如此用功,很是欣慰,便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三年后,慧远法师病重。他把慧安叫到床前,握着弟子的手说:"为师这一生,讲经说法四十载,度化的信众不下万人。但有一桩心愿,始终未能了却。"
"什么心愿?"慧安急切地问。
慧远法师叹了口气:"当年有个叫李铁的樵夫,和你父亲一起来听经。他听了几次,很受触动,说要改过自新。但他家里穷,要养活老母和妻儿,没法常来寺里。我答应他,等手头宽裕些,一定去他家中,教他在家修行的法门。可这些年,寺里事务繁忙,我竟把这事给耽搁了。"
"前些日子,听说李铁因病去世了。他死前托人传话,说等着我去给他讲经,可我终究没能去成。"慧远法师说到这里,眼中流露出深深的遗憾,"我对他的承诺,成了一生的憾事。"
慧安安慰师父:"师父您已经度了这么多人,这一个遗憾,不足为虑。"
慧远法师摇摇头:"不是这个道理。度众生,贵在真诚。对李铁来说,我的那个承诺,可能是他人生中仅有的希望之光。我失约了,就是辜负了一个众生的信任。佛陀说,不舍一众生,我却舍了李铁。"
"师父,那您现在想怎么办?"慧安问。
慧远法师沉吟片刻,说道:"李铁虽然去世了,但他家还有老母和妻儿。我想托付你,代我去看望他们,把佛法传给他们,也算了却我的一桩心愿。"
慧安郑重地点头:"弟子一定不负师父所托。"
慧远法师似乎还有话要说,但终究没有说出口,只是紧紧握着慧安的手,慢慢闭上了眼睛。七日后,慧远法师圆寂,世寿六十五岁。
慧安为师父守丧百日后,便准备去履行师父的遗愿。他打听到李铁的家住在城东十里外的一个小村子里。
那是个初秋的早晨,慧安背着经卷,一路步行来到村口。正巧遇到一个老妇人在井边打水,慧安上前询问李铁家的住处。
老妇人打量了他一眼,叹了口气:"你说的是李铁?那个苦命的人,半年前就没了。留下老娘和媳妇、孩子,日子过得艰难啊。"
"老人家,您知道他家怎么走吗?"慧安问。
老妇人指了指前方:"顺着这条路走到头,那间最破的茅屋就是。不过,你一个出家人,去他家干什么?"
慧安合掌道:"家师生前答应过李施主,要去教他佛法,却未能如愿。如今家师已然圆寂,弟子来替师父了却这桩心愿。"
老妇人听了,眼圈红了:"你师父是个好人啊!李铁生前常念叨,说有位法师答应要来教他,他盼了好几年,终究没盼到。临死前还说,下辈子一定要再见到那位法师,听他讲经。"
慧安心中一震,原来师父的承诺,对李铁来说是如此重要。他更觉得这趟来对了。
顺着老妇人指的方向,慧安很快找到了那间茅屋。屋子简陋破败,门口堆着些柴火。他上前轻轻叩门,里面传来一个女子的声音:"谁呀?"
门开了,出现一个三十来岁的妇人,面容憔悴,身上的衣服打着补丁。她看到慧安,愣了一下:"师父找谁?"
"女施主,贫僧慧安,特来拜访李铁施主的家人。"慧安说明来意。
那妇人就是李铁的妻子,姓张。听说是为了丈夫生前的约定而来,她眼泪立刻流了下来:"我家那口子,生前最敬重出家人了。他说长安城的慧远法师答应要来给他讲佛法,他天天盼着,可惜法师没来,他就去了。"
![]()
慧安在李家住了三天,每天给张氏和李铁的老母讲解简单的佛法,教她们如何念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临走时,他留下了一些银两,嘱咐她们好好生活。
张氏千恩万谢,送慧安到村口。就在这时,她忽然想起什么,说道:"对了师父,我家还有个小儿子,今年才三岁。他从出生起就很奇怪..."
"怎么奇怪?"慧安问。
张氏压低声音,仿佛怕被人听见:"那孩子生下来的时候,产婆说从没见过这样的婴儿——刚落地就会笑,而且口中还念念有词。我起初以为是胡话,可仔细听,竟然像是在念佛号。"
慧安心中一动:"现在呢?那孩子还念佛吗?"
"还念,每天都念。我们也没教过他,他就是自己会。"张氏说,"师父,这是怎么回事啊?村里人都说这孩子不吉利,是妖怪投胎,我心里害怕得很。"
慧安沉默片刻,忽然明白了什么。他让张氏把孩子带出来。很快,一个三岁的男童被抱了出来,圆头圆脑,双眼清澈,一看到慧安,竟露出欢喜的笑容,口中喃喃念道:"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慧安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感动,他颤声问:"孩子,你为何念佛?"
小童口齿还不清楚,但认真地说:"我要...等人...等...那位...法师..."
慧安几乎要落下泪来。他明白了,也终于明白师父临终前那句未说出口的话——师父没能完成对李铁的承诺,心中牵挂,这份愿力如此强烈,竟让师父的神识...
但这后面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慧远法师与这个婴孩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因缘?那个生而念佛的孩童,为何会说在等那位法师?这一切的背后,藏着怎样的佛法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