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盛集团 11 月 13 日发布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在全球人工智能(AI)竞赛中,电力基础设施正成为关键决胜因素,中国凭借在电力建设领域的显著优势,有望在 AI 数据中心扩展方面领先美国。报告预测,到 2030 年中国有效备用电力容量将达 400 吉瓦,相当于全球数据中心预计需求的三倍,为 AI 产业发展奠定坚实能源基础;而美国因电力建设滞后,备用容量逼近 “临界线”,恐制约数据中心发展,拖累 AI 进程。
![]()
AI生成
高盛分析师强调,AI 产业对电力消耗需求极高,已成为影响竞争格局的核心变量。以 OpenAI 的 GPT-3 模型为例,仅训练阶段耗电量就达 1.287 吉瓦时,相当于 120 个美国家庭一年的用电量;模型投入运行后,叠加数据中心冷却系统所需电力,总能耗规模更为惊人。在此背景下,电力供应的可靠性与充足性,正取代算法、芯片等传统领域,成为决定 AI 竞赛走向的关键。
报告显示,美国当前虽拥有全球 44% 的数据中心容量,居世界首位,但电网压力持续加剧。数据中心已占美国电力需求的 6%,预计 2030 年将升至 11%。与此同时,美国夏季用电高峰时段的有效备用电力容量,五年内从 26% 降至 19%,逼近 15% 的行业 “临界线”,全美 13 个区域电网中已有 8 个处于或低于该水平。以弗吉尼亚州 PJM 电力市场为例,去年夏季曾因电力紧张出现电价与发电容量价格大幅飙升,AI 企业面临成本激增与供电不稳风险。此外,美国 31% 的输电线路与 46% 的配电设施超使用寿命,新增发电能力建设滞后于需求增长,燃煤电厂淘汰速度超过清洁能源替代速度,储能技术规模有限,摩根士丹利更警告,到 2028 年美国或面临 20% 的电力缺口。
与之相对,中国通过多维度布局保障能源安全,为 AI 产业提供强劲支撑。目前中国已拥有全球约四分之一的数据中心容量,且增速领先。在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上,中国不仅持续扩大有效备用容量,还在可再生能源、燃煤电厂、核反应堆等领域精准部署,系统性提升电网可靠性。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牵头建成的 2 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首次实现钍铀核燃料转换,成为国际上唯一运行并应用钍燃料的熔盐堆。这一突破打破传统核电对铀燃料的依赖,未来有望为 AI 产业提供成本稳定、供应自主且清洁低碳的电力,进一步巩固中国在 AI 能源支撑领域的优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