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故乡的风,是揉进游子骨血里的温柔絮语,总在月色深沉时轻叩心扉;远方的灯火,是家乡父老眼底最亮的星子,每一簇光芒都在诉说“如皋人”的骄傲。
或许,您立于繁华都市的喧嚣之中,耕于他乡热土的广阔天地,但如皋这座城市的街巷烟火、乡音俚语,都早已成为生命里抹不去的精神原乡。
为系统记录在外如皋人的生活图景、精神传承与时代风采,中共如皋市委组织部联合如皋市融媒体中心,推出特别栏目《偶徕如皋人》。诚邀您执笔为舟,共溯与如皋的深情羁绊(投稿邮箱:rgolrgr@163.com)。
![]()
人物介绍
徐 洪
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江苏省电力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电力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江苏省电力公司能源技术一级专家(领军人才)、江苏省电力科学研究院专业总工、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现任新加坡IES特许工程师、英国IET特许工程师暨国际注册工程师面试官。
![]()
徐 洪
“四不”信念
破浪电力蓝海
初见徐洪,是在金秋时节一个阳光和煦的下午。他衣着整洁得体,言谈间既有工科专家的严谨沉稳,又不失文人的温润谦和,从如皋走出去的他,身上始终带着家乡赋予的人文底色与实干精神。
深耕电力工程领域数十载的徐洪,从一名怀揣理想的青年成长为享誉国际的顶尖专家,既是破解行业“卡脖子”难题的技术先锋,也是兼具人文素养的跨界学者,更是心系故土的赤子。他用“四不”信念为舵,以技术创新为帆,在电力科技的海洋中破浪前行,书写了一段属于如皋儿女的奋斗传奇。
皋城育魂 信念生根
长江之畔的如皋,百年文脉如水绵延,崇文重教之风深深浸润着这片土地。在这方人文沃土中成长起来的徐洪,其人生底色早已被故乡深厚的历史文化所晕染。
“我是土生土长的如皋人。”谈及家乡,徐洪的目光中泛起温暖的涟漪。他出身书香门第,父亲徐曙光作为文化人,曾受如皋县人民政府表彰;母亲章勤是早年的如师毕业生。在浓郁的家学氛围中,胡瑗的教育革新、冒襄的持节重义、李渔的生活美学、沙元炳的重实轻名,这些如皋先贤的风骨与智慧,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如春雨般悄然渗入少年心田。
![]()
岁月流转中,这些人文滋养逐渐凝练成他毕生信奉的“四不”信念:“不务空名,足履实地;不法常可,革故鼎新;不染纤尘,坚守自我;不卑不亢,乐活人生。”这份源自故乡文脉的精神气质,如同滋养如皋大地的龙游河水,无声却深沉地流淌在他的人生长河里,成为他日后在科研道路上抵御浮躁、坚守初心的不竭源泉,也塑造出他严谨中不失温润的独特品格。
技破难关 勇攀高峰
在电力工程领域,徐洪的名字始终与“突破”和“创新”紧密相连。2006年,国内从日本引进的6台1000MW超超临界机组相继出现水冷壁爆管问题,单次爆管直接损失高达500万元。日本专家断言问题出在节流孔板设计,国内顶尖研究院也认同此说法,但更换设备不仅耗资巨大,也无法根治隐患,事故处理陷入僵局。
彼时已转向新能源研究的徐洪,出于学术追求与责任担当,主动投身这一难题的钻研。“我想在告别这一专业时,把它研究透彻。”提起研究初衷,徐洪笑着说。通过大量查阅文献和对比分析,他敏锐地捕捉到问题的核心在于超超临界状态下水质特性的微妙变化,并创新性地提出了给水加氧处理的解决方案。当众多质疑环绕时,他没有辩解,而是用扎实的理论和最终的成功实践证明了其有效性,不仅为国电泰州电厂、华能玉环电厂彻底解决了难题,其方法也被日本同行采纳,至今这些机组再未发生同类问题。
![]()
![]()
未等停歇,超超临界机组过热器爆管问题接踵而至。面对国际权威“过热器氧化皮剥落与给水加氧无关”的断言,以及国内学界的质疑,徐洪坚持真理,历时一年深耕研究,在《动力工程学报》发表《给水加氧处理引发蒸汽通道氧化皮剥落的机理》,成为世界首个提出该理论的学者。他创立的“基于‘环境破坏说’的氧化皮剥落理论”,为我国超超临界锅炉氧化皮剥落难题提供了核心指导。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原副理事长程钧培表示:“徐洪教授在《动力工程学报》发表了多篇有独到见解的论文,对我们国家发电厂解决超超临界锅炉氧化皮剥落难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现在,我们国家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已经基本上走出了由于氧化皮剥落引发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非计划停运事故频发的困境。”
跨界赋能 誉满国际
工科的严谨与文字的感性,在徐洪身上实现了完美交融。作为江苏省电力作家协会会员,他深知人文修养对科研工作者的重要性,认为功名利禄皆是外在,内在气质的养成离不开长期文化熏陶。闲暇时,徐洪沉浸于经典著作,从《道德经》的“柔顺之气”到《论语》的“仁和之气”,从《坛经》的“清净之气”到《传习录》的“光明之气”,在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也为科研思考注入灵感。
![]()
![]()
在国际舞台上,徐洪同样大放异彩。他先后拿下新加坡IES特许工程师、英国IET特许工程师这两项国际最高级别资质。其中,英国皇家特许工程师认证由英国工程理事会和英国工程技术学会联合认证,覆盖英、欧、美、加、澳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公认的权威资质。他是当年中国科协资助申报者中唯一通过英文面试的申请者,这份荣誉背后,是他为中国电力技术“走出去”争取话语权的执着。
![]()
“我们想要在国际社会获得更好发展,就必须有话语权。涉外项目中,没有资质就没有签字权、监理权,利润大头会被他人拿走。”徐洪坦言,他希望用自己的资质与经验,让中国设计、中国施工的成果真正掌握在中国人手中。作为英国IET国际注册工程师面试官,他深知国际认证对工程师的五大核心要求,即知识获取和理解能力、知识运用能力、领导和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职业素质和社会责任,在他看来,我国年轻工程师最需补齐的是英语交流能力,这是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基础。
情系桑梓 反哺故土
尽管工作繁忙,徐洪始终挂念着家乡的发展。三年前,他曾牵头组织江苏省电机工程学会专家组赴如皋开展新型电力装备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对接活动,为家乡产业发展把脉问诊。他欣喜地看到,如皋的特高压装备产业集群已获得国家级认定,电力及智能装备产业园集聚效应显现。“家乡在能源科技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未来可期。”
![]()
对于将国际资源与家乡发展结合,徐洪充满期待并愿意付诸行动:“我非常乐意助力如皋的工程师申报国际注册工程师资质。这对于如皋企业走向国际,提升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对于有志于从事工程技术、能源科技领域的家乡年轻人,这位谦和而坚定的学者语重心长:“希望年轻一代不仅要掌握过硬的技术本领,更要注重加强人文修养,特别是哲学和逻辑的学习。解决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很多时候依赖的是直觉和洞察力,而这背后,离不开科学素养、实践经验,更离不开深厚的哲学素养和逻辑思辨能力。既要有脚踏实地的努力,也要有仰望星空的梦想。”
岁月流转,初心不改。从如皋走出的徐洪,带着“四不”信念的坚守,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步履不停;怀着对故土的深情,用专业力量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他的故事,如同长江之水,既有着滋养根脉的温润,更有着奔涌向前的力量,诠释着新时代工程师的责任与担当,也彰显着如皋儿女“走出去”不忘本、“干出彩”报家乡的赤子情怀。(本文作者:如皋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徐雅珺)
来 源|雉水先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