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规矩:大雄宝殿的门槛别踩,并非不敬,要避开镇压三类冤魂邪祟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敕修百丈清规》《长阿含经》《大般涅槃经》《金刚经》《心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去过寺院的人,多半会注意到一个规矩:进大雄宝殿时,门槛万万踩不得。有人说这是对佛菩萨的恭敬,也有人说门槛下镇压着冤魂邪祟,踩了会招来祸患。可这说法到底从何而来?佛门清净之地,怎会与镇压邪祟这般阴森的传说扯上关系?

翻遍经藏,查阅律典,关于寺院门槛的记载并不少见。《百丈清规》中明确规定了寺院各处的行仪规矩,《敕修百丈清规》更是将这些细节一一载明。可奇怪的是,无论是佛陀时代的律藏,还是禅宗祖师制定的清规,都未曾提及门槛下镇压什么邪祟鬼魅。那么,这个流传甚广的说法究竟是真是假?门槛之下,藏着的到底是什么秘密?

佛法东传两千余年,寺院建筑融合了中华礼制,形成了独特的规制。这一道看似普通的门槛,承载的不仅是建筑学的讲究,更蕴含着深刻的修行智慧。而那些神神鬼鬼的传说,恰恰偏离了佛法的本意。真相往往藏在历史的深处,要解开这个谜团,还得从一位唐代高僧的一段对话说起。



唐代宗大历年间,江西洪州有座宝峰寺,寺中住持是禅宗巨擘马祖道一的弟子——慧照禅师。慧照禅师戒律精严,对寺院规矩极为看重,凡有违反清规者,必定严加训诫。

这年秋天,寺中来了一位年轻的参学僧,法名慧明。慧明自幼在乡间长大,虽已出家三年,许多规矩却还不甚明了。这天清晨,殿堂钟鸣,僧众齐赴早课。慧明走到大雄宝殿门口,抬脚便要跨过门槛,却被站在一旁的知客师拦住了。

"师弟且慢。"知客师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进殿堂跨门槛,须得分清左右,男左女右,不得踩踏。"

慧明连忙收脚,小心翼翼地迈过门槛,心中却满是不解。待早课结束,他寻到知客师,躬身请教:"师兄,弟子不明,这门槛不过一道木头,为何如此讲究?"

知客师捋了捋胡须,笑而不语,只说:"你且去问住持和尚,他老人家自会告诉你。"

慧明来到方丈室,将疑惑向慧照禅师和盘托出。禅师放下手中经卷,看着这个年轻僧人,缓缓说道:"你可知,为何寺院门槛不能踩?"

"弟子听闻,门槛之下镇压着冤魂邪祟,若是踩了,会惊动这些不净之物。"慧明老老实实地回答。

听罢此言,慧照禅师脸色一沉,拍案而起:"荒唐!佛门净地,哪来什么冤魂邪祟!你这是从哪里听来的邪说?"

慧明吓了一跳,连忙跪下:"弟子幼时在乡下,听村中老人这般说。后来出家,也听师兄弟们议论,说门槛下镇压着三类邪物:一是横死的冤魂,二是被人诅咒的怨灵,三是无主的孤魂野鬼。说这些邪祟阴气重,佛门便用门槛压住,不让它们作祟。"

慧照禅师长叹一声,让慧明起身坐下:"你可知道,这样的说法不仅荒谬,更是对佛法的亵渎。佛陀在世时,曾多次破斥鬼神迷信。《长阿含经》中记载,佛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平等无二。'若门槛下真有所谓冤魂邪祟,佛门为何不度化它们,反而镇压?这岂不是违背了慈悲本怀?"

慧明听了,面露惭愧之色,却仍有疑惑:"可是,为何大家都这么说?就连许多善信居士,也深信不疑?"

禅师起身,走到窗前,望着院中那株古松,缓缓说道:"这世间,最难破的不是无明,而是似是而非的邪见。这些邪说之所以流传,是因为它们披着佛法的外衣,却行着迷信之实。"

他转过身来,眼神变得严肃:"当年佛陀在祇园精舍讲法,舍利弗尊者曾向佛陀请教寺院规制。佛陀说,一切规矩,皆为摄心。门槛不能踩,不是因为什么镇压邪祟,而是另有深意。你可知道,这深意何在?"

慧明摇了摇头,虔诚地等待开示。

慧照禅师回到座位,端起茶盏抿了一口,娓娓道来:"这得从寺院建筑说起。你可曾注意,寺院的殿堂,门槛都特别高?"

"弟子留意过,有的门槛能有半尺高。"慧明答道。

"不错。这门槛,原本是古代建筑的构造之一,用来固定门扇,防止雨水倒灌。但到了佛教寺院,这门槛便有了新的含义。"禅师顿了顿,接着说,"你想,一个人进入佛殿,需要抬脚跨过这道门槛。这一抬脚、一跨步的动作,看似简单,实则在提醒你:佛门内外,截然不同。"

慧明若有所思:"师父是说,这门槛是世俗与佛门的界限?"

"正是。"慧照禅师点头称许,"门槛之外,是红尘俗世,充满贪嗔痴慢疑的五毒;门槛之内,是清净道场,当持戒定慧三学。跨过门槛,就该放下世俗的烦恼,收摄身心,恭敬礼佛。若是随意踩踏门槛,心不在焉,又如何能生起恭敬之心?"

慧明恍然大悟,却又问:"那为何要分左右?男左女右,这又是何意?"

慧照禅师微微一笑:"这便是礼制。古代宫殿、衙门,进门皆有左右之分。文官走左,武官走右;君王走中,臣子走侧。这是尊卑有序的体现。佛教传入中国后,借用了这套礼制,用以培养恭敬心。男左女右,是尊重天地阴阳之序;出家人先跨左脚,在家人先跨右脚,是区分僧俗之别。这些规矩,看似繁琐,实则都是修行的方便法门。"

"那门槛为何一定不能踩?"慧明追问道。

"你想,若是踩在门槛上,身体必然摇晃不稳,心也随之散乱。修行之人,行住坐卧皆是道场,一举一动都要心存正念。踩踏门槛,既失威仪,又乱心神,自然是不可的。"禅师说到这里,语气变得严厉,"更重要的是,这门槛象征着佛法的庄严。随意踩踏,就如同轻慢佛法,亵渎三宝。"



慧明听得连连点头,心中那团疑云渐渐散开。可他还有一个疑问:"既是如此,那为何民间会流传那些镇压邪祟的说法?"

慧照禅师沉默片刻,缓缓说道:"这便要说到佛法流传过程中的种种变异了。佛法东传,与中土文化相融,本是好事。可有些人不明佛理,却将佛法与民间信仰混为一谈,生出许多附会之说。门槛镇压邪祟,就是这类邪说之一。"

他站起身,走到书架前,取出一卷经书,翻开给慧明看:"《大般涅槃经》中,佛陀明确说道:'莫以迷信邪术而乱正法。'又在《杂阿含经》中讲:'一切法皆因缘生,无有鬼神主宰。'你看,佛陀早已破斥了鬼神之说,怎会让门槛去镇压什么邪祟?"

慧明接过经书,仔细看那段经文,心中豁然开朗。可他又想到一事:"师父,既然这些都是邪说,为何寺中不明令禁止?反而任由这些传说流传?"

慧照禅师苦笑一声:"你以为我不想?可这些说法深入人心,百姓愚昧,若是直接驳斥,他们反而以为佛门不灵验。只能慢慢引导,让他们从迷信中走出来,真正明白佛法的道理。"

说到这里,禅师的神情变得凝重:"佛法的传播,最怕的就是邪说乱真。当年世尊在世时,就曾遇到过外道六师,他们打着修行的旗号,实则传播邪法,迷惑众生。佛陀一一破斥,正本清源。可佛陀涅槃后,邪见邪说又不断滋生。到了末法时代,这种情况更加严重。"

慧明听了,心生敬畏:"那弟子该如何是好?"

"很简单。"慧照禅师正色道,"凡事回归经典,以佛陀的教诲为准绳。不可妄信传说,更不可随意附会。你要记住,佛法讲的是因缘果报,是破迷开悟,绝非什么镇压邪祟的法术。"

慧明起身,向禅师深深一拜:"弟子受教了。"

这时,窗外传来阵阵梵呗声,是僧众在做午课。慧照禅师望向远方,叹息道:"可惜的是,像你这样肯问、能悟的人太少了。大多数人,宁可相信那些神神鬼鬼的传说,也不愿深入经藏,探求真理。"

他转过身,看着慧明,语重心长地说:"今天告诉你这些,不只是解答你的疑惑,更是希望你能明白:佛法的兴衰,在于正见的传承。若人人都能破除迷信,回归正法,佛法才能久住世间。"

慧明再次顶礼,发愿道:"弟子定当牢记师父教诲,广学多闻,破邪显正。"

慧照禅师欣慰地点点头,却又说道:"不过,这门槛之下,虽无邪祟,却确有深意。你且说说,除了方才所讲的礼仪和象征,这门槛还有何深层含义?"

慧明想了想,摇头道:"弟子愚钝,还请师父开示。"

禅师微微一笑:"这个问题,就留作你的功课。你去翻阅《百丈清规》和《敕修百丈清规》,看看祖师们是如何制定寺院规矩的。再去读读《金刚经》和《心经》,思考一下,为何佛法讲空,却又处处设规矩?为何说无我,却又强调威仪?"

慧明听了,若有所悟,却又不能完全明白。他知道,这其中必有更深的禅机,等着自己去参悟。

离开方丈室,慧明径直去了藏经阁。他找出《百丈清规》,一页页翻看。书中详细记载了寺院的各项规制:从早晚功课的仪轨,到殿堂行走的规矩;从斋堂用餐的威仪,到寮房起居的规范。每一条规矩,都不是随意制定,而是有着深刻的用意。

他看到《百丈清规》中写道:"入殿堂,当心存恭敬,目不斜视,行不昂首。跨门槛时,须当念佛,摄心专注。"原来,跨门槛不仅是一个动作,更是一次摄心的机会。这一抬脚、一跨步之间,若能心念佛号,便是将散乱的心收摄回来,进入清净的境界。

慧明又翻到另一处,看到祖师开示:"门槛者,世出世间之分际也。跨过此槛,当知身在道场,莫忘正念。若心随境转,虽身在佛前,亦如在俗世。"这段话让他豁然开朗:原来,门槛不仅是物理的界限,更是心理的界限。关键不在于跨不跨门槛,而在于心是否真正进入了清净的状态。

他越看越入迷,直到晚课钟声响起,才恍然发现已过了大半日。合上书卷,慧明走出藏经阁,夜幕已然降临。抬头望去,只见大雄宝殿灯火通明,金色的佛像在烛光中庄严肃穆。他走到殿门前,看着那道不高不低的门槛,心中生起无限感慨。

这一道门槛,原本只是建筑的一部分,却被赋予了如此丰富的内涵。它提醒着每一个进入佛门的人:要放下世俗的执著,收摄散乱的心念,以恭敬之心来面对佛法。而那些关于镇压邪祟的传说,不过是无知的附会,与佛法的真义相去甚远。

可慧明心中还有一个疑问未解:师父说,门槛之下确有深意,那深意到底是什么?他站在殿门前,凝视着那道门槛,思绪万千。突然,一个念头闪过:莫非师父是在考验自己,看能否从这道门槛中悟出更深的道理?



第二天清晨,慧明再次来到方丈室。他向慧照禅师汇报了自己的学习心得,讲述了对门槛规矩的新理解。禅师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却又问道:"那么,你可参透了为师留给你的功课?门槛之下,那深意何在?"

慧明沉思片刻,试探着说:"弟子想,这门槛象征着修行的门槛。跨过它,便是入了佛门;跨不过,便仍在俗世沉沦。"

"还有呢?"禅师追问。

"还有..."慧明苦思冥想,却怎么也想不出更深的含义。他看着师父那意味深长的眼神,知道自己的答案还未触及核心。而师父接下来要说的,必定是整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可那关键到底是什么?为何《金刚经》讲空,却又处处设规矩?为何说无我,却又强调威仪?这其中,藏着怎样的禅机?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