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楞严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楞严经》中记载了二十五位圣者各述证道法门,文殊菩萨最终拣选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为第一。
这一抉择并非偶然,观音菩萨以"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之法。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证得无上菩提。但何谓"耳根"?
为何不是眼根、鼻根,偏偏是这耳根最为殊胜?
世尊座下那么多大阿罗汉、大菩萨,各有证悟之法,文殊菩萨为何独推此门?
![]()
更令人深思的是,观音菩萨明明说的是"闻",为何又要"反闻"?这"反闻闻自性"五个字,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寻常人耳朵听声,顺着声音去听,这是自然之理。可观音菩萨偏要反过来,不随声流转,反闻自己能闻的那个本性,这其中究竟有何深意?
末法时代,众生根机渐钝,烦恼炽盛,修行障碍重重。观音菩萨这一法门,为何被文殊菩萨称为最契合末法众生?其中的修持要诀又在何处?这些疑问,且待细细道来。
说起这耳根圆通法门的殊胜,还要从当年释迦牟尼佛在室罗筏城说法讲起。
那时阿难尊者因摩登伽女之事,险些破戒,佛陀为救护阿难,宣说《楞严经》。经中,世尊召集二十五位圣者,让他们各自讲述自己的证道因缘。这二十五位圣者中,有从眼根得道的,有从鼻根、舌根得道的,也有从意根、从四大、从六识修成的。每一位圣者所述之法,都是真实不虚的解脱之道,都能让修行人证得阿罗汉果,乃至成就菩萨道。
憍陈如尊者说,他当年在鹿野苑,听佛陀讲四谛法门,从客尘二字悟入,了知世间一切如客如尘,终归要散,由此证得初果。优波尼沙陀说,他观察微尘性空,见身中四大本无所有,因此证果。孙陀罗难陀说,他观鼻息出入,息久发明,明暗等观,见诸世间如幻如化,由是得道。
一个个说来,法法皆妙,门门可入。殿上诸位菩萨、罗汉听得连连点头,赞叹不已。
轮到观世音菩萨时,只见菩萨从座而起,顶礼佛足,向佛陀禀白:"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观音菩萨的声音清朗庄严,一字一句,如同梵音回荡在祇园精舍。诸位弟子侧耳倾听,生怕漏掉一个字。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观音菩萨继续说道,"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阿难尊者听到这里,眉头微皱。他虽然多闻第一,经典背得滚瓜烂熟,但对于这修行实证的功夫,还是有些茫然。什么叫"入流亡所"?什么又是"闻所闻尽"?这一层层递进,一步步深入,每一句话都像是指向一个极深的境界。
观音菩萨见众人疑惑,便接着解释:"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这话一出,殿上一片静寂。上合诸佛,下合众生,这是何等境界?寻常修行人,能够断除烦恼,不受后有,已是了不起。可观音菩萨这一法门,竟能让人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
佛陀微笑着点头,示意观音菩萨继续。
观音菩萨合掌说道:"世尊,由我供养观世音如来,承彼如来教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有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修学无异。"
这一段话信息量极大。观音菩萨不仅自己证得圆通,还能以此慈悲之力,化现三十二应身,救度众生。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贫民百姓;无论是比丘比丘尼,还是优婆塞优婆夷,只要有苦难,观音菩萨都能应声而现,施以救度。
更殊胜的是,持诵观音名号的众生,与持诵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名号无异。这是何等的慈悲,何等的方便!
阿难听到这里,心中暗暗赞叹。他想起了自己险遭摩登伽女诱惑时,正是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护持于他。原来菩萨这"耳根圆通"之法,不仅是自利的无上法门,更是利他的究竟之道。
观音菩萨接着讲述了十四种无畏功德和四种不思议功德。无论是求妻得妻、求子得子,还是离水火之难、脱刀兵之苦,观音菩萨都能满众生愿。这一切神通妙用,皆源于那"耳根圆通"的根本智慧。
![]()
说完这些,观音菩萨总结道:"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地,成就菩提,斯为第一。"
殿上一片寂静。
佛陀环顾四周,目光落在文殊菩萨身上:"文殊师利,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这一问,问得极有深意。佛陀不是在问哪个法门最好,而是在问哪个法门最适合阿难,最适合末法时代的众生。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但众生根机不同,时代因缘各异,总要有一个最为契机的法门。
文殊菩萨起座,顶礼佛足,长跪合掌,以偈颂赞叹道:"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这偈颂长达数百字,逐一评点了二十五圣各自的法门。说到眼根,文殊菩萨说:"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眼睛虽然能见,但只能见前不能见后,不够圆通。说到鼻根:"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鼻息虽然出入,但呼吸之间总有间断。说到舌根:"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舌头要因味道才能觉知,离了味尘无法独立。
一个个法门评点下来,或因不够圆融,或因修持艰难,或因不契时机。
当说到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时,文殊菩萨的语气明显不同了。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文殊菩萨朗声说道,"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这几句话,将耳根圆通法门的殊胜之处和盘托出。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眼睛见色,必须面对面;鼻子嗅香,必须靠近;舌头尝味,必须入口;身体触物,必须接触。唯有这耳朵,不论前后左右,不论远近内外,都能听闻。声音穿墙过壁,无所障碍。
更重要的是,娑婆世界众生,与音声最有缘分。佛陀说法,以音声为教体;众生闻法,以耳根为门径。十方诸佛,都是以音声说法度众生的。
阿难听到这里,恍然大悟。他明白了,为什么佛陀要让文殊菩萨特别拣选法门,为什么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被推为第一。不是别的法门不好,而是这个法门最适合娑婆世界的众生,最容易修持,最容易成就。
但阿难心中还有一个疑问:这"耳根"究竟指的是什么?是耳朵这块肉吗?还是另有所指?
佛陀似乎看透了阿难的心思,微笑着说:"阿难,汝今欲知耳根圆通,先当明了何为耳根。"
阿难合掌恭敬,等待佛陀开示。
佛陀说:"我问于汝,汝今闻我说法音声,为用耳闻,为用心闻?若用耳闻,何以阿那律盲而能见?若用心闻,心在身内,何以不能闻腹中雷鸣?"
这一问,直指根本。如果说用耳朵听,那盲人阿那律没有眼睛还能用天眼见物,岂不是说明不一定要肉眼才能见?如果说用心听,心在身内,为什么听不见肚子里的声音?
![]()
阿难一时语塞。他从来没有这样思考过这个问题。
平时说听声音,自然而然就说是耳朵听的,可佛陀这一问,让他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殿上众人也都屏息凝神,想要听佛陀如何解答。
这个问题的答案,正是理解耳根圆通法门的关键。
究竟什么是"耳根"?这个"根"字,又该如何理解?
观音菩萨说的"反闻闻自性",这个"自性"又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