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确诊到病灶基本看不见,就花了不到三个月……”五十多岁的郭师傅一开口,就让在场的人感到惊讶。他刚刚从北京的工地赶来,身上还穿着工装,皮肤黝黑,说话中气十足,完全看不出他曾是一位左肺鳞癌患者。他的故事,要从2019年冬天的一口血痰说起。
【一口血痰,查出大问题】
2019年11月前后,河北张家口的郭师傅开始频繁咳嗽,有时痰里会带些血丝。“咱是农民,就没太在意,当成感冒治了!光止咳药就吃了一冬天……”他回忆道。转眼到了2020年春天,疫情暴发,郭师傅更不敢去医院,“我怕万一没病,去了反而感染上新冠怎么办?”
![]()
直到5月份,他的咳嗽越来越厉害。有一次帮老板开车时,他突然吐出一大口鲜血。“我老板跟我说,你这不对劲,得赶紧去医院查查!”郭师傅说。
在医院检查了半个月,结果一点点明朗起来。河北北方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CT提示:他的左肺上叶有一个约62mm×45mm的占位性病变。病理结果最终显示:左上叶支气管恶性肿瘤,倾向鳞状细胞癌。
![]()
“我当时就懵了,那时候才48岁,咋就得上这个病了?”郭师傅说。
为了确认病情,他又辗转去了北京301医院。“那里的专家看了我的报告和片子,说‘你就是这个病,回去治就行了’。我一想也是,北京医院多贵啊,咱是农民条件有限,就决定回河北治疗。”
【化疗遇阻,寻他路】
河北当地的医院为郭师傅制定了6次化疗的方案。“一共是6次化疗,我做到第3次时,就吃不下去饭,连水也喝不下了……”孩子们又带他去了上海,但上海医院给出的方案同样还是化疗。郭师傅觉得这样下去不行。
就在这时,他想起了自己的舅爷。原来,他的舅爷曾确诊食道癌,后来情况一直不错。“现在我老舅爷子还挺好。当时我得病后,我哥就去我老舅爷那儿要了地址。”这个地址,就是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袁希福老中医的地址。
2020年6月9日,郭师傅的哥哥带着他的检查资料,专程赶赴郑州,为他取回了对症的中药。谁也没想到,这袋中药成了他后续治疗中的“护身符”。
![]()
“化疗那个滋味,一般人真是受不了。但是我配合着中药,真是连难受都没难受过……”郭师傅回忆道,“我那会儿还能吃年糕,叫我媳妇儿去饭馆给我买点,我们那儿的人都爱吃。反正我化疗、放疗期间都没觉得难受。”
【奇迹出现,病灶基本消失】
肺鳞癌相比某些类型对化疗并不特别敏感,但郭师傅在化疗配合中药后,却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我一进去,三个大夫,笑眯眯地喊我名字,我以为是啥事。人家说‘你在我们医院是奇迹了,两个半疗程就基本看不到病灶了。你可以出院,但得同步进行放疗’。”郭师傅回忆着当时医生的话。
2020年8月25日的CT报告显示:他左肺上叶的占位较前基本消失,空洞缩小。随后,他顺利完成了一个月的放疗。
康复后,郭师傅重新回到工地搬砖、回家下地种田,状态和常人没什么两样。有些亲戚朋友开始嘀咕:“你这哪像得癌症的?肯定是误诊了!”每次听到这样的话,他都会认真地反驳:“不可能!从张家口到北京,专家都确诊了,病理报告还在呢!”
![]()
“袁大夫,您说,是不是有时候不做手术,比做了手术还要好?我从头到尾就没动过一刀!”在诊室里,郭师傅专门向袁希福老中医提出了这个问题。
对此,“国家非遗保护项目——袁氏中医肿瘤疗法”第八代传承人袁希福老中医表示:“肿瘤治疗要辨证施治。手术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做的,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关键在于病情和医生对患者整体状况的把握。手术当然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但当条件不允许,或者身体无法耐受时,就需要考虑其他方法了。”
如今的郭师傅,体重从患病时的110斤增长到了150斤,工地上的活儿样样都能干。他常说:“癌症不是绝症,关键是心态和找到适合的治疗方法。”几年来,他坚持每年复查,结果始终正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