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若真把汉家招牌第三次挂起来,他死后那口木头牌子上该刻啥字,比打江山本身还难——这是最近史圈悄悄热起来的一个“小话题”。别看只是庙号俩字,它背后全是活人打架:礼官、史官、宗亲、功臣、后世史家,谁都想插一嘴,吵到最后连坟里的刘邦都得翻个身。
刘邦自己先给后人埋雷。官方文件写他“太祖”,可司马迁嘴快一口一个“高祖”,后世人背课本背乱了,干脆混着叫。汉朝人自己倒不慌,尊号叠庙号,叠得越高越显亲热,反正龙椅是他们家的,没人抬杠。可到刘备这儿,时代不一样了:曹魏在隔壁盯着,孙吴在江东冷笑,他若真再建一统,礼官第一件事就是翻账本——前面已经有一“太祖”一“世祖”,第三个“祖”再冒出来,会不会像网红店排队打卡,把“祖”字玩贬值?
![]()
刘秀拿“世祖”时,其实留了个后门。他中兴的是版图,也是话语权:只要天下认你是二次创业,别管血统隔几代,都能单开一页族谱。刘备最想要的就是这个后门钥匙。可坏就坏在他姓刘,血脉太近,反容易被礼官扣“继统不继嗣”的帽子——你续的是火,还是柴?火是旧火,柴是新柴,说法不一样,牌位高低就差半寸,后世史家能吵千年。
![]()
蜀汉自己当年偷偷试过“烈祖”,像小孩先写个草稿,结果墨还没干就擦了。为啥?因为一翻旧档案,发现“烈”字早被曹操那边玩坏了——魏武帝曹操祭的“烈祖”是自己爷爷,人家抢先注册,商标冲突。再到十六国,刘渊也凑热闹,把“三祖五宗”写进祭祀单,考古队一铲子下去,发现那“烈祖”大概率是他自家爷爷,刘备又被隔空抢戏。历史就是这么鸡贼,你以为冷门的字,其实早被前人蹲过坑。
![]()
“中祖”看上去像备胎,细品却挺妙。洛阳新出土的东汉残碑上,汉宣帝刘询就被叫过“中祖”,字面上“中”有“承上启下”之意,既不说自己开天辟地,也不承认是旁支蹭饭,介于“另起一行”和“续写段落”之间,暧昧得刚刚好。刘备一生最擅长就是踩这种暧昧——赤壁前说“我是客”,汉中后说“我是主”,到死都没把话说满。若礼部真把“中祖”盖他头上,他本人估计会在棺材里眯眼一笑:你们终于懂我。
![]()
可时代胃口早变了。魏晋以后,庙号通胀,“祖”字批发价暴跌。放到今天,有学者干脆主张别在旧抽屉里翻,直接造新词——“续祖”“光祖”“康祖”听着像保健品,却胜在自带说明书:续、光、康,一眼把刘备的卖点写明白,省得后人再考据。反对者拍桌子:胡闹,礼制不是广告位!赞成者耸肩:制度早被司马家撕开口子,现在不过顺水推舟。吵来吵去,核心就一个问号:庙号到底给谁看?给当时百姓看,越通俗越好;给后世史家看,越规矩越好;给地下先人看,恐怕只认血不认字。
![]()
所以大概率的情景是——礼官呈上三种写法: A. 中祖:老成持重,档案里有先例,背锅最小; B. 光祖:创意炸裂,但容易被段子手写成“光头老祖”; C. 续祖:保险中庸,可是念快了像“许祖”,听着像隔壁老许。
![]()
刘备的儿子扶不起也懒得选,干脆把三种写法一起烧给老爹,让先帝自己托梦。当晚风一吹,帐子鼓起来,史官赶紧记下“帝意未决”,留个大坑给后人。于是我们今天才有茶余饭后的热闹:你站“中祖”传统派,他站“光祖”爽文派,我站“随便派”——反正刘备没赢到最后,所有假设都只是历史给失败者开的一场小型补偿晚会。庙号再亮,也照不亮五丈原的秋夜,但能让键盘亮起火花,这就够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