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澳大利亚一起劳动纠纷案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一名公务员因精神状态不佳,5周内给同事打了36通电话、发了24条短信,有时一通电话就聊近一个小时,甚至还说出"我要自杀都是你们的责任"这样的话。
按常理说,这种行为在任何单位都会被批评教育,但最终结果却让人意外,法院判定他遭到不公正解雇,雇主需要赔偿他3.3万澳元,折合人民币15万多。
这个判决一出来,不少网友直呼看不懂:难道有病真的就能任性?
![]()
事情的起因要从2023年说起,卢克·威尔逊当时入职澳大利亚服务局,干的是客户服务的活儿,年薪78800澳元。
2024年5月,他被调到玛丽伯勒办公室当代理高级项目官员,本来这是个升职的机会,结果办公室环境出了问题,墙上长了严重的霉菌,威尔逊因此得了呼吸道疾病,不得不长期在家办公。
他觉得单位对霉菌问题处理不力,多次向管理层反映,到了2024年下半年,威尔逊的状态开始不对劲。
他跟处理投诉的高级职员频繁联系,5周时间里打了36通电话,发了24条短信,有同事说,威尔逊在电话里哭,说自己被霸凌,情绪很激动。
单位建议他休假调整,但他坚持要立刻解决问题,态度强硬、说话也不太客气。
2025年1月,威尔逊回办公室上了一个月班,2月份又因为情绪问题离开。
![]()
他的家庭医生诊断他患上了适应障碍,伴有焦虑和抑郁症状,开了抗抑郁药,说他至少一个月不能工作。
威尔逊提出想临时调到另一个服务中心,但因为没有空缺被拒绝了,而且单位还停了他的工资。
没有收入的威尔逊说自己付不起心理治疗的费用,还写信给单位:"如果我自杀,责任全在你们。"
他指责单位不该在他病着的时候还联系他的医生打听辞职意愿,说这是"本应助人康复却加剧病情"。
最后威尔逊辞职去当了验光助理,收入比原来少了一大截。
法庭在审理这个案子时,确实认定威尔逊的行为有问题。
![]()
副首席行政法官斯莱文说得很直白:威尔逊对投诉过度执着,要求立刻按他的方式处理,态度强硬不讲理,跟工作人员说话时粗鲁、咄咄逼人。
但法官接着话锋一转,这些行为是他精神状况不佳的表现,关键在于雇主的做法。
法庭认为:威尔逊当时已经被医生诊断为不适合工作,处于"情绪困扰状态",单位这时候应该给他康复的空间,而不是停发工资、继续联系他谈工作的事。
斯莱文说:单位的做法"无意中加剧了他的病情",让他除了辞职没有别的选择。断了收入来源,又要看病又要生活,威尔逊"已陷入极度困境"。
这类案件在澳大利亚并不算特别罕见,今年10月,悉尼一家医疗机构的护士因为工作压力患上焦虑症,单位在她病假期间多次要求她回来开会,最终也被判赔偿。
墨尔本一名教师去年因为学校处理霸凌投诉不当导致抑郁,辞职后获得了4万澳元补偿。
这些案子的共同点是:雇主在员工精神健康出问题时,没有履行应尽的照顾义务,反而采取了让情况恶化的措施。
![]()
从法律层面看,澳大利亚的劳动法对员工心理健康保护比较严格。
雇主不仅要提供安全的物理环境,还要关注员工的精神状态,尤其是在员工已经出现明显心理问题时,不能简单粗暴地停薪或施压。
威尔逊这个案子,法庭看重的不是他的行为是否恰当,而是雇主是否尽到了责任。
当然这个判决也引发了争议,有人觉得这是对问题员工的纵容,毕竟威尔逊确实给同事造成了困扰。
但也有人认为,这恰恰说明了职场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更专业的处理方式,员工出现异常行为时,单纯的惩罚可能不是解决办法,找出背后的原因、提供必要的支持,对雇主和员工都更有利。
这起案子看起来有些离谱,但它提醒了一个现实问题:当员工的精神状态出现问题时,雇主该怎么办?
简单粗暴地停薪、施压,可能会把小问题变成大麻烦,虽然各国法律不同,但关注员工心理健康、在他们最脆弱的时候提供帮助而不是落井下石,这个道理应该是相通的。
职场不只是谈业绩的地方,也是需要一点人情味的地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