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把供热系统比作人体,换热站就是输送温暖的枢纽。如今,这些枢纽正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在济南,一种无需灯火通明、无需人员值守的“黑灯换热站”正成为主角。它们像拥有了“自动驾驶”能力,精准调节,极致节能。
“退”:传统换热站里,“人海战术”的得与失
在老一辈济南供暖人的记忆里,换热站是个“热闹”的地方。巨大的泵机轰鸣作响,值班人员需要24小时轮守,每隔两小时就要抄录一次仪表上的压力、温度、流量数据,手动调节阀门。这种依赖人工、经验判断的传统运营模式,可以称之为“人海战术”。它确保了早期供暖系统的基本运行,但也伴随着高人力成本大、响应时间长、调节精度差等问题。
这可以说是济南供暖事业在特定发展阶段的真实缩影,它代表了那个依靠“汗水与坚守”来保障城市温暖的年代。
![]()
“进”:“黑灯换热站”何以能“无人驾驶”?
然而,今年冬天,在济南恒大悦庭社区内,出现了一种神奇的“黑灯换热站”。站内灯火通明是常态,但“黑灯”并非故障,而是“无人值守、智能运行”的智慧图景。
走进去,你会发现这里空无一人,只有设备低沉平稳的运行声。所有的运行数据,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经由物联网“快递”到几公里外的智慧大脑——济南能源集团的中央调度中心。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自动驾驶’的换热站。”济南热力集团和光公司副总经理朱伟峰解释道。“我们为它设定了最优的运行‘导航路线’(算法模型),它能根据室外天气变化、建筑保温特性、用户用热习惯等上百个参数,自动进行计算和精准调节。”
比如,天气预报说后半夜要降温,传统模式下,可能需要等用户感觉冷了,打电话来,调度中心再下令,站长再去调节,存在数小时的延迟。而现在,“黑灯换热站”的智能系统会提前数小时预判,自动、平缓地提升供水温度,实现“看天供暖”,用户甚至都感觉不到这个变化,家里始终是恒温的舒适。
这“进”,是模式之进。从“人海战术”到“算法驱动”,从“经验供热”到“智慧供热”。
如果从更广的时间维度来看,这是从“保障供给”到“精准服务”的飞跃。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有暖气就是幸福;二十一世纪初,追求温度达标;而现在,则是高效、舒适、绿色的高质量供暖。
记者:张成地编辑:刘玉红编辑:孙菲菲校对:汤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