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站11月14日文章,原题:面对中国经济转型,两种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 过去2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既是全球繁荣的引擎,也是改变既有世界经济秩序的原因之一。中国曾是主要生产廉价消费品的“世界工厂”,但如今已转变为创新中心,推动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大宗商品行业迅猛发展,同时巩固发达经济体的价格稳定。中国的成就暴露了西方应对全球化政策的弱点。
中国的经济转型并非偶然,其得益于国家主导型产业政策的推动,大量资源流向机器人、航空航天、绿色科技和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战略性的海外收购和技术转让也有助于中国建立“全产业链”的生产结构,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中都占据比较优势。
但中国的经济转型不能仅归因于政府指导,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孜孜不倦的创业精神,他们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奋勇前行。从快递员到世界级企业家,中国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政策转变并面临地缘政治逆风的大背景下,仍然凭借其技能、个人努力和适应力持续推进创新。
中国经济转型对全球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是前所未有的增长引擎。中国对大宗商品和其他中间产品的巨大需求催生了“超级周期”,不仅显著提升巴西的铁矿石和大豆出口,也为智利的铜以及非洲的石油和矿产提供巨大市场。同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亚洲和非洲等地区融资以修建港口、铁路和数字基础设施,从而破解当地基础设施瓶颈,并将发展中经济体融入全球供应链。
对发达国家来说,中国一直是抑制通胀的力量。“中国价格”现象始于廉价玩具和纺织品,现在又扩展到价格实惠的光伏板、风力涡轮机和高质量制造设备。可以买到的更便宜商品抑制了全球通胀,使西方央行能够多年保持低利率,并提振西方家庭购买力。美欧消费者坐享巨大福利收益,而这种现实经常在政治辩论中被忽视。
所谓的“中国冲击”,即来自进口的竞争浪潮“掏空”美国的许多制造业并“重创”一些工业社区,这种说法非常片面。它忽视廉价商品为美国消费者带来的广泛好处,更重要的是,这忽略了美国国内政策失灵的决定性作用,例如缺乏系统性的再培训计划、搬迁援助和社会保障等。
在本世纪最初几年,亚洲许多经济体也曾担心更廉价的中国劳动力可能会导致当地一些低端产业流失。但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非但没有抵制中国商品,反而采取措施积极适应,重新配置供应链、升级国内产业并深化与中国的融合。随着时间推移,东盟经济体从中国增长中受益颇多。
面对中国的经济转型,就在东南亚主动采取适应措施之际,美国却选择抵制,并在调整方面投入不足。结果是:同样的力量——中国崛起——成为推动亚洲发展的机遇引擎,但在美国却成为政治导火索。如今,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进程不可逆转。这种进程深深植根于供应链、资本流动和创新网络中。对政策制定者来说,真正的问题并非在于是否与中国接触,而是如何适应中国的经济影响力。
来自过去20年的经验教训显而易见——全球化的益处是实实在在的,但其可持续性取决于制定国内政策的初衷是分享全球化的好处。东盟的经验为美国及其盟友提供了借鉴,表明努力调整、开展再培训和提升竞争力能帮助各经济体适应中国的经济转型。
中国仍将是塑造21世纪繁荣的核心力量。世界其他国家面临的挑战是,将中国的发展视为融入其中并逐渐适应的机遇,而非感到害怕并发起抵制的冲击。(作者许和意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际经济关系教授、陈金松是新加坡管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王会聪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