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联合国秘书长将改选,中美杠上了,中方不排除连续否决美支持人选

0
分享至

前言

11月13日,联合国秘书长换届,美国突然提出“全球择优录取”,打破了几十年来的地区轮换惯例。

这番主张,让众多发展中国家警觉,因为这看起来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权力游戏。

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上,中方代表耿爽称:联合国秘书长选举不应人为制造分裂!



美国“择优”牌,藏着多少算计?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轮到拉美时,美国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谢伊公开要求打破地域轮换,推行全球范围的“择优录取”。

这听起来像是对能力与公平的极致追求,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光辉。

但是,这层华丽的外衣下,包裹的却是赤裸裸的权力算计。

现任秘书长古特雷斯,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反面教材”。



他既没有因为美国是联合国重要会员国,就让联合国成为美国的“附庸”。

更没有在一些国际问题上,吝啬对美国及其盟友的批评。

从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到阻挠安理会涉巴以问题决议,古特雷斯始终保持中立。

这种独立性,让习惯了掌控全局的美国感到了深深的刺痛。

于是,一个“听话”的秘书长,成了美国眼下的刚需。



他们想要的“优”,本质上,是能“理解并配合美国战略”的优。

这所谓的“择优录取”,最后只会沦为他们一家的“听话录取”。

再往深看,这更是美国国内困境的外溢效应。

面对国内乱局与国际孤立,特朗普政府迫切需要重塑在多边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联合国秘书长这个职位,正是他们切入的绝佳入口。



控制了秘书长,等于在联合国议程、决议执行等关键环节,拿到了一张王牌。

这样一来,不仅能限制中、俄等对手的影响力,还能让秘书长为美国的全球战略“站台”。

这算盘,打得真是精明啊。

中国打响的,是一场“规则保卫战”

美国在联大的发言话音未落,中国就亮出了鲜明的底牌。

11月13日,同一场合,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





他提出的三点建议,掷地有声,句句都打在了要害上。

坚持正确导向,遵守《联合国宪章》授权,推动提质增效。

这不仅仅是一次常规的外交表态,更是一场守护战后国际秩序根基的“规则保卫战”。

咱中国的意思很明确,程序不能变,传统不可破,分裂不得行。

而且,咱中国手中的否决权,就是维护联合国多边公信力,和公平规则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一幕,何其相似。



说起来,如今被美国质疑的地区轮换制,正是中国在1981年为发展中国家争来的话语权。

当年的选举现场,时任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试图连任第三届,背后有美苏两大国力挺。

西方舆论几乎认定,他将顺利当选,欧美对联合国秘书长席位的长期把控也将延续。

但是,中国果断站了出来,联合了五十多个发展中国家,力挺坦桑尼亚候选人萨利姆。

在安理会,中国连续动用了16次否决权,硬是把瓦尔德海姆的连任之路给否了。





僵局持续数月后,美国终于松了口,最终促成了拉美候选人德奎利亚尔的上任。

经此一役,联合会确立了地区轮流任职和连任不超过两届的规则。

更明确了秘书长需出自小国与发展中国家、五常不得参选的核心原则。

这一规则,在此后四十余年间,得到了所有人的严格遵守。

这不仅是规则的胜利,更是历史正义的伸张。



如今,中国坚持的立场,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诉求,是完全一致的。

美国要是强行改变规则,只会激起更多国家的警惕和反对。

世界的站队,远不止中美两家

这早已不是中美两家在牌桌上的双人游戏。

美国的主张,并未获得太多的响应,反而让自己陷入了某种程度的孤立。



首先站出来反对的,正是本该轮到出场的拉丁美洲国家。

巴拿马副代表莫斯科索的发言尤其犀利,直指美国此举是在剥夺发展中世界的发言机会。

这是对联合国公平机制的公然破坏,绝不容忍。

智利与哥斯达黎加反应也很快,迅速提出了各自的人选。

前总统米歇尔·巴切莱特与前副总统雷贝卡·格林斯潘,都是具备丰富国际履历和多边机构经验的女性。



无论在性别、资历还是代表性上,她们都远胜一筹。

这些候选人,本应是各方共识的基础,却因为美国的强推策略,骤然陷入了选举政治的漩涡。

牌桌上,终于有了新面孔,而且个个都是好牌。

更重要的是,美国的传统盟友,这次也未必会跟它走到最后。

英国、法国虽为美国盟友,但在拉美地区有长期的利益关联。



他们未必会冒险,去反对这个大家都心照不宣的轮值惯例。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已经明确表达了不支持美国操控选举的立场。

虽然未明确支持轮换制,但普京强调,“能力优先不能脱离地区平衡”。

中俄在秘书长选举问题上,利益交叉点非常明显,联手制衡美国,是大概率事件。

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也纷纷表态支持地区轮值传统。



非洲国家更是多次在联大,表达了对地域轮换的坚定支持。

世界看得清清楚楚,美国的这波操作,是在试图将联合国变回它的“一言堂”。

三种可能,一个未来

随着选举进程的推进,各方的博弈还会持续升级,但无论过程如何曲折,最终的结果无外乎三种可能。

第一种,双方杠到底,重现1981年连续否决的震撼场面。



如果美国坚持非要推一个非拉美地区的人选,咱中国就豁出去了,连着否决。

这样一来,秘书长选举就会变成一场漫长的拉锯战。

联合国的运作效率会大受影响,多边组织的公信力也会因此大打折扣。

这是双输的局面,谁都不想看到,但却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第二种可能,历史再次重演,中美各退一步,达成某种程度的妥协。



大家回到拉美地区去筛选候选人,选出一位双方都能接受的中间派人物。这样既守住了地区轮换制的核心规则,又兼顾了对专业能力的考量。

特朗普虽然一贯强势,但美国也需要联合国来配合处理全球事务。

中国则更希望联合国能够稳定运转,为全球治理提供平台。

妥协,永远是最现实,也是最智慧的选择。



第三种可能,则是发展中国家联合发力,形成强大的舆论和政治压力。

他们联手推出一位极具声望和人脉的强力候选人,在中美陷入僵局时,将中美双方都“架空”。

当然,这种可能性基本为零,说句难听的,联合国的权力终究是五常赋予的。

联合国的未来,正悬于此役。

这场看似关于人选的较量,其背后是对联合国未来方向的争夺,是回归多边主义,还是沦为大国工具?是坚持制度平衡,还是任由强权主导?



美国习惯了在规则中获利,也习惯了在规则失灵时重新去定义规则,但联合国从来都不是它的私人游戏厅。

秘书长的位置,更不该沦为大国博弈的战利品。

2026年的选举,或许最终仍会达成妥协,但在此之前,这场博弈注定难以平静。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乐天闲聊
乐天闲聊
每一个事物,都有正反面。 带大家用独特的视角看待事实真相。
567文章数 5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