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议史纪
|议史纪
他们嫌我们,我们却扎堆去?
看了一遍又一遍攻略,查了机票、签证、汇率,还把“请”“谢谢”练得溜溜的,结果到了目的地,却被一句“我们不接待中国人”当头一棒。
更离谱的是,隔壁店铺还挂着“欢迎消费”,店员却连正眼都不愿给你一个。
这2025年真实发生在全球多个热门旅游国家的日常。
![]()
更讽刺的是,这些国家的旅游业仰赖中国游客活着,但却不愿意正眼看中国人一眼。
明明写着“谢绝中国人”,却还是有大批中国人排着队去。问题到底是出在别人身上,还是我们自己身上?
韩国——面子给你,里子不给你
一提到韩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购物天堂,欧巴帅,妆品好。中国游客曾经是支撑韩国旅游业的中流砥柱,尤其是2016年之前,济州岛几乎成了“中文景区”。
中文导购、中文菜单、支付宝、微信支付,这配置比国内还齐。
但繁荣背后掩盖不了现实:韩国社会对中国人的整体印象并不友好,甚至可以说是“表面热情、骨子嫌弃”。
![]()
2025年8月,中国网红孙一宁在首尔一家潮牌店试衣服,因为犹豫了一下就被店员翻白眼,甚至在她转身时听到“又是中国人,麻烦。”这事儿在社交平台一传十、十传百,引来大量网友共鸣。
其实这种态度并不新鲜。早在“萨德”事件后,韩国民间对中国游客的抵触情绪就开始蔓延。一边希望中国游客回归消费,一边又忍不住觉得“中国人太吵、太多事、影响秩序”。
比如济州岛机场附近的民宿,公开拒绝中国游客入住,理由是“卫生习惯不好”。首尔明洞的商家,虽然提供中文服务,但常在背后吐槽“每天接待中国人是种折磨”。
问题在于,中国游客并非真的“素质差”。只是文化差异、语言隔阂、行为方式不同,放大了误解。但韩国社会并没有努力去适应和理解,反而把偏见不断内化成了“刻板印象”。
更讽刺的是,2025年上半年,韩国旅游收入中仍有接近三成来自中国游客。嘴上说“受够了”,钱包却离不开中国人的人民币。这种“精神排斥+经济依赖”的矛盾,在韩国体现得淋漓尽致。
![]()
越南——什么都欢迎,除了你本人
越南,这个曾经让中国游客“花最少的钱享受最美海滩”的国家,近年来却频频传出“排华”事件。芽庄、岘港这些网红打卡地,表面上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背地里却把中国游客当“肥羊”。
海鲜店不标价、结账宰三倍,游客质疑就被围起来威胁不让走;街边小店直接贴出“谢绝中国人”告示,仿佛你走进去就会污染空气;服务员面对中国人爱搭不理,甚至故意拖延上菜、故意冷处理。
花了钱,却成了被区别对待的那一类人。
而且这些现象并不是偶尔为之,而是已经系统性地存在。不少中国旅行博主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赴越经历,评论区一水的“被坑经历”、“被骂经历”,几乎成了“越南旅游避坑指南”的固定内容。
![]()
问题出在哪?除了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宰客心理”,更深层的原因是历史与民族情绪的交织。中越之间有长期边界与南海争议,部分越南民众对中国人天然带有敌意。而旅游业监管缺失,更让这种敌意肆无忌惮地落在游客身上。
更让人无语的是,越南的旅游业高度依赖中国市场。据2025年越南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国游客贡献了其近40%的国际游客收入。一边高喊“发展旅游”,一边贴出“谢绝中国人”的标语,这不是精神分裂是什么?
这种“利用完就嫌弃”的态度,已经从商家延伸到社会层面。中国游客在越南越来越不受欢迎,但越南却仍然拼命拉流量、做宣传吸引中国人来消费。这操作,真是让人看了都觉得尴尬。
![]()
日本——你花的钱,他们记得?
日本的旅游业有多依赖中国游客?
疫情前的数据更能说明一切——在2019年,中国游客为日本贡献了超过1.7万亿日元的旅游收入,占外来游客总消费的近三分之一。2025年,日本政府更是频频喊话欢迎中国游客“重返日本”。
但现实却是:中国游客在日本被区别对待的现象并没有减少,反而更加隐蔽。
在东京一家大型电器连锁店,有中国游客看到货架上有热门商品,想买却被告知“这个不卖”,理由是“中国人买太多,影响本地人购买”。
在药妆店,店员对中国游客盯得特别紧,但不是为了服务,而是怕你“顺走东西”。
![]()
有人说这只是个别现象。但几乎每个中国去日本的游客,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被盯防”“被冷落”“被白眼”,这就不是偶发事件了,而是系统性歧视。
背后的原因其实不难理解。中日之间长期存在历史冲突,日本社会对中国人有一种“表面克制、内心芥蒂”的复杂情绪。哪怕中国游客消费能力强,也难以抹平这种心理落差。
此外,日本社会强调秩序、安静、克制,而中国游客的热情、直率、语言音量,在他们眼里就是“素质差”的表现。于是,个别人的行为被放大成整个群体的标签,继而演变成“你们中国人都这样”的偏见。
更可笑的是,日本旅游业一边靠中国游客赚大钱,一边在社交平台、媒体话术中塑造“外国游客素质问题”,而中国人常常被默认为“主角”。你来,他嫌你多;你不来,他又喊你回来消费。这种两面派的态度,实在让人心寒。
![]()
澳大利亚和新加坡——文明外衣下的“选择性欢迎”
澳大利亚和新加坡,一个打着“多元文化”的旗号,一个自诩“亚洲国际化典范”,在宣传上说得天花乱坠,但对中国游客的态度却一个比一个微妙。
先说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这些大城市,过去几年中国留学生、游客数量激增。但同时,种族歧视事件也在不断上演。有游客在悉尼超市挑水果,被店员呵斥“别乱摸”;还有人在墨尔本遛娃,被居民驱赶说“你们太吵了”。
而疫情后的“病毒污名化”更是让中国游客成为了部分人眼中的“危险分子”。社交平台上流传的“中国人带病毒”“破坏环境”“抢工作”的言论,居然还获得不少当地网友点赞支持。
新加坡就更让人“情绪复杂”。你以为同是华人国家,彼此会更亲近,结果却是另一番景象。
![]()
商场导购对中国顾客爱答不理,甚至冷嘲热讽“这个你买不起”;酒店员工因为退房延迟几分钟就大声责备;餐厅上菜慢、态度敷衍,只要你是中国口音,就默认你是“麻烦制造者”。
为什么?新加坡人普遍自诩教育水平高、素质高,对来自大陆的游客,始终带着一种“看不起”的审视眼光。
再加上生活节奏快、服务业缺乏耐心,一旦遇到不会英文、行为“与众不同”的游客,就开始贴标签。
这两个国家的共同点是:你花的钱他们欢迎,你的人他们不一定欢迎。他们想要中国游客的钱,但不想要中国游客的“存在感”。这类“选择性欢迎”,比直接排斥还让人难受。
愿意花几千块买一张机票,跨越千山万水,只为在异国他乡被人翻白眼、区别对待、甚至被骂“脏、吵、没素质”吗?
![]()
这不是旅游,这是“高消费低尊严”的沉默忍耐。
中国游客不是谁的提款机,更不是谁的“出气筒”。如果一个国家张口闭口欢迎你,却在服务中处处让你不舒服,那这份“欢迎”也值不了几个钱。我们不欠谁的旅游业,不欠谁的GDP。
旅游本该是享受,而不是受气。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