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万佳苑的屋顶花园里,几株移植自旧棚户区的老月季正吐露芬芳。这些见证了百万庄从“新中国第一住宅区”到品质社区变迁的植物,如今成为项目“文脉传承”理念的鲜活注脚——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留住历史记忆比建造新房更为重要。
百万庄片区的独特魅力,在于其深厚的人文积淀。上世纪50年代,这里以地支划分为九大分区,围合式红砖院落里,走出了1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也孕育了“大院子弟”特有的社群文化。百万佳苑在规划时,便将这种“精神密码”植入建筑肌理。
建筑布局上,项目延续了片区传统的围合式设计,形成“楼楼有庭院,院院有景观”的格局。漫步在兰园,U型楼体勾勒出熟悉的街巷尺度,青砖嵌边的步道旁,老居民们坐在长椅上回忆往昔:“以前咱们这儿的孩子,放学了能从东家吃到西家,现在这院子设计,又能让孩子们一起玩了。”
文化传承更体现在细节的温度里。项目专门收集了老居民捐赠的旧照片、老物件,在社区活动中心打造“百万庄记忆展”;节日期间举办的“大院文化节”,让剪纸、面人等老北京手艺重回居民生活。“没想到搬了新家,还能过以前的老节,这种亲切感太难得了。”家住竹园的张大爷感慨道。
在历史与现代的平衡中,百万佳苑找到了独特的表达。新中式景观里,传统的亭台廊榭与现代健身器材相得益彰;屋顶花园不仅是休闲空间,更种植着居民从旧居移植来的花草,让“乡愁”有了安放之处。正如项目文化顾问所说:“真正的文脉传承,不是复刻过去,而是让历史在当代生活中继续生长。”
当城市更新成为趋势,百万佳苑的实践提供了宝贵启示:老城区的价值不仅在于土地稀缺性,更在于其承载的集体记忆。只有唤醒这些“精神密码”,新建社区才能真正与土地产生情感联结,成为有温度的生活容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