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
你的企业,还在“正常运转”吗?——也许,它正悄然滑向衰亡。
重庆市工程师协会“渝工智汇”栏目推出深度文章《你的企业还在“正常运转”吗?》,以诺基亚、柯达、雅虎、乐视等九个震撼案例,揭示组织从繁荣走向崩塌的九大征兆:理想的消逝、制度的异化、人才的倒置、文化的变质、创新的幻觉……每一幕都令人警醒。
该文被读者誉为“企业体检指南”与“组织清醒读本”,不仅为企业提供自查与修复的镜鉴,也为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敲响警钟:真正的危机,往往不在外部竞争,而在内部的麻木与失真。
九个案例,九面镜子。读懂它们,就是为组织健康“把脉”,为管理者与团队注入自省与自愈的力量。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这不仅是一篇评论,更是一场关于组织生命力的深度觉醒——值得每一位关注未来的人细读、深思。
![]()
▲作者:曾任民盟中央常委、重庆市委主委,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陈万志。
前言:人们总在追逐风口、打磨产品、优化流程、设定KPI,却常常忽略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我们的组织,还健康吗?战略可以调整,技术可以引进,资本可以融资,但若组织本身“带病运行”,再精巧的设计也会变形走样。因为,组织健康不是锦上添花的软实力,而是决定生死的底层操作系统。
什么是健康的组织?它不在于办公室有多敞亮,口号有多响亮,而在于:理想是否真实存在,还是已被KPI彻底取代;真相能否自由流动,还是只允许“好消息”上达天听;能者是否被重用,还是“会汇报的”比“会做事的”更受青睐;员工是否敢说真话,还是沉默成了最安全的生存策略;客户是否真正被尊重,还是只是财报上的一个增长数字。
健康的组织,不一定完美,但它具备三种核心能力:自我觉察的能力——能听见刺耳的预警,看见自身的病症;自我纠错的能力——不把问题归咎于外部,而是从内部找答案;持续呼吸的能力——让理想、信任、真相和人才,始终有生长的空间。而不健康的组织,往往在“正常运转”的表象下,悄然经历着灵魂的窒息:制度变成枷锁,文化沦为表演,创新止于口号,使命陷于情怀。它可能还在盈利,还在开会,还在发奖,但内核早已僵化——就像一具仍在行走的尸体,靠惯性滑向终点。管理大师帕特里克·兰西奥尼说:“组织健康胜过一切战略。”因为,只有健康的组织,才能让战略落地,让创新发生,让人才愿意留下,让客户真正信任。打造健康组织,不需要宏大变革,只需要:少一点表演,多一点真实;少一点控制,多一点信任;少一点粉饰,多一点直面。真正的强大,不是从不生病,而是拥有自愈的能力。愿每一个组织,不止于“活着”,更能清醒地、健康地、有尊严地活着。
你的企业还在“正常运转”吗?这9个征兆说明它已开始衰亡
作者:羊外公(笔名)
时评作者柴差的文章《衰亡的征兆》如一把冰冷的手术刀,剖开了组织肌体深处早已溃烂的病灶。它不煽情,不控诉,只是冷静地罗列症状——而正是这种近乎病理学报告式的叙述,让人脊背发凉。因为它说的不是某个特定团队、企业或机构,而是所有集体走向死亡的标准流程。
我们总以为衰亡是突如其来的崩塌,实则不然。真正的溃败,是一场缓慢而精密的“慢性窒息”。它不靠风暴摧毁,而是用温水煮蛙的方式,一点点抽走组织的氧气——那氧气,正是理想、信任、效率与真相。
以下九个真实案例,如同九面镜子,映照出组织从兴盛走向衰亡的完整路径。每一个案例之后,都附有一条直击本质的启示,以警醒仍在“正常运转”中的组织。
一
理想的死亡:从“我们要去哪”到“今天交什么”
案例:诺基亚的“功能机帝国”困局
诺基亚曾是手机行业的绝对王者,其“连接每一个人”的愿景激励了全球无数工程师。但在智能手机时代来临前夕,诺基亚内部的理想早已被KPI取代。管理层不再思考“未来通信是什么”,而是紧盯季度出货量和成本控制。
工程师曾多次提出触屏与操作系统创新的建议,却被高层以“不符合当前产品线规划”为由驳回。决策层沉迷于功能机的辉煌数据,短视地认为iPhone只是小众玩具。当市场风向剧变,诺基亚已无力转向。2013年,其手机业务被微软收购,一代帝国轰然倒塌。
启示一:当组织的北极星消失,所有人便成了无头苍蝇。
没有长期愿景的牵引,短期指标就成了唯一的导航仪。而KPI的陷阱在于:它衡量的是“做了什么”,而非“做对了什么”。一个不再追问方向的组织,注定在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偏。
二
制度的异化:从工具变为牢笼
案例:某大型国企“报销地狱”
某央企分公司,一名项目经理出差三天,花费不到2000元,报销流程却耗时47天,需经六级审批,附九份证明材料。期间,财务以“发票抬头不规范”“行程单缺失一页”等理由退回三次。最终款项到账时,项目早已结项。
与此同时,办公室内新增三个“流程合规岗”,专职审核报销单据,而一线市场人员却长期缺编。员工私下笑言:“我们不是在做业务,是在伺候制度。”
启示二:制度若不再服务于人,就会反过来吞噬人。
流程的初衷是提升效率、防范风险,但当它演变为“免责工具”,便成了推诿与惰性的温床。真正做事的人被流程压垮,不做事的人靠流程生存——这是组织资源最荒诞的错配。
三
人的倒置:能者痛,庸者笑
案例:雅虎的“人才逆淘汰”
2000年代中期,雅虎曾拥有全球最顶尖的互联网人才。但随着公司战略摇摆、管理僵化,一批敢于创新、直言不讳的工程师和产品经理接连离职。取而代之的是擅长写PPT、做汇报、维护关系的“安全型”员工。
最典型的事件是:2006年,雅虎拒绝以10亿美元收购当时尚处初创阶段的Facebook。决策层认为“社交网络不是我们的核心”,而提出该建议的年轻战略官被边缘化。几年后,Facebook估值破千亿,雅虎却陷入持续亏损,最终被Verizon以44亿美元收购——还不到其巅峰市值的零头。
启示三:组织的衰败,往往始于对“刺头”的驱逐。
能干的人之所以“刺眼”,是因为他们不愿沉默。当组织开始奖励顺从、惩罚质疑,它就失去了自我更新的能力。淘汰机制倒置之日,便是组织道德死亡之时。
四
信息的癌变:真相被封杀,谣言成主流
案例:乐视生态的“信息茧房”
乐视曾以“生态化学反应”这一宏大的概念席卷资本市场,描绘了一幅业务板块间相互赋能、爆发性增长的理想图景。然而,在这一看似创新的模式背后,企业内部却逐渐形成一个高度封闭的“信息茧房”。
在乐视快速扩张期间,内部信息流通机制严重失效。创始人贾跃亭及其核心决策层几乎只接收来自亲信圈的“好消息”,各地负责人也盛行报喜不报忧的风气。当一线员工屡次发出资金链紧张、项目推进困难的预警时,这些声音不仅未被重视,反而被高层批评为“动摇军心”“缺乏战略定力”。
其结果是组织认知与真实状况严重脱节:北京总部仍在高调宣布战略合作、布局新生态,而成都办公室已被拖欠员工薪资达三个月之久。极度缺乏透明度和信任的环境中,员工只能依靠微信群互换小道消息。“乐视下周发工资”“贾总已回国”等谣言反复发酵,甚至比官方通知更具可信度——组织公信力已然崩塌。
启示四:当真话成为“不忠诚”的罪证,组织就进入了自我欺骗的末日循环。
信息闭塞从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权威结构刻意排斥异见的结果。一个拒绝接受负面反馈的组织,犹如失去刹车的高速赛车,表面越是高歌猛进,实际越是接近毁灭。
五
客户的背离:市场是最后的审判官
案例:柯达的“技术傲慢”
柯达是胶卷时代的霸主,甚至最早发明了数码相机技术。但管理层担心数码会冲击其胶卷利润,竟将这项技术雪藏,继续押注传统业务。他们坚信:“人们永远需要冲洗照片。”
然而,消费者用脚投票。当佳能、索尼等品牌迅速推出亲民数码产品,柯达的市场份额急剧萎缩。尽管后来试图转型,但为时已晚。2012年,这家百年企业申请破产保护。
启示五:客户永远比你更懂市场,而傲慢是通往坟墓的捷径。
技术可以被超越,产品可以被模仿,但对用户需求的漠视,是无法挽回的致命伤。当组织沉迷于过去的辉煌,拒绝倾听外部声音,它就已经被时代宣判了死刑。
六
管理的异化:工具沦为表演
案例:某互联网大厂“OKR形式主义”的崩塌
2023年,国内某头部互联网公司推行“敏捷组织”改革,引入OKR(目标与关键成果)管理体系,初衷是打破KPI僵化、激发创新。但短短一年后,这套系统彻底异化。
最初,OKR强调“挑战性目标”“透明对齐”“自下而上”。但很快,管理层开始将OKR与绩效强绑定。员工发现:写得漂亮的OKR更容易获得领导青睐,而真正有风险的创新项目因“成果难量化”被主动放弃。更荒诞的是,团队开始“OKR包装术”:把日常事务重新命名,包装成“战略级目标”。例如,“完成周报”变成“构建组织知识沉淀闭环”;“参加三次会议”升级为“推动跨部门协同机制落地”。一线工程师抱怨:“我们花30%的时间写OKR,40%的时间解释OKR,只有30%的时间在做事。”而管理层沉迷于OKR系统的“可视化仪表盘”,认为“数据透明=管理高效”。2024年,该部门连续三个季度业绩下滑,核心产品用户流失严重。复盘会上,高管指着OKR系统中“目标达成率92%”的数据说:“数据很好,为什么结果不行?”——无人敢答。
启示六:当管理工具沦为表演艺术,组织就进入了“高效地做错事”的陷阱。
OKR本为解放创造力,却因与考核捆绑、缺乏容错机制,退化为新型形式主义。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再先进的管理方法,若缺乏真诚的文化土壤,终将异化为新的枷锁。工具不会救组织,人才会。
七
文化的变质:从凝聚到控制
案例:某知名电商平台“奋斗者文化”的异化
该平台早年以“家文化”著称:员工互称“同学”,高管与一线同吃盒饭,强调“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这种文化曾激发极强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助力其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但随着规模扩张与业绩压力加剧,“奋斗”逐渐演变为“压榨”。
“996是福报”被高层公开宣扬,加班成为忠诚度的试金石;年会变成“表忠心”现场,员工集体高呼口号,泪洒舞台;员工生病住院,主管第一句话是“项目怎么办”;一位女员工流产休养期间,仍被要求参加深夜会议。更可怕的是,文化开始“内审化”:任何对加班文化的质疑,都被视为“不感恩”、“不奋斗”、“不适合这个家”。HR设立“价值观考核”,重点审查员工是否“认同公司如家”;离职员工被贴上“背叛者”标签,内部群中对其口诛笔伐。2021年,一名23岁女员工连续通宵加班后猝死,舆论哗然。公司最初的回应却是“她很敬业”,试图用“牺牲叙事”美化悲剧。公众愤怒之下,其“家文化”面具彻底撕裂——人们终于看清:这不是“家”,而是以情感绑架为手段的精神家暴现场。
启示七:当文化从“凝聚人心”变为“控制工具”,它就成了一种高级的精神暴力。
真正的文化建设,是尊重个体、激发善意、包容多元。而虚假的文化,是用口号掩盖管理无能,用情怀替代制度保障,用“归属感”绑架自由意志。最危险的组织暴力,往往披着温暖的外衣。
八
创新的幻觉:概念代替实干
案例:元象科技(化名)的三年兴衰史
2022年,元象科技以“AI+教育”概念横空出世,创始人高调宣称“用技术重塑学习”,获数亿元融资。公司内部推崇“极客文化”:开放式办公、扁平管理、每周“创新日”、全员股权激励。媒体称其为“下一代科技典范”。但光环之下,裂痕迅速蔓延:
·目标虚化:战略方向半年内变更四次,从“AI家教”到“元宇宙课堂”再到“教育DAO”,口号越来越炫,落地越来越难。员工私下吐槽:“我们不是在做产品,是在追风口。”
·流程反噬:为应对投资人审计,公司引入“敏捷开发+合规双轨制”。工程师每天花3小时填写“创新日志”“代码伦理评估表”“数据合规追溯链”,真正编码时间不足4小时。会议成灾:每周固定会议达12场,包括“愿景对齐会”、“跨域协同晨会”、“价值观复盘夜话”。一名产品经理记录:“我上个月主持/参与会议累计78小时,相当于10个工作日。”
·人才逆淘汰:技术骨干因“不擅表达”被边缘化;擅长PPT包装、会讲故事的员工快速晋升。一位资深算法工程师离职时留言:“在这里,实现一个模型不如讲好一个故事。”
·信息封闭:融资不利、核心客户流失等消息被列为“敏感信息”,仅限高管知晓。基层员工从猎头口中才得知公司已拖欠薪资。
·客户流失:产品迭代频繁但稳定性差,学校客户投诉不断。2024年初,最大订单被竞品截获,公司资金链断裂,全员放假,估值归零。
启示八:当“创新”成为掩盖战略空心化的遮羞布,组织就进入了自我催眠的幻觉。
元象科技的悲剧在于:它把形式当实质,把概念当能力,把融资额当成就。一个真正健康的组织,不在于口号多响亮,而在于能否持续交付真实价值。没有扎实根基的“神话”,终将坍缩为一地泡沫。
九
使命的表演:情怀代替实效
案例:某公益基金会“理想主义”的溃败
该基金会成立于2015年,以“让每个孩子都有书读”为使命,初期凭借透明账目、深入一线和高效执行赢得广泛赞誉。员工多为理想主义者,常自称为“教育火种”。但随着规模扩大与捐赠压力加剧,其文化建设逐渐变质:
·使命空心化:口号从“助学”升级为“重塑教育生态”“赋能乡村未来”,越来越宏大,却与实际项目脱节。一次内部培训中,新员工提问:“我们到底帮助了多少孩子?”负责人答:“我们不看数字,要看影响力。”
·仪式取代行动:每月举办“初心分享会”,要求员工讲述“被山区孩子感动的瞬间”,情感越充沛,越受表扬。有员工因“讲述平淡”被批评“缺乏使命感”。一名资深项目官坦言:“我们花在写感动故事的时间,远超实地调研。”
·价值观表演化:年度评优标准中,“价值观**”占比50%。所谓“**”,是看谁在群里转发使命宣言最多、谁在朋友圈晒支教照片最勤。真正长期驻点、不善表达的员工反被忽视。
·批判即背叛:当有员工提出“部分图书捐赠重复浪费”、“部分项目流于形式”时,被管理层定性为“打击团队士气”、“不够正能量”。质疑者最终离职,临行留言:“当理想成为禁忌,公益就成了表演。”
·公信力崩塌:2023年,媒体曝光其某“智慧教室”项目中,捐赠的平板电脑长期闲置,而基金会官网却宣称“惠及万名学子”。公众质疑其“用情怀掩盖低效”,捐赠额断崖式下跌。
启示九:当文化建设沦为情感表演与道德绑架,它就背叛了最初的善意。
真正的使命驱动,是持续解决问题,而非反复诉说感动。健康的文化应鼓励质疑、容忍失败、尊重实干。而虚假的文化,是用“崇高”压制理性,用“情怀”粉饰平庸,用“正能量”清除异见。当理想成为不容置疑的图腾,它就不再是光,而是牢笼。
结语:衰亡,始于拒绝看见真相
柴差说得极准:“真正的衰亡,从拒绝看见真相开始。”诺基亚看不见智能浪潮,雅虎听不进创新建议,乐视封锁坏消息,柯达无视技术变革,国企沉迷流程自保,大厂沉迷数据幻觉,电商平台滥用“家文化”,元象科技困于创新幻觉,公益基金会陷于情怀表演——它们的结局虽不同,病因却一致:组织失去了感知现实的能力。
不是没有预警,而是预警被无视;不是没有能人,而是能人被驱逐;不是没有出路,而是出路被权力堵死。一个组织的死亡,从来不是资源枯竭,而是灵魂窒息。当它不再相信理想,不再尊重事实,不再珍惜人才,不再倾听客户,它就已经死了——剩下的,只是尸体的惯性滑行。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文化能把战略当早餐吃”。再完美的战略,若没有健康的文化支撑,终将化为泡影。而当文化本身沦为表演、控制与自我欺骗的工具,组织便已踏上不归路。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曾警示“平庸之恶”——恶的蔓延,往往不是来自极端的邪恶,而是来自无数人对真相的沉默、对荒诞的服从。一个组织的溃败,正是由无数“合理”的妥协、视而不见的异常、习以为常的扭曲累积而成。警惕那些“正常运转”的会议、那些“合规严谨”的流程、那些“团结和谐”的氛围。真正的危机,往往藏在这些看似无害的日常之中。因为腐烂,总是从内部开始的。而解药,唯有直面真相的勇气——如鲁迅所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唯有如此,组织才有可能在坠落之前,听见那声微弱却致命的警报。
主编:薛成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