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标普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底,美国企业破产申请数量已达655家,与2024年全年的687家基本持平,全年数据大概率将创下15年来的新高。
从8月76起的2020年以来单月峰值,到10月68起的持续高位,企业破产数量的攀升轨迹,清晰勾勒出美国企业界正面临的普遍压力。
这场破产潮在行业分布上呈现显著集中性。供应链敏感度高的工业品行业以98起破产案例居首,对经济周期反应敏锐的消费品行业紧随其后,达80起。
两大行业的困境并非偶然:工业品企业受全球供应链波动与关税政策双重冲击,原材料进口成本与物流成本叠加上涨;消费品企业则直面需求疲软与库存高企的挤压,在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首当其冲。
具体案例更凸显危机的严重性。不久前,汽车零部件巨头First Brands Group申请破产保护,申报负债超100亿美元,让债务投资者猝不及防;
![]()
二手车零售商Tricolor Holdings破产,导致摩根大通冲销约1.7亿美元风险敞口。
10月,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OPI也加入破产行列,这家负债超10亿美元的企业早已因办公地产低迷成为市场做空焦点,最终选择通过重组寻求生机。
多重因素的叠加让企业生存空间持续收缩。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虽最终影响尚难定论,但已直接推高企业进口成本,尤其对依赖海外原材料的工业品企业形成显著压力。
更关键的是,自2022年开启的美联储加息周期仍在持续发酵,融资成本的抬升让高负债企业不堪重负,成为破产潮的重要推手。
标普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企业破产数量逐年攀升,与加息节奏形成清晰呼应。
市场对潜在风险的警惕性已显著提升。摩根大通CEO的评论被广泛引用:“当你看到一只蟑螂时,往往意味着还有更多。”
这句警示折射出投资界对“信用尾部风险”的担忧已远超往年。
尽管First Brands等企业的破产被部分机构解读为“个案性事件”,但其引发的信用市场连锁反应,暴露了投资者对企业违约风险的敏感神经。
值得注意的是,破产压力已从传统行业向更多领域蔓延。
在已明确行业分类的345家破产企业中,除工业和消费品外,医疗健康行业也出现较多案例,三大板块合计占比超六成。
这表明压力不仅来自贸易政策与融资成本,更与行业自身的结构调整、需求变化深度绑定。
![]()
目前,市场对破产潮的未来走向存在分歧。
乐观者认为,部分案例属行业整合中的正常淘汰,且企业破产率尚未突破历史极值;但谨慎派指出,若关税政策持续、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中小微企业可能成为下一波承压主体。
摩根大通的分析报告提示,当前企业信用状况的恶化速度,已快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复苏初期。
从数据攀升到巨头倒下,美国企业的破产潮既是全球经济波动的缩影,也是国内政策调整与行业周期叠加的结果。
如何在贸易政策与企业负担、货币政策与经济活力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检验政策有效性的关键。
而企业能否在成本压力与需求疲软中找到突围路径,不仅关乎自身生存,更影响着美国经济复苏的成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