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人这一辈子,兜兜转转,以为是命中注定,到头来,其实就是为了一件事,一个名字。
对苏轼来说,这个名字,叫“唤鱼池”。
时间得倒回北宋嘉祐年间,那时候的苏轼还不是名满天下的大文豪,只是眉山一个爱读书的年轻人。
![]()
四川那地方,山清水秀,竹林密布,就是苏轼天然的书房。
他经常一个人钻进书堆里,一待就是一天,外面什么事都跟他没关系。
有一次,他琢磨一句诗,想得入了迷,走路都没看道,一脚踩进泥坑里,草鞋陷进去了都不知道。
![]()
就这么迷迷糊糊地走到一条小溪边,找了块大青石头坐下,才算回过神来。
那会儿天刚蒙蒙亮,水面上飘着一层薄雾,溪水清澈见底,里头的鱼儿快活地游来游去。
苏轼随手捡了根树枝,就在沙地上划拉,推敲字句。
![]()
遇到实在想不通的地方,就拔腿往家跑,找他爹苏洵请教。
苏洵一看自己这儿子是块读书的料,心里高兴,就把他送到了当地最好的中岩书院去念书。
到了书院,苏大才子的光芒就再也藏不住了。
![]()
不管是什么诗词歌赋,还是经史子集,他都比同龄人高出一大截。
先生王方出的难题,别人还在抓耳挠腮,他几句话就能说到点子上,还说得特别有趣,把大伙儿都给逗乐了。
时间一长,书院里的学生没有不服他的,都愿意跟他一块儿讨论学问。
![]()
这天,天气不错,正是春天,王方先生就带着学生们去中岩寺踏青。
山里的花都开了,景色好得没话说。
别人都急着往前走,就苏轼一个人在后头磨磨蹭蹭,一会儿看看这棵树,一会儿瞧瞧那块石头,完全沉浸在风景里。
![]()
同伴们喊了他好几声,他才回过神,三步并作两步地跟了上去。
到了中岩寺,寺里的住持早就候着了。
老住持特别客气,跟大伙儿打完招呼,就指着寺庙后头的一汪潭水说:“各位都是有学问的读书人,我们寺里这口水潭,一直没个正经名字,今天想请各位给赐个名,也算一段佳话。”
![]()
学生们一听,都来了精神。
这可是个露脸的好机会。
有人说,这里清幽,鱼都藏在水里,不如叫“藏鱼池”。
![]()
又有人说,你看那鱼儿跳得多欢,叫“跳鱼池”才贴切。
大家七嘴八舌,说了好几个名字,但住持听了都只是笑笑,觉得差了点意思。
王方先生没说话,他的目光落在了旁边正低头沉思的苏轼身上。
![]()
他了解自己这个学生,脑子活,看问题的角度跟别人不一样,肯定能想出个好名字。
苏轼也没客气,他走到潭边,弯下腰仔细瞅。
潭里的鱼本来安安静静的,一听到岸上人多,动静大了,就好像受了惊吓,又像是好奇,一条接一条地往水面上蹦,激起一圈圈的波纹。
![]()
苏轼看着这景象,眼睛一亮,几乎是脱口而出:“这鱼儿听见人声呼唤才跳出水面,我看,就叫‘唤鱼池’吧!”
这话一出口,全场都静了一下。
住持愣了半天,然后一拍大腿,连声叫好:“妙啊!
![]()
‘唤鱼池’,这个名字既写出了眼前的景象,又带着一股子山水灵气,动静结合,实在是妙!”
其他学生听了,也都是心服口服。
王方先生更是满意地捋着胡子,心里头一个念头冒了出来:这么聪明的年轻人,要是能当我的女婿,那该多好。
![]()
王方揣着这个心思回了家。
太阳快下山了,余晖洒进院子。
他没去书房,直接走到了女儿王弗的闺房门口。
![]()
王弗这时候正在灯下练字,一笔一划,写得极为认真。
听见父亲的脚步声,她抬起头,搁下笔。
王弗问父亲今天出去玩得怎么样。
![]()
王方就把白天在中岩寺,住持请学生们给水潭起名字的事,原原本本地讲了一遍。
讲完,他看着女儿,故意考她说:“你也别闲着,动动脑筋,要是你,会给那潭水取个什么名字?”
王弗从小就跟着父亲读书,见识不凡。
![]()
她歪着头想了一会儿,屋子里很安静,只听得见笔尖偶尔碰到砚台的声音。
突然,她像是想到了什么好主意,脸上露出了笑容,对父亲说:“既然鱼是听到人声才跳起来的,那不如就叫‘唤鱼池’好了。”
王方听到这三个字,心里咯噔一下,激动得差点站起来。
![]()
“唤鱼池”,这不就是苏轼白天取的名字吗?
一个在山寺,一个在闺房,两个人连面都没见过,想到的东西却一模一样。
这不是天意是什么?
![]()
王方当场就认定了,能配得上自家女儿,能跟她过一辈子的,非苏轼莫属。
从那天起,王方就开始不动声色地安排,想把这两个人撮合到一块儿。
苏轼上门提亲那天,场面搞得挺大。
![]()
王弗按规矩待在自己房间里,但心里头好奇,就悄悄从窗户缝里往外看。
聘礼一担一担地抬进来,除了那些常见的绫罗绸缎、金银首饰,还有好几口大箱子,里面装的全是书。
这是苏轼特意准备的,他早就听说王方的女儿是个才女,爱读书,就把自己珍藏的一些古籍善本也一并送了过来。
![]()
王弗看到那些书,心里比看到那些珠宝还要高兴。
婚礼办得很热闹,到了新婚之夜,红烛高烧,屋子里喜气洋洋。
苏轼看着眼前盖头下的王弗,心里头全是温柔。
![]()
喝了点酒,诗兴也上来了,当场就拿起笔,写下了一首《南乡子·集句》:“寒玉细凝肤,清歌一曲倒金壶…
句句都是夸新娘子漂亮。
![]()
王弗看着这首词,脸上泛红,心里甜得像蜜一样。
她知道,自己嫁对了人。
婚后的日子,比想象中还要好。
![]()
王弗把家里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苏轼完全不用为家里的事操心。
更难得的是,她不只是个会持家的主妇,还是苏轼学问上的帮手。
苏轼看的书,她也跟着看,有时候苏轼忘了某个典故出处,她能随口就说出来。
![]()
苏轼对妻子的才学佩服得五体投地,经常跟她讨论学问,很多时候王弗的见解都能让他茅塞顿开。
王弗心里清楚,自己的丈夫不是个安于待在眉山的小地方的人,他的目标是考取功名,报效国家。
所以她经常提醒苏轼,要抓紧时间温习功课,不能有半点放松。
![]()
有了王弗这个“贤内助”加“严师”,苏轼的学业可以说是突飞猛进。
后来,苏轼跟弟弟苏辙一起进京赶考,兄弟俩双双高中,名震京城,这背后,王弗的功劳可不小。
苏轼当了官,应酬自然就多了起来,家里天天有客人来访。
![]()
那时候的规矩,女眷不能随便见外客。
王弗就想了个办法,每次苏轼跟客人在客厅谈话,她就躲在客厅的屏风后面静静地听。
她不听那些家长里短,专听那些人谈论时局、评论人物。
![]()
等客人走了,她就会出来,跟苏轼分析刚才那些人的话,哪些是真心话,哪些是场面话,这个人是忠厚君子,还是个投机取巧的小人。
苏轼一开始还有点不以为然,但后来事实一次又一次证明,妻子的判断几乎从没出过错。
从此,他对王弗的意见言听计从。
可以说,在王弗的帮助下,苏轼不仅生活上无忧无虑,在官场上也少走了很多弯路。
他的才华,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坚实的后盾,才得以尽情地施展。
可惜,好日子并不长久。
就在他们结婚的第十个年头,王弗病倒了,而且病得很重,没过多久就去世了,那年她才二十七岁。
对苏轼来说,这简直是天塌下来了。
他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妻子,更是一个能跟他精神上对话的知己,一个他最信任的参谋。
巨大的悲痛让苏轼几乎垮掉。
又过了十年,在一个寂静的夜晚,他做梦梦见了王弗,醒来后悲从中来,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每一个字,都浸满了血和泪。
后来,苏轼官场沉浮,被贬到黄州、惠州,甚至远到海南,人生的大起大落他都经历了。
身边也曾有过别的女人,但他心里最深处的位置,永远都留给了那个叫王弗的女人。
他亲手在王弗的坟边种下了三万棵松树,那片松林,就像他无尽的思念,年复一年地生长。
“唤鱼池”这个名字,开启了一段美好的姻缘,也见证了一个男人一生中最刻骨的深情。
苏轼后来的人生不管多么豪放,多么豁达,只要一提到王弗,他就变回了那个在妻子坟前痛哭的丈夫。
他后来在密州,将王弗的灵柩迁回了眉山,与他父母合葬。
那一年,他站在坟前,又一次想起那个叫“唤鱼池”的下午。
林语堂. (1947). 《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 John Day Company.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