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隐《蜀记》记载,“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诸葛亮故宅铭》。永兴是晋惠帝司马衷的年号。刘弘在永兴中去隆中观亮故宅,命随从李兴写纪念诸葛亮的铭文。那么刘弘究竟是永兴中的哪一年去隆中祭祀诸葛亮的呢?现在我们依据《三国志》《晋书》等有关历史记载作一论证分析。
晋永兴中指西晋永兴年间不是指永兴年号的中间。永兴是晋惠帝司马衷的一个年号。时间从304年到306年。永兴中是不是指永兴年号的中间呢?当然不是!认为永兴中就是指永兴年号的中间完全是望文生义机械式的错误理解。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一看《三国志》的数例记载就很清楚了。《三国志-诸葛亮传》引注《魏略》记载:“初平中,中州兵起,(徐庶)乃与石韬南客荆州。”初平是汉献帝年号,时间是190—193年。中州兵起指190年正月关东诸侯讨伐董卓。这里初平中指190年正月,初平年号刚开始,显然不在190—193年的中间。《三国志-杨仪传》记载:杨仪“建安中是(曹魏)荆州刺史傅群主薄,背群而诣襄樊太守关羽”。这里建安中显然指建安年间。杨仪背傅群诣关羽是216年即建安二十一年。已接近建安末年,根本不在有25年的建安年号的中间。《三国志-钟繇传》记载:“正元中,母丘俭、文钦反”,《三少帝纪》记载:“正元二年春正月,镇东将军母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反”。正元年号共两年,是偶数,哪里有中间的一年?类似情况史书记载还有很多。从以上的初平中,建安中,正元中都不指年号的中间一年,可见永兴中同样不指其中间的一年305年。下面我们进一步论证分析“晋永兴中”是指304年而不可能指305年。
刘弘至隆中有严格的时间制约是304年而不是305年。刘弘至隆中办了三件事: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李兴写《诸葛亮故宅铭》。第一件事第三件事都离不开李兴。因此李兴在刘弘处停留多长时间是制约刘弘至隆中的关键。李兴原是益州刺史罗尚的下属。303年12月,罗尚被北方少数民族首领李雄逐出成都退往江阳。因军中缺粮派李兴去襄阳向刘弘借粮。304年正好是诸葛亮逝世70周年。刘弘利用这个机会于304年正月带李兴至隆中观亮故宅命李兴写《诸葛亮故宅铭》。同时李兴又写了羊祜碑文。同月罗尚要李兴返回益州。李兴想留在刘弘处。刘弘顾全大局,“夺板而遣之”,让李兴回到益州罗尚那里。李兴正月离开刘弘《资治通鉴》有明确记载。有些人发文写评论说刘弘305年8月到宛城驱逐了司马释,顺便祭祀诸葛亮。很可惜,这个时间已经晚两秋了。305年8月李兴早已离开刘弘超过一年半的时间了。《诸葛亮故宅铭》怎么写出来?难道是刘弘亲自捉刀代笔?所以刘弘305年8月祭祀诸葛亮是不可能的。
历史记载304年全年都是使用永兴年号。有些人说304年12月才改的永兴年号,永兴年号应从304年12月开始算,12月以前不是用的永兴年号。这种认识无视历史记载显然是不正确的。历史上皇帝使用改用的年号大部分和历史记载所使用的年号是一致的。但是有例外,晋惠帝司马衷的年号即属例外。主要原因是八王之乱执掌朝廷大权频繁更换,谁掌权谁就更换年号。甚至一年更换好几个年号。如果历史记载使用频繁更换的年号很容易造成混淆混乱,严重影响人们的阅读理解。因此历史记载使用的年号就选择时间较长的年号而抛弃时间很短的年号。例如304年实际发生四个年号,分别是建武,永安,建武,永兴。为避免混淆混乱,历史记载(《蜀记》《晋书》等)统一使用永兴年号作为纪元年号,304年从正月到12月都由永兴年号纪元。其它年号都不作为纪元年号。因此“晋永兴中”就包括304年正月,而且恰恰指304年正月。
结语:晋永兴中明显指永兴年间,认为永兴中指永兴年号的中间是望文生义的可笑认识。刘弘至隆中时间在304年正月是确凿无疑的,不可能是305年8月。对永兴年号的起始使用时间要依据历史记载,切忌又一个望文生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