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保护,不必是发展的“紧箍咒”,也可以是转型的“发动机”。
东营,这座资源型城市的“二次生长”,正在黄河尾闾耕耘新的经济试验田。
作为全国第二大油田的所在地,提起东营,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发达的石油产业。
但时至今日,东营的转型困境已经相当典型,其石油开采成本已攀升至50美元/桶,远超国际油价波动区间。
据2023年数据显示,全市油气产业增加值占比仍达47.6%,但同比增速已降至1.8%。
![]()
然而,这种"资源诅咒"也倒逼出了东营独特的转型路径。
在退耕还湿7.25万亩、治理互花米草13.1万亩的生态修复中,东营人构建起了"湿地银行"碳汇交易体系,将44万亩盐碱地转化为现代农业试验田,培育出了耐盐碱水稻"济麦60"亩产突破千斤的奇迹。
把油田关小、把湿地养大,东营这一步,真的走对了。
![]()
湿地里的“生态账本”:
从保护到增值的全链条转化
11月初的黄河入海口,芦花似雪,鸥鸟翔集,我终于来到了这片被黄河与渤海共同滋养的土地:东营。
抵达东营的第一站,是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道路两侧的盐地碱蓬正由绿转红,与瑟瑟芦花相映。
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这片15.3万公顷的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中转站”,记录鸟类达371种。
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的种群数量,已从2003年的2巢繁殖发展到2023年的202巢。
![]()
显著转好的生态数据背后,是东营当地持续十余年的保护投入。
仅2020-2023年,中央和省级财政累计投入生态修复资金超12亿元,实施退耕还湿、潮沟疏通等工程47项。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东营正将“生态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参观生态监测中心时,一组实时数据令人震撼:
通过12座生态监测站、300余台红外相机和卫星遥感技术,保护区不仅能精准追踪鸟类迁徙轨迹,更能监测湿地碳汇能力。
经测算,这片湿地的年固碳量达40万吨,按当前碳市场均价60元/吨计算,潜在碳汇价值超2400万元。
![]()
更重要的是,生态品牌直接带动了旅游与研学产业。
早在2022年,保护区就已接待游客86万人次,生态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亿元,周边村庄依托观鸟、科普研学开发的民宿、手作工坊,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
很显然,东营的生态保护绝非“不计成本”的单向投入,而是构建了一套“保护-增值-反哺”的闭环。
生态改善提升生物多样性,吸引科研、旅游流量;
流量催生服务产业,创造就业与税收;
收益再投入保护,形成良性循环。
保护区卖的不仅是门票,更是黄河入海口的生态信誉,自然有人愿意买单。
![]()
![]()
大闸蟹里的“产业哲学”:
特色农业的“接二连三”裂变
如果说湿地保护是东营的“绿色基底”,那么黄河口大闸蟹则是这片土地上长出的“金色产业”。
在惠泽农业的智能养殖车间,物联网系统实时调控着盐度、溶氧等参数,2025年预计7500吨的产量将创造11亿元产值。
这种"科技+生态"的养殖模式,也让盐碱水转化成了每亩产值超万元的"新耕地"。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东营构建的"种质资源库-良种繁育-品牌营销"体系,让黄河口大闸蟹品牌价值在2024年跃升至31.93亿元,带动3.2万农户增收。
![]()
这种农业创新,并不仅限于大闸蟹产业,也正在向纵深拓展。
在黄三角农高区,耐盐碱藜麦亩产突破300公斤,种质资源库保存着89种盐生作物;
在利津县,"渔盐一体化"模式实现盐田废水制盐与水产养殖的循环经济。
数据显示,东营特色农业产值年均增长15.7%,已经成为了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样板。
不满足于做“原料供应商”,而是通过科技赋能和产业链整合,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
东营人对特色农业的重新定义,真的很聪明。
![]()
![]()
造纸厂的“数字蝶变”:
传统产业的“生态化重生”
在东营的最后一站,华泰集团的造纸车间,更是颠覆了我对传统产业的认知。
在AR数字车间,戴着智能眼镜的工人轻点屏幕,就能调取每台设备的运行参数;
造纸产业大脑AI能力中心的大屏上,实时显示着全厂能耗、物耗、质量数据,系统自动预警并推荐优化方案。
通过数字化改造,华泰吨纸能耗下降28%,人工成本降低40%,缺陷检出率从82%提升至99.8%。
![]()
华泰的转型,其实也折射出了东营传统产业的集体突围。
作为曾依赖石油、化工、造纸的资源型城市,东营近年实施“万企转型”行动,推动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深度融合。
华泰的实践证明,传统产业的“生态化”不是限制发展,而是通过技术创新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少有人知的是,其高端特种纸产品已经进入了航空航天、医疗包装领域,毛利率较传统产品高出了20个百分点。
![]()
黄河文化的“现代转译”:
软实力如何变成硬支撑
在黄河文化馆,兵圣宫的孙武兵法竹简与兵器馆的古代战船模型,与数字沙盘上的现代港口、产业园区交相辉映。
讲解员提到一个细节,文化馆推出的“黄河文化研学营”,将兵家智慧与现代企业管理结合,已经吸引了300余家企业、2万余名学员参与,衍生出文化IP授权、企业培训等新业务。
![]()
这让我想到,东营的文化资源,从未被束之高阁。
从“黄河入海”的生态IP,到“兵圣故里”的历史IP,再到“石油之城”的工业IP,当地正将这些文化符号转化为发展动能。
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东营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26亿元,占GDP比重4.1%,较2017年提升1.2个百分点。
而文旅融合项目带动就业超5万人,也成为了吸纳返乡创业的重要渠道。
![]()
在东营转了两天,最深刻的感受是,东营的发展早已超越了“生态保护vs经济增长”的二元对立,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价值转化-产业生态构建-文化价值赋能”的立体路径。
这里的湿地不仅是鸟类的天堂,更是碳汇的银行、旅游的IP;
这里的造纸厂不仅是生产线,更是绿色技术的试验田、数字经济的应用场;
这里的黄河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创新的灵感源、转型的催化剂。
![]()
东营人不是在发展中保护生态,而是在保护生态中发展。
当越来越多的地方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旧思维,东营的实践或许能提供一个参照。
生态与产业的共生,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也不是负担,而是新的增长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