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几年,楼市烈火烹油,人人信奉“房价永远涨”的神话。
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却泼来一盆冷水,直言房子就是一堆钢筋水泥。
现在,当“限高令”与他的预言惊人吻合,人们才惊觉那个“卖玻璃的”究竟说了什么?
![]()
疯言疯语?
那是一个属于房地产的黄金时代,空气里都弥漫着财富的味道。
各大城市的售楼处堪比春运火车站,排队几小时只为一个购房资格。
人们谈论着谁家又因为买房而实现了财富自由,眼睛里闪烁着急切的光。
开发商的广告铺天盖地,将二三十层的电梯房描绘成身份与成功的终极象征。
![]()
就在这片狂热之中,曹德旺的发言显得如此不合时宜,甚至有些刺耳。
他在一个公开论坛上,用最朴素的语言说出了自己的判断,住宅本质就是钢筋水泥,它无法自我增值。
这番话迅速在网络上发酵,但收获的不是赞同,而是铺天盖地的嘲讽。
![]()
地产大佬们在访谈中轻描淡写,说他一个做玻璃的,根本不懂房地产的复杂逻辑。
普通人也觉得难以理解,当资产正在快速膨胀时,怎么会有人劝大家及时放手?
曹德旺的预言,就像投入沸水里的一块冰,瞬间就蒸发得无影无踪。
![]()
然而,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它正在用最真实的方式,一点一点揭示那个“疯子”的远见。
这场关于价值的辩论,远未结束,真正的考验才刚刚拉开序幕。
![]()
鼓声停了,谁在裸泳一目了然
击鼓传花的游戏,最怕的就是音乐戛然而止。
2025年的房地产市场,恰好就迎来了这样令人心悸的寂静时刻。
全国13个核心城市的二手房挂牌量,已经悄然突破了200万套的大关。
![]()
其中,那些曾经被捧上云端的二三十层高层住宅,占比尤为显眼。
更残酷的数据显示,同一区域内的高层房价格,即便比低层便宜15%,也依然无人问津。
银行的态度变得更加冰冷,对于那些房龄超过20年的老高层,贷款额度直接被砍掉一半。
这意味着购房者的资金门槛陡然提高,也让这类房产的流动性陷入了冰点。
![]()
曾经被无数人奉为圭臬的“以租养贷”模式,如今也彻底宣告失效。
北京某30层的高层小区,出租率甚至不足60%,电梯故障和高昂的物业费让租客望而却步。
业主们不仅要承担月供的压力,还要面对租金收益微薄的残酷现实。
![]()
那些高位接盘的投资者,就像在退潮后被搁浅在沙滩上的生物,动弹不得。
天津一栋计划续建的大厦,仅仅是为了让工程得以继续,就需要投入高达5亿多元的资金。
看着新一年的物业费通知单和不断缩水的资产评估报告,许多高层业主的眉头拧成了疙瘩。
曹德旺当年口中那堆“钢筋水泥”的隐形成本,此刻正以最直接的方式,从每个人的钱包里悄悄溜走。
![]()
国家这只手,为何与他同频共振?
市场的自发调节,有时候是残酷而无序的,但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却能带来秩序和方向。
令人深思的是,近年来国家层面的系列政策,竟然与曹德旺多年前的民间洞察,达成了惊人的同频共振。
这绝非偶然,而是对发展规律共同认知的体现,是对“价值回归本质”这一铁律的共同确认。
![]()
回顾政策的演变脉络,一条清晰的逻辑链条浮现出来。
早在2018年,国家就从规划层面出手,将住宅高度上限设定为80米,约等于26层。
到了2021年,政策进一步细化,明确提出县城新建住宅应以6层为主,最高不超过18层。
而进入2025年,住建部更是联合多部门重申,严格限制新建5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
![]()
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从源头上纠正过去盲目追求高度的发展模式。
它告诉我们,城市的天际线,不应该由高度来定义,而应该由舒适度和宜居性来衡量。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世界,会发现这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而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认知回归。
![]()
无论是纽约、东京还是芝加哥,这些经历过“摩天大楼崇拜”的国际大都市。
如今都已进入了对人性化尺度的反思阶段。
新建住宅的平均高度,早已稳定在更合理的范围之内。
![]()
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社区的氛围和生活的品质。
从历史纵深来看,这正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进程走向成熟的必然标志。
当城市不再需要用高度来证明自己的实力时,它才算真正拥有了自信。
![]()
告别高度崇拜,回归居住本质
一场深刻的认知重塑,正在中国的房地产领域悄然发生。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好房子”的标准,那些曾经被忽视的细节,如今成了决定性的因素。
比如得房率,高层住宅那高达25%到30%的公摊面积,正让越来越多的购房者感到不满。
这意味着你花100万买的房子,实际能用的只有70万,剩下的钱都摊在了电梯井和消防通道上。
![]()
相比之下,一些优质的多层洋房项目,公摊能被控制在15%左右,每一分钱都花在了刀刃上。
再比如居住体验,高层住宅常常面临采光不足、通风不畅的窘境,尤其是在楼间距过密的社区里。
更重要的是安全问题,一旦发生火灾,电梯停运,高层住户的逃生难度呈几何级数增加。
![]()
这些曾经被“视野好”、“够气派”等光环所掩盖的弊端,如今正在被一一揭露。
未来的发展方向已经清晰可见,智能化将成为高层住宅优化的一条路径。
比如通过更智能的电梯系统来减少晃动,通过多重防护来保障安全。
但这无疑会增加成本,让高层住宅的竞争力进一步下降。
![]()
更主流的趋势,是向低密度、高品质的产品倾斜。
重庆中心城区的数据很有说服力,高层住宅供应量高达125万平方米。
但更受欢迎的洋房产品只有54万平方米,去化速度却快得多。
这说明市场的选择,正在用实际行动投票,给予真正“好住”的房子以最高的溢价。
当发展的指针,从对“量”的狂热追求,坚定地拨向对“质”的精心雕琢时。
我们终将迎来一个更宜居、更可持续的未来。
![]()
结语
那段曾被嘲笑的疯话,终成时代转型最深刻的注脚。
告别对高度的盲目崇拜,回归对居住舒适的真实追求,将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面对这场深刻的变革,你的选择,是固守那个正在褪色的旧梦,还是拥抱这个充满质感的新生?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