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老干妈,那可是中国人饭桌上的老伙计,辣得过瘾,香得入味,从街头小摊到星级酒店,到处是它的身影。谁能想到,这家从贵州小厂起家,靠一双手艺闯出一片天的企业,会因为自家儿子的一念之差,栽了个大跟头。营收直线往下掉,丢了12亿不说,还让市场份额被新对手蚕食。陶华碧本想安稳退休,结果不得不披挂上阵,收拾残局。
![]()
原料调整酿就危机
老干妈的根基,就在那一口正宗的贵州辣椒上。企业从1996年起步,陶华碧亲手把控配方,选用本地辣椒,价格虽高到12元一斤,但那股子绵长回辣的劲道,让消费者一吃就上瘾。2014年,陶华碧把仅剩的1%股权转给次子李妙行,自己退到幕后。李妙行接手后,为了压低成本,果断换了河南辣椒,每斤才7元,还简化了手工酿制工序,改用机器操作。
变化一出来,消费者立马尝出不对劲。酱料的颜色浅了,辣度尖锐了,少了以往的醇厚。网上到处是吐槽,超市退货单堆成山,经销商上门抱怨。2016年,营收还勉强站稳在45.49亿元,可从2017年起,就开始滑坡,到2018年掉到43.89亿元。这是老干妈二十多年头一遭负增长。李妙行的决定,忽略了消费者对口味的忠诚,也低估了市场对品质的挑剔。
![]()
营收重挫对手来袭
2021年,老干妈的营收直接腰斩到42.01亿元,比前一年少12亿,贵州民企排名也从前十跌到第十一。李妙行留下的烂摊子,雪上加霜。消费者不买账,经销商观望,仓库库存压得喘不过气。企业不得不提价,瓶子多出几角钱,可这招治标不治本,年轻人转头就去挑新款。
![]()
辣酱市场这几年,变天了。五千多家厂家争相上阵,体量从400亿往上冲。老干妈市占率一度超20%,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可对手们不走寻常路。李锦记和辣妹子稳扎传统渠道,占9%的份额。新锐如虎邦、饭爷、饭扫光、佐大狮,瞄准年轻群体,玩转线上外卖和直播。
虎邦从2015年起步,定价高出一截,每百克10元,定位高端拌饭酱,绑定外卖平台,年增长率一度飙到300%。饭爷推网红联名,包装花里胡哨,年轻人一看就心动。饭扫光深耕川味,佐大狮玩卡通营销,这些品牌不光抢份额,还分流了老干妈的年轻顾客。
![]()
老干妈的弱点,就在转型慢。以前靠口碑,不打广告,不促销,经销商上门抢货。可电商时代来了,它起步晚,线上销量远逊对手。2021年,淘宝店铺刚热乎,订单就寥落。账号到2022年11月停更,粉丝留言没人回。颐海国际背靠海底捞,从火锅底料扩展到自热饭,产品矩阵拉得长。老干妈呢,新品如番茄辣椒酱、火锅底料上架晚,口味又没大创新,难敌成熟对手。市场格局固化,老干妈丢了先机,份额缩水,营收回暖都费劲。
儿子李妙行急功近利,坑了企业,但这也倒逼老干妈反思,怎么在新时代站稳脚跟。
掌舵回归谋求新生
陶华碧重返一线,果断炒了李妙行的鱿鱼,恢复贵州辣椒和手工工艺。这手雷厉风行,稳住了军心。营收当即反弹,突破50亿元,2022年回升到52.60亿元,2023年53.81亿元,逼近历史高点。贵州企业百强榜上,它稳居26位。
回归后,她没大动干戈,先从营销破冰。老干妈从线下老炮,摸到线上门道。产品线也拓宽,添了香辣菜和低糖款,试水年轻口味。
![]()
转型路,还长着呢。辣酱行业,年轻化是王道,对手们联名IP,玩短,老干妈得加把劲。2023年增速虽放缓到2.3%,但基数稳,现金流足,不用愁债务。陶华碧78岁了,还在管事,长子李贵山低调,次子出局,接班问题悬着。企业得想长远,培养新人,平衡传统和创新。
从小作坊到行业龙头,靠的是实干和品质。陶华碧不上市不融资,守住了独立性,也避开了资本的坑。可市场无情,得学着拥抱变化。营收回暖是好兆头,但围剿没停,五千对手虎视眈眈。
生意不是一锤子买卖,得步步为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