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湘江战役后,红军损失惨重,8万人锐减到3万,好在,在遵义会议上刚刚取得领袖地位的毛主席,带着3万人上演了“四渡赤水”的奇迹,跳出了敌人包围圈。
但危机还没有解除,蒋介石40万大军依然在围追堵截,此时,红军被大渡河拦住去路,大渡河宽300多米,深近30米,水流湍急,礁多而密,他们两万多人,却只有四五只小船,想要渡河,简直是痴人说梦。
就连毛主席也有点无助地说,看来,“大渡河是红军覆灭之地”。
![]()
另一边,蒋介石和他的高级将领分析后认为,此时红军只有四条路可走。
第一,由信丰入广东,这条路马上就被排除,蒋介石认为红军不敢走这条路,因为红军难以立足。
第二,从赣南经粤湘边界进入湘西,然后北进与贺龙部会合。蒋介石认为,这是红军最最可能走的路线。
第三,进入湖南,出鄂皖苏再北进。湖南是毛主席的老家,毛主席不可能再回去,所以蒋介石认为这套路毛主席也不会走。
第四,从湘南经湘西进入黔川再北进,尔后渡金沙江进入川西,蒋介石认为这是当年石达开走的死路,红军更不会走。
然而,毛主席熟读兵书,对蒋介石的心思早就看透了,毛主席就是要出其不意,专门走蒋介石认为红军不该走的路,那就是渡过大渡河!走第四条路!
![]()
安顺场的希望与绝望
1935年5月25日清晨,大渡河畔的安顺场还笼罩在薄雾中,就被一阵密集的枪声撕裂了宁静。
40万大军步步紧逼,身后是金沙江的滔滔江水,眼前则是宽300多米、深近30米的大渡河天险。
当时红军两万多人马,手里能用来渡河的,只有从敌人手里缴获的四五只小船,每只船一次最多载三十人,往返一次就要一个多小时,想要把全部人马渡过去,至少需要半个月。
困境之下,唯一的办法就是“以点破面”。毛主席和刘伯承、聂荣臻几位将领紧急商议,决定由红一团担任先锋,从安顺场强渡,撕开敌人的防线,为后续部队开辟通路。这个决定听起来像是孤注一掷,但实际上是经过精密计算的,安顺场是大渡河少数几个适合登陆的渡口之一,而且敌人料定红军不敢在此强攻,防守相对薄弱。
![]()
5月25日上午,刘伯承、聂荣臻亲自到前线督战。红一团团长杨得志在全团挑选勇士,消息一传开,战士们争相报名,有的甚至当场写下血书。
最终,17名身经百战的老兵被选中,他们每人配备一把冲锋枪、一把马刀和十多颗手榴弹,在连长熊尚林的带领下,登上了那只仅存的渡船。
渡河开始了。小船刚一离岸,对岸的国民党守军就发现了动静,轻重机枪瞬间织成一张火网,子弹打在船边的水面上,溅起密密麻麻的水花。船工们拼尽全力摇桨,小船在浪涛中像一片叶子一样起伏不定。17名勇士趴在船里,利用船身遮挡,时不时起身还击。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战士大多是从长征路上一路拼杀过来的,湘江战役的鲜血还在他们的军装上未干,正是这份血海深仇,让他们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勇气。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17名勇士不仅突破了敌人一个营的防守,还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更让人惊叹的是,他们居然无一伤亡,创造了一个连电影都不敢拍的战场奇迹。
![]()
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当后续部队准备渡河时,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了大家面前。
安顺场周边再也找不到第二只可用的渡船了。原来,蒋介石早就料到红军可能会从大渡河突围,提前下令把沿岸的所有船只要么收缴要么凿沉,就连附近的粮草都被搜刮一空,就是想把红军困死在河岸上。
有人提议搭建浮桥,可这个想法很快就被否决了。当时正值5月下旬,川西的雨季来得又猛又急,大渡河的水位每天都在上涨,水流速度超过每秒4米,别说搭建浮桥,就算是把木板扔到河里,转眼就会被冲得无影无踪。
工兵连的战士们尝试了好几次,用铁丝把树干绑在一起推进河里,结果刚一入水就被浪涛打散,根本无法固定。
消息传到毛主席那里时,已是傍晚。他沿着河岸走了整整一圈,脚下的泥土被江水浸泡得湿滑泥泞,裤脚沾满了污泥。夕阳把他的身影拉得很长,脸上的神情凝重得让人不敢靠近。
此时的红军,就像被堵在悬崖边上的困兽,前有天险,后有追兵,稍微迟疑一步,就可能重蹈当年石达开的覆辙。
![]()
九旬秀才的“救命路”
夜幕降临,大渡河的涛声更加响亮,像是在为红军的命运发出悲鸣。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政治部主任李富春快步走了进来,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主席,有办法了!安顺场有个老秀才,当年亲眼见过石达开在这儿覆灭,说不定他知道别的路!”
毛主席猛地停下脚步,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石达开的故事他太熟悉了,1863年,这位太平天国的翼王带着数万大军来到大渡河,就是在安顺场被清军围困,最终全军覆没。如果能从见证过这段历史的老人嘴里得到线索,说不定真能找到破局的关键。他当即吩咐警卫员备马,说:“走,我们现在就去拜访这位老先生。”
此时已是半夜三更,安顺场的村民们早就进入了梦乡,只有几户人家还亮着微弱的灯光。老秀才宋大顺的家在村子最东头,是一间低矮的土坯房,门口挂着一串晒干的玉米,透着几分农家的烟火气。当毛主席带着两名警卫员敲响木门时,屋里的灯很快就亮了,一个苍老的声音问道:“谁啊?这么晚了有啥事?”
![]()
门打开后,宋大顺借着灯光看清了门口的人,为首的男子个子很高,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军装,皮肤黝黑,气质却很沉稳,虽然看起来像个普通农民,但眼神里的睿智和坚定,让人不敢轻视。
当警卫员介绍说这就是毛泽东时,老秀才先是愣了一下,随即激动得浑身发抖,连忙上前拱手:“您就是为穷人打天下的毛先生?我可算见到您了!”
原来,宋大顺虽然隐居在安顺场,但一直关注着红军的消息。他听说红军从不抢老百姓的东西,还帮着穷人斗地主、分田地,早就打心底里钦佩。如今见到毛主席亲自登门,他更是感动不已,连忙把几人让进屋里,倒上了自家酿的米酒。
坐定之后,毛主席开门见山:“宋老先生,我们红军现在被大渡河困住了,听说您见过当年石达开的事,想向您请教一下,他当年为啥会败在这儿?有没有别的路能绕过这大河?”
![]()
提到石达开,宋大顺的神情凝重起来,他呷了一口米酒,缓缓说道:“当年石达开带着好几万人马过来,比你们现在人多得多,一开始也占了安顺场,可他太糊涂了!”老人的声音虽然苍老,但条理清晰,把几十年前的往事娓娓道来。
在宋大顺的记忆里,石达开的军队刚到安顺场时,其实形势并不算差,当时清军还没形成合围,大渡河的水位也没现在这么高。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候,石达开的小妾给他生了个儿子,他居然下令全军在安顺场休整三天,大肆庆贺。就是这三天的时间,清军调集了大量兵力赶到,把渡口团团围住,而大渡河也因为连日降雨水位暴涨,彻底断了他的退路。
“更重要的是,石达开失了人心。”宋大顺叹了口气,“他的军队刚来时还好,可后来粮草不够,就开始抢老百姓的东西,彝族人的地盘也敢随便闯。当地土司本来还想跟他合作,结果被他得罪光了,最后反而帮着清军打他。天时地利人和,他一样都没占着,怎么可能不败?”
毛主席一边听一边点头,时不时插话询问细节。当宋大顺说到石达开被困时的惨状,老人抹了抹眼睛:“那时候河里漂的都是尸体,岸边的血都渗进泥土里了,看着就让人心疼。不过你们不一样,毛先生,你们红军到了安顺场,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还帮着挑水砍柴,这才是得人心的军队啊!”
![]()
聊到半夜,宋大顺突然站起身,走到墙角的柜子前,翻出一张泛黄的纸,递给毛主席:“这是我年轻时画的安顺场周边地形图,您看看。其实当年石达开要是敢走一条险路,说不定就不会败了。”
毛主席连忙接过图纸,借着油灯仔细查看。宋大顺指着图纸上的一个点说:“大渡河往上游走三百里,有一座铁索桥,是康熙年间修的,叫泸定桥。那桥是用十三根铁链架起来的,虽然险,但只要能过去,就能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当年石达开就是因为觉得这条路太险,又怕遇到彝兵,所以没敢走,结果白白丢了性命。”
“泸定桥?三百里?”
毛主席的手指重重地落在图纸上,眼睛里闪烁着光芒。他立刻让人拿来军用地图,和宋大顺的手绘地图对比起来。三百里路程,换算成公里就是一百五十公里,而且全是崎岖的山路,沿途还有敌人的据点,想要在短时间内赶到,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可眼下,这已经是唯一的希望了。
毛主席站起身,对着宋大顺深深鞠了一躬:“宋老先生,您这是给红军指了一条救命路啊!这份恩情,我们永远记着。”宋大顺连忙扶住他:“毛先生,我就是个教书的,不懂啥大道理,但我知道,只有你们红军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条路虽然险,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走过去!”
离开宋大顺家时,天已经蒙蒙亮了。他对身边的警卫员说:“立刻发电报给各部队,命令红四团为先头部队,不惜一切代价,火速赶往泸定桥,务必在29日前夺取大桥!”
![]()
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8日清晨5点,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的战士们正在山间行军,突然接到了军团发来的“万万火急”电报。
军委命令他们,必须在29日早晨之前赶到泸定桥,并完成夺取任务。从当时的位置到泸定桥,地图上标注的距离是120公里,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在一昼夜内走完这段路,而且还要随时准备战斗。
“一昼夜120公里,这可能吗?”有战士忍不住嘀咕。要知道,就算是在平地上,普通人一天走50公里就已经筋疲力尽了,更何况是川西的山路,坡陡路滑,还要翻越高山峡谷。
而且当时红军战士们已经连续行军多日,粮食早就吃完了,很多人身上还带着伤,想要完成这样的行军任务,简直是在挑战人类的极限。
杨成武把全团战士召集起来,高声喊道:“同志们,大渡河是我们的生死线,泸定桥是我们唯一的希望!现在敌人也在往泸定桥赶,我们多走一步,就多一分生机!就算是爬,我们也要爬到泸定桥!”战士们的情绪瞬间被点燃,齐声高喊:“走到泸定桥!夺取泸定桥!”
急行军开始了。战士们把多余的装备都扔掉,只留下武器和少量干粮,沿着山间小路飞速前进。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能保持队形,可走了没多久,队伍就拉开了距离。有的战士脚上磨起了水泡,就用针挑破,抹上点草木灰继续走;有的战士实在走不动了,就拽着前面战友的背包,被拖着前进;还有的战士一边走一边打瞌睡,撞到树上才醒过来,揉了揉眼睛又接着跑。
![]()
5月29日清晨6点多,当红四团的战士们终于赶到泸定桥西岸时,所有人都累得几乎虚脱。有的战士刚一停下就倒在地上睡着了,有的战士抱着树干大口喘气,还有的战士脚上的鞋子早就磨破了,光着脚踩在石头上,鲜血淋漓。但当他们看到泸定桥的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消失了,
这座横跨大渡河的铁索桥,由十三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桥面的木板早就被敌人拆得一干二净,只剩下光秃秃的铁链在风中摇晃,对岸的桥头堡里,敌人的机枪正对着桥面,严阵以待。
![]()
上午10点,总攻命令下达。全团数十名司号员同时吹响冲锋号,轻重机枪一齐开火,子弹像暴雨一样射向对岸的敌人阵地。
22名由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组成的突击队员,在连长廖大珠的带领下,手持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手榴弹,毅然踏上了摇晃的铁链。
敌人疯狂地扫射,子弹打在铁链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有的战士被子弹击中,从铁链上掉下去,消失在滔滔江水中,但后面的战士没有丝毫退缩,依然奋勇向前。
当突击队员们快要冲到对岸时,敌人突然点燃了堆在桥头的木板,熊熊大火瞬间吞没了桥头。廖大珠高喊一声:“冲啊!为牺牲的战友报仇!”带头冲进了火海,战士们紧随其后,把手榴弹一颗接一颗地投向敌人的工事。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红军终于占领了泸定桥,守敌被全部击溃。
![]()
当后续部队通过泸定桥时,战士们都忍不住回头眺望这座“救命桥”。
从安顺场强渡到飞夺泸定桥,红军战士们用勇气和毅力创造了奇迹,而那位九旬老秀才的指点,毛主席一直没有忘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