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PaperWeekly
OpenAI 做了一件几乎没人敢尝试的事:把 Transformer 的权重在训练中直接压到近乎全零,强迫它用极少的连接完成所有计算。在这种极端约束下,模型内部真正承担推理的“计算电路”第一次以可分离、可验证、可操控的方式显形。
这大概是我们迄今最接近理解 Transformer 内部机制的一次时刻。
大模型时代里,Transformer 的黑箱感其实早已成为共识。无论是查看注意力头、分析激活分布,还是构造反事实示例,所有常用手段都会在 dense Transformer 的层间混叠里碰壁:上万条通道挤在同一空间,很难看出清晰的结构。
OpenAI 这篇 Weight-sparse Transformers Have Interpretable Circuits 选择了完全反向的路径,不是在 dense 模型上做事后解释,而是在训练的第一步就阻止模型变 dense。
权重在训练全程保持接近全零,模型必须在极少的连接里完成任务。冗余路径被压到最小之后,那条真正用于推理的最短因果链——论文中的计算电路(circuit)便以清晰且可追踪的形式露出来。
意外之处在于:这些电路不仅能描述模型计算过程,还具备因果上的可验证性。你可以单独操作其中的节点、预测 dense Transformer 的错误模式,甚至让 dense 模型按照稀疏电路的方式发生响应。
某种程度上,这篇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Transformer 并非天生不可解释,它只是从未在可解释的训练方式下成长。
![]()
论文标题:
Weight-sparse transformers have interpretable circuits
论文链接:
https://cdn.openai.com/pdf/41df8f28-d4ef-43e9-aed2-823f9393e470/circuit-sparsity-paper.pdf
![]()
方法
如果说 dense Transformer 像一座道路四通八达的大城市,那么 OpenAI 的做法就是在训练伊始把绝大多数道路封掉,只留下少数主路。所有计算都不得不沿这几条通道进行,而真正负责任务的那条路径,也在这种约束下格外清晰。
整个方法可以概括为三步:训练阶段保持高度稀疏、让电路结构自动显形、再让它能解释 dense 模型。
1.1 训练时强制稀疏:从源头上避免 dense
OpenAI 没有采用“先 dense 再剪枝”的老方法,而是直接规定:每个权重矩阵在任意训练时刻都只能保留固定数量的非零值。
于是每一层都在重复:
forward:正常计算
backward:正常更新
projection:只保留最大 k 个权重,其余全部归零
模型从头到尾都处在极端稀疏状态。这样带来三个直接效果:
冗余连接无法形成
功能很难混叠
每个子任务都被迫集中到少数路径
训练框架在论文中被画成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流程图。
![]()
▲ 图1. 从稀疏训练到抽取最小计算电路的整体流程。模型在全程保持极端稀疏,通过节点剪枝得到完成任务所需的最小结构。
1.2 让模型自己暴露关键节点
为让最小电路显形,作者在 residual channel、attention 输入输出等位置加入 gate。模型训练过程中会自然把某些 gate 打开、另外一些保持关闭,从而告诉我们:完成这个任务,我只依赖这些路径。
gate 的形式写成:
![]()
细节不必深究,只需知道:最终被 gate 激活的节点,就是模型真正用到的因果单元。
在字符串闭合引号任务中,稀疏模型最终只留下 12 个节点和 9 条边(见下图),整个推理链像蓝图一样干净。
![]()
▲ 图2. 字符串闭合引号任务所抽取的计算电路
1.3 更复杂的推理:嵌套括号深度
嵌套括号比引号复杂得多,但稀疏模型给出的电路仍然规整。模型在看到[时写入一个“开括号特征”,再用单一注意力头把所有历史的这一特征聚集起来做平均。不同的平均值代表不同的嵌套深度,输出位置再根据深度决定生成]还是]]。
dense 模型里,这类行为会分布在多个头和大量 residual 通道上,彼此覆盖,不容易分清。但在稀疏模型中,则是一条稳定的链路。
![]()
▲ 图3. 稀疏模型计算括号深度的电路示意
1.4 Bridge:让稀疏模型解释 dense Transformer
稀疏模型结构清晰,但 dense 模型才是我们在生产环境中真正关心的主体。Bridge 的目的就是把两者联系起来,让稀疏电路成为 dense 的“解释接口”。
它分两步:
将 dense 每层的激活映射到稀疏模型(dense → sparse)
再把稀疏激活映射回 dense(sparse → dense)
并用 NMSE loss 对齐:
![]()
对应结构在下图中给出:
![]()
▲ 图4. Bridge 使用线性映射对齐 sparse 与 dense 的中间激活,使得两者可以互相转换并保持混合路径的性能。
![]()
实验
电路抽取出来之后,一个核心问题紧随而来:这条路到底是不是模型真正依赖的?实验部分基本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系统验证。
2.1电路规模的规律性
dense Transformer 抽出的最小电路大小变化非常大,在同一任务上可能忽大忽小,看不出规律。论文把 dense 与稀疏模型的规模放在同一张图里。dense 的点散得比较开,而稀疏模型的点集中得多,基本沿着一条稳定带状分布。
![]()
▲ 图5. 稀疏模型在所有任务上的最小电路规模显著更小,在相同损失下约比 dense 模型小 16 倍。
稀疏结构不仅减少参数,也让任务分工更稳定。
2.2模型越大,电路反而更小
随着稀疏模型从小规模逐步增大,性能会上升,但最小电路规模却在缩小。dense 模型通常是反方向:越大结构越发混杂。
![]()
▲ 图6. 更大的稀疏模型拥有更小的计算电路与更高性能
这组结果说明:可解释性与能力并非一定对立,有可能同时提升。
2.3 稀疏电路能推断 dense 模型的错误
在嵌套括号任务中,稀疏电路显示:模型用平均注意力聚合所有[。如果序列过长,平均值被稀释,深度信息容易丢失。于是稀疏电路推断:dense 模型在长序列上会把深度 2 当成深度 1。
OpenAI 构造长序列 adversarial 测试验证了这一点。dense 模型的错误率随长度上升,与稀疏电路的判断几乎一致。
![]()
▲ 图7. dense 模型在长序列上出现与稀疏电路预测一致的 context dilution 错误模式。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结构化解释可以推断模型的失败。
2.4 电路可以影响 dense 模型
最后的实验展示了一个更强的结果:借助 Bridge,对齐后的稀疏电路可以直接影响 dense Transformer 的输出。
在区分'和"的任务里,研究者调整稀疏模型中有关引号差异的通道激活,再映射回 dense,dense 模型的输出概率会随之平滑偏移。
![]()
▲ 图8. 通过 Bridge,对稀疏模型的可解释激活进行调整后,可连续影响 dense 模型的输出概率。
这说明电路不仅能解释 dense 行为,还能驱动 dense 行为。
结语
这篇论文展示了一种不同的可解释性思路:不是在 dense Transformer 上做事后分析,而是让模型在训练过程中自然长成可以被解释的结构。
在高度稀疏的权重约束下,Transformer 的功能不再扩散,而是集中在少量关键路径上。这些路径——计算电路——可以被提取、理解、验证,甚至用于操控 dense 模型的决策。
从整体实验来看,用稀疏训练获得的电路:
有稳定的因果含义
可以预测 dense 模型的行为
也能反过来调整 dense 模型的输出
这为未来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随着模型规模继续增长,我们也许可以同时追求结构化、可控、可验证的内部组织方式,而不只是盲目增加密度。
Transformer 或许第一次展示了自己内部结构的清晰轮廓。
阅读最新前沿科技趋势报告,请访问欧米伽研究所的“未来知识库”
https://wx.zsxq.com/group/454854145828
![]()
未来知识库是“ 欧米伽 未来研究所”建立的在线知识库平台,收藏的资料范围包括人工智能、脑科学、互联网、超级智能,数智大脑、能源、军事、经济、人类风险等等领域的前沿进展与未来趋势。目前拥有超过8000篇重要资料。每周更新不少于100篇世界范围最新研究资料。 欢迎扫描二维码或访问https://wx.zsxq.com/group/454854145828进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