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手中的智能手机能否流畅运行,背后的人工智能能否高效思考,甚至未来自动驾驶汽车能否安全驰骋,都离不开一颗颗精密芯片的稳定表现。而在芯片出厂前,MEMS探针卡承担着关键测试任务,而强一半导体(苏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强一股份),正是芯片出厂前最为关键的“把关人”,它制造的精密探针卡,如同给芯片做“全身体检”的听诊器,在纳米级的方寸之间,精准识别晶圆上的电气缺陷,确保每一颗芯片的可靠与性能,将合格芯片送入市场,将残次品精准淘汰。如今,这家生产探针卡的企业,在11月12日迎来了科创板IPO上会审议。
强一股份所处的半导体测试环节是芯片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晶圆被切割封装前,必须通过探针卡进行电气性能测试,以筛选出合格产品。这一环节直接关系到芯片的最终良率和制造成本。
强一股份主要产品为基于微机电系统技术的探针卡,用于CPU、GPU、汽车电子芯片等高端芯片的测试。随着芯片制程不断进步,测试环节需要应对更高的信号密度和更大的测试电流,这对探针卡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高端探针卡市场长期被国外企业主导。在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格局下,测试环节的自主可控具有战略意义。然而,这一领域面临技术门槛高、客户认证周期长等挑战。
根据招股书披露,强一股份的产品需要满足现代芯片小引脚间距、大测试电流的技术要求。随着国内芯片制造产能持续扩张,测试设备市场需求相应增长。目前,强一股份冲刺科创板,将募集15亿资金用于研发投入和产能建设。
01 获华为哈勃投资,八成收入依赖B公司
据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间,强一股份营业收入分别为2.54亿元、3.54亿元、6.41亿元,归母净利润更是从1562万元跃升至2.33亿元;2025年上半年,强一股份已实现营业收入3.74亿元,归母净利润1.38亿元。
这些增长数据背后,有着一个重要客户的支持。招股书显示,强一股份对单一大客户B公司的销售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50.29%攀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82.83%。这一客户集中度水平在半导体行业实属罕见。
此外,哈勃科技的执行事务合伙人是哈勃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后者持股1%。其他LP股东有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华为终端有限公司,分别持股69%和30%。
值得关注的是,强一股份招股书中的客户B被描述为全球领先的芯片设计厂商,且该客户B疑似与强一股份存在关联关系。市场普遍猜测,B公司可能为海思半导体,海思半导体股东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据招股书显示,B公司是强一股份业绩增长的核心来源,占强一股份营收比例高达80%。
招股书显示,2022—2025年上半年,强一股份向前五大客户销售金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62.28%、75.91%、81.31%和 82.84%,集中度较高。同时,由于强一股份客户中部分封装测试厂商或晶圆代工厂商为 B 公司提供晶圆测试服务时存在向公司采购探针卡及相关产品的情况,若合并考虑前述情况,强一股份来自 B 公司及已知为其芯片提供测试服务的收入分别为1.28亿元、2.39亿元、5.25亿元和 3.1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50.29%、67.47%、81.84%和 82.83%。
2022—2025年上半年,强一股份直接向B公司销售产品的收入占比从37.58%降至25.53%。然而,同期强一股份对B公司的总体收入占比却从50.29%飙升至82.83%。这说明强一股份对B公司“已知为其芯片提供测试服务”的收入占比越来越高,这一反差表明,强一股份可能通过调整销售渠道来淡化关联交易的表象,但实质上对B客户生态系统的依赖度不降反升。
上交所在问询中直接质疑强一股份“业务获取方式是否影响独立性”。强一股份虽声称其技术优势是获得B客户订单的主因,但投资与订单在时间上的契合度,以及后续持续攀升的业务依赖,令人难以完全排除战略投资对业务获取的影响。
强一股份在回应关联交易公允性时,仅强调自身技术优势和市场地位,缺乏与独立第三方交易价格的具体对比数据。关联交易定价的透明度一直是监管关注重点,强一股份目前的解释尚不足以完全消除市场对其关联交易可能存在利益输送的疑虑。
更值得关注的是,招股书中坦承“占B公司探针卡采购份额已经相对较高,未来进一步大幅增长的空间相对较小”。而强一股份目前来自B客户收入高达82.83%,这意味着强一股份来自B公司的收入可能即将触及天花板。未来强一股份的业绩能否保持持续高增长,新动能在哪?
这些疑点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强一股份的业绩高增长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方的战略协同,而非纯粹的市场竞争力?这个问题的答案,将直接影响对公司长期价值和独立发展能力的判断。
02 3D前沿布局停滞,账面折旧风险激增
据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探针卡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一直超过96%,始终维持在极高水平。其他业务如晶圆测试板销售和探针卡维修合计占比不足4%,对公司收入构成影响甚微。
![]()
强一股份在招股书中描绘的“高端MEMS探针卡专家”形象,其背后是强一股份对2D/2.5D MEMS探针卡极度依赖。据招股书显示,该产品线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57.12%急剧攀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88.37%。与此同时,悬臂探针卡占比从30.64%降至8.61%,垂直探针卡从6.79%降至0.63%,薄膜探针卡虽然期间有所波动,但2025年上半年占比仅为2.39%。在半导体测试这个技术快速迭代、客户需求多元且地缘政治敏感的行业里,潜藏着不容忽视的系统性风险,其持续性面临严峻考验。
![]()
在此背景下,强一股份的核心风险在于其对当前技术(2D/2.5D MEMS)的过度依赖,以及对下一代技术(3D MEMS)布局的滞后。
当同行Technoprobe等已实现3D MEMS探针卡量产时,强一股份在3D领域的研发投入显得杯水车薪。强一股份2023年仅投入181.51万元用于3D相关研发,占比不足总研发投入的2%,且此后未再投入。此次IPO募投项目也未涉及3D MEMS探针。
强一股份虽宣称其2D MEMS探针卡在耐电流能力上优于部分同行,但对测试间距等关键指标落后于行业龙头FormFactor等事实避而不谈。在芯片引脚间距持续缩小的趋势下,这直接制约其服务最先进制程芯片的能力。
技术迭代的断层风险是致命的。半导体行业遵循“一代技术、一代设备”。若3D MEMS成为HBM(高带宽存储器)等高端芯片测试的主流方案,强一股份将面临产品线与被淘汰技术绑定的风险,其“高端”定位将难以为继。
强一股份的盈利能力建立在“客户关系”和“技术代差”两道脆弱的护城河上,而非源自规模效应或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当任何一道护城河受到冲击,高毛利率将迅速回归行业平均水平,业绩高增长可能也难以维系。
另一方面,强一股份计划通过募投项目增加探针卡产能,但当前部分产品产能利用率已下滑,且高度依赖单一客户B公司。若市场需求不及预期,新增产能可能无法消化,导致产能闲置,增加经营压力。
此外,募投项目新增大量固定资产,投产后每年折旧摊销费用预计达8327.31万元。若未来业绩增长不及预期,折旧费用将直接侵蚀利润。2024年半导体探针卡中国市场规模仅3.57亿美元,且行业竞争激烈,全球市场主要由境外厂商占据主导地位。强一股份的激进扩张可能面临市场容量不足和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强一股份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分别为1.97亿元、3.20亿元、3.37亿元和4.06亿元,占非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 62.32%、72.48%、51.74%和 48.25%,强一股份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从1.97亿元增至4.06亿元,增幅超过100%。这一增长主要来源于自建MEMS探针产线的资本投入。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强一股份对主要设备采用的折旧年限为5~10年,而半导体测试设备由于技术迭代迅速,可比公司 FormFactor、中华精测折旧年限分别为3-5年、3-6年。
这种相对宽松的折旧方式在当前阶段提升了强一股份的账面利润,但掩盖了真实的生产成本。《摩斯IPO》发现,以强一股份2024年度数据为例,若将关键设备折旧年限缩短至行业更谨慎的5年标准,强一股份当期净利润将减少约3573万元,占当期净利润的5.57%。
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的产能扩张计划,南通募投项目计划新增2D MEMS探针卡产能1500万支,同时新增2.5D MEMS探针卡产能1500万支,以及薄膜探针卡产能5000张。这一扩张规模相当于在当前产能基础上接近翻倍。
2024年全球探针卡市场规模为26.5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仅为3.5亿美元,强一股份此次扩产规模需要至少消化全球市场份额的5%才能达到合理产能利用率。
而且,强一股份当前超过80%的营收依赖于单一客户B公司,招股书中明确承认“占B公司探针卡采购份额已经相对较高,未来进一步大幅增长的空间相对较小”。未来强一股份能否获取新客户订单,从而消化新增产能,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募投项目达产后,如果新增产能利用率无法达到合理的盈亏平衡点,固定资产的高额折旧摊销可能将侵蚀公司净利润。
03 老大哥要冲IPO,兄弟公司“扛伤”
强一股份与关联方圆周率半导体(南通)有限公司(以下称南通圆周率)之间的业务重组与持续交易,构成了其IPO审核中最受关注的关联交易疑点。据招股书披露,南通圆周率是强一股份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其他企业,强一股份实际控制人周明持有南通圆周率35.24%的股份,并担任该公司董事长。
2022年至2023年,强一股份将功能板、芯片测试板相关业务剥离至南通圆周率,交易对价基于账面价值,合计仅为294.85万元。
然而,强一股份在回复问询时披露,已聘请评估机构进行追溯评估,并采用收益法确认该业务资产组在交易时的公允价值为2140万元。这也就意味着,当初交易作价与新评估价值之间存在高达1845.15万元的差额。
这一巨大差异引出一个关键问题:为何在交易时点选择以明显偏低的账面价值进行转让?这是否意味着公司将具有潜在价值的业务以非公允价格转移给了实控人控制的其他企业,构成了利益输送,从而损害了强一股份及其公众股东的利益?
接收业务后,南通圆周率持续处于亏损状态,2022年至2024年,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98.95万元、-5031.22万元、-7658.38万元和-2031.71万元,累计亏损额已超过1.5亿元。
一个合理的推测是,若这些持续产生大额亏损的业务未被剥离,仍留在强一股份体内,其合并报表的盈利能力将受到严重拖累。而此次业务重组在客观上起到了“优化”强一股份报表,将亏损移出表外的效果。
此外,强一股份宣称剥离非核心业务是为了“聚焦主业”,但实际情况却与此口号存在明显矛盾。
业务剥离后,强一股份仍长期向南通圆周率采购晶圆测试板、MLO等探针卡的核心组成部分。报告期内,南通圆周率始终位列公司前五大供应商之一,2022年更是第一大供应商,采购占比为20.33%。
这实质上构成了关联采购。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关联采购的价格也令人怀疑。例如,强一股份曾向南通圆周率采购某规格PCB,单价较向非关联方兴森科技的采购价高出约45%。据问询函,2024年南通圆周率向强一股份销售产品的毛利率,显著高于其向其他客户销售的平均毛利率。
强一股份一方面声称剥离了“非核心”业务,另一方面却在最核心的探针卡产品上,加深了对同一控制下关联方的供应链依赖。
强一股份与南通圆周率之间的关系存在诸多值得关注的细节。南通圆周率成立于2021年,其27名员工均来自强一股份,包括原强一股份董事、生产副总经理何静安,后者在南通圆周率成立后出任该公司董事、总经理。同时,南通圆周率设立后迅速引入与强一股份重叠的股东,人员和资本层面的关联密切。
这种人员和股东的同步转移,结合强一股份向南通圆周率低价转移业务、维持关联采购依赖的操作,引发了市场对其是否为单纯业务剥离的质疑。《摩斯IPO》,这可能形成一种复杂的关联交易模式,旨在通过业务转移和人员调配,实现业绩优化目的。同样地,监管部门对关联交易的透明度、操作的合规性及公允性也同样提出了质疑。
作者 | 摩斯姐
来源 | 摩斯IPO(MorseIPO)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