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大模型 大未来——2025年大模型应用场景交流全国行·深圳站暨大模型数据要素建设行活动在深圳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由红星传媒、深圳河套学院、中国移动数智化部联合主办,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AIIA)数据委员会、深圳市人工智能协会以及深圳市翻译协会协办。
![]()
深圳作为“2025大模型应用场景交流全国行”的第二站,活动地点设在深圳河套学院。该学院是国家级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专注于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化创新人才。
来自高校、行业协会、行业机构及中国移动、顺丰科技、金正优智科技、得理科技等10余家行业企业参会,大会围绕“模型应用”、“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场景实践”等内容开展了深度交流。
洞察前沿技术,探寻高质量数据价值
本次活动从四个维度展开,“智启”聚焦评测体系如何为技术发展提供方向与标准;“智数”强调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的基础价值;“智用”呈现场景实践经验与落地成效;“智展”则通过开放式交流促成观点碰撞,为未来合作打开更多可能。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河套学院语言模型与人机交互中心主任、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李海洲分享表示,当前大模型本身仍是一种工具,其真正价值在于与产业结合后能否创造财富、显著提升生产力。“科技创新能被称为“产业革命”,关键在于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提高。”李海洲强调,目前许多大模型应用仍侧重于“好玩”,尚未实现产值的飞跃,而这正是未来巨大的潜力所在。
![]()
在“智启”环节,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深圳河套学院双聘教授、天津大学“语言智能与技术”中外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熊德意以《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与计算政治学:结合范式与初步探索》为主题进行分享。他表示,自然科学研究已进入人工智能驱动的“第五范式”,社会科学领域同样迎来范式变革,人工智能与社会科学研究正实现双向融合。
![]()
数据作为大模型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为大模型的训练奠定了基础,而高质量的数据则是提升模型能力与应用效果的关键保障。
“智数”环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平台部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数据委员会主任李荪围绕《AI原生数据与大模型数据工程》进行了分享。李荪表示,AI原生的核心在于将人工智能作为系统设计与产品构建的出发点,实现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当AI原生成为核心逻辑后,数据也由“辅助输入”升级为驱动创新的核心生产要素。
![]()
场景落地案例分享,大模型应用加速落地
大模型正加速渗透千行百业,以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影响行业模式与创新路径。但对企业与开发者而言,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AI从“性能强”走向“应用强”,如何在真实业务场景中发挥实效才是行业关心的焦点。现场,来自多语言翻译、金融、物流等不同领域的代表纷纷展示了大模型在垂直场景中的落地探索。
中国移动数智化部计费清结算中心副总经理陈春松介绍了多语言翻译大模型在东盟国家小语种短信翻译服务场景以及出海业务场景的落地实践,展示其在跨区域、跨业务协同中的赋能效果。
来自顺丰科技的运筹优化算法总工程师高磊介绍了物流大模型在顺丰的数智化实践。顺丰正通过引入大模型技术,对运输路径规划、仓储调度及需求预测等核心环节进行智能优化,大幅提升运营效率与资源配置能力。
深圳市金证优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林勇围绕大模型驱动的金融业务助手进行了分享,从投研流程优化到金融服务智能化,展示大模型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潜力。
深圳市得理科技有限公司法律大模型产品总监谢杰妮以《得理法律大模型在实务场景中的应用突破与价值重塑》为主题进行了分享,随着AI技术的深入应用,法律大模型正在成为提升法律实务效率与智能化水平的重要工具。
实践案例的多元呈现,显示出大模型已开始在多个行业场景落地验证,其价值正从概念探索走向实际应用。最后,在自由交流”环节,与会嘉宾围绕大模型场景落地、数据要素建设、科研合作及生态协同进行互动探讨。
在大模型加速由技术突破迈向产业深度赋能的关键阶段,深圳站活动的举办为政产学研用多方提供了交流窗口与合作纽带。接下来,2025第三届“大模型 大未来”人工智能大模型科创发展大会还将在成都举行,进一步凝聚行业力量,推动大模型应用创新生态持续拓展。
谭欣迟 红星新闻记者 李伟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