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冲刺四季度 夺取全年胜——六促六优,我们在行动(五)

0
分享至



侍念

做企业创新的“摆渡人”


这个秋天,北仑的创新之树硕果满枝,喜讯频传。

9月22日,202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结果公布,由海天塑机和极氪公司、力劲科技、赛维达等企业参与的2个项目,成功跻身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公示名单,创下历史新高。紧接着在11月5日,2024年度宁波市科学技术奖拟奖项目揭晓,北仑区再传捷报——3个一等奖项目、2个二等奖项目、1个青年科技创新奖入选,一等奖获奖企业数高居全市榜首,获奖数量也为近年最佳。

“每一项科技创新成果的诞生,都离不开北仑这片创新的热土。”区科技局科技计划科科长侍念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企业创新成果的“归集者”,他和团队提前半年就开始布局,从筛选潜力项目、确定申报方向,到协助完善材料、提炼技术亮点,再到组织模拟答辩,每个环节都精雕细琢,全力将企业的创新成果“摆渡”到行业巅峰。

企业科研人员擅长技术攻关,却在成果提炼上常常犯难。这时,侍念和同事们就会主动介入,站在行业和区域发展的高度,对企业成果进行分级归类,抽丝剥茧,让每一项成果的价值都能被看见、被认可。

“我们就像探矿人,要帮助企业挖掘出成果中最闪亮的部分。”侍念打了个生动的比方,“首先要看技术是否具有突破性,比如是否破解了‘卡脖子’难题;同时要评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看它能否带动行业转型升级。”到了答辩环节,他们还会邀请专家团队,帮企业打磨材料框架,让创新亮点更加夺目。

每一次申报,对侍念来说都是一次知识的刷新——研读技术资料、钻研前沿领域,成了他的必修课。“只有我们自己先学懂弄通,才能给研发人员当好参谋,让他们专心搞攻关。”翻开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个领域的学习心得。

创新成果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漫长而艰辛的培育过程。为此,北仑区科技局分层分类构建起了成果培育池,并搭建了“1+14+N”联动网络——14名基层联络员遍布11个街道和3个中心,对企业科研进展进行动态跟踪,并确保政策传达、问题反馈与助企纾困的“零延迟”。

今年5月,海天精工在自主研发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控制系统过程中,遭遇共性基础技术短板突出、高端技术人才短缺等难题,向科技部门寻求帮助。侍念接到任务后,马上带着联络员和服务单位三进企业,当月就促成了与浙大软件学院的对接。6月,浙大软件学院组建的跨学科、跨专业攻关团队就来到了海天精工生产一线,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和技术难点开展“点对点”项目合作,为企业创新“再添一把火”。目前,这个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为了让“科研”成为北仑企业的共识,侍念还牵头制定“规上企业研发清零行动方案”,通过政策杠杆将政府资金补助与研发投入绑定,形成良性“倒逼机制”。

“在日常走访中,我们发现不少加工制造类企业,或研发投入未归集,或不开展研发活动。我们精准锁定部分潜力企业,组团上门‘开小灶’,手把手教他们怎么开展项目立项,怎么做好研发数据纳统。”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效果立竿见影。截至目前,宁波技嘉科技有限公司、韩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等70家重点规上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投入“从无到有”。今年4月以来,北仑区规上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指标综合排名,已连续多月领跑全市。

在北仑这片创新热土上,侍念始终以“摆渡人”的姿态,默默架起企业与创新成果之间的桥梁。从企业实验室到行业领奖台,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升级,他用专业与热忱,让创新的种子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今,越来越多的北仑企业正沿着这条“创新摆渡”之路,驶向更广阔的发展蓝海。

沈吉

答好网约房“必答题”

破解涉外法“新课题”


在北仑法治建设的第一线,活跃着一位专啃“硬骨头”的攻坚先锋——北仑区司法局政府法律事务科科长沈吉。她与团队聚焦“网约房”治理与涉外法律服务两大难题,以专业能力和责任担当,不断织密区域法治网络,推动法治建设与城市发展、经济脉搏同频共振。

“当时真是‘摸着石头过河’,全市没有先例可循。”回顾推动出台全市首部网约房管理办法的过程,沈吉感慨道。北仑区域内约有400多套网约房,因人员流动频繁、底数不清、监管依据不足,成为基层治理的难点。“没有规范性文件,监管就像没了标尺。”作为“法治参谋”,她主动担当,全程参与办法的起草——从条款撰写到法理论证,从主体责任到监管边界,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为在现实需求与法律框架间找到北仑路径,她随队远赴重庆市渝中区“取经”。归来后,与团队反复磋商、精雕细琢。“仅专题研讨会就开了5次,前后修改不下10稿。”她回忆。终于,10月底,这份凝聚多方智慧的管理办法正式出台,推动网约房行业逐步走向规范有序。

北仑外向型经济活跃,进出口额常年位居全省前列。伴随企业“出海”步伐加快,跨境纠纷、贸易摩擦等法律风险也随之而来。“我们发现,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遇到涉外法律问题时会非常无助。”沈吉告诉记者,“他们要么需要付出高昂成本赴外地甚至北上广寻求律师帮助,要么缺乏找到专业涉外律师的有效渠道。”

这一现实需求,成为北仑系统推进涉外法律服务的出发点。区司法局系统布局,沈吉与团队联合宁波大学深入调研,走访企业,形成自贸区企业涉外法律服务需求报告;今年5月,在全市率先推出涉外法律服务专项政策,体系化构建区域涉外法治建设新模式。

面对本土涉外律师资源紧缺的短板,她和同事巧搭平台、整合资源,今年5月组建起了一支涉外法律服务团,汇聚来自宁波、北京、上海等地的18名专业律师,让优质律师资源“直通”北仑;随后组织涉外法律顾问团,促成专家与企业“面对面”交流、“一对一”咨询

今年10月,沈吉还组织起为期三天的涉外法律风险防范培训班,政府部门、企业代表、律师及院校专家齐聚一堂。课程既有国际形势的高层建瓴,又有实务操作的细致入微,现场互动热烈。“内容太实用了,以后还有这样的培训吗?”培训班结束后,一位企业负责人特意找到沈吉询问。

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香港国际调解中心在自贸区落地。“这样一来,以往一些需要耗时数年、耗费巨资远赴海外解决的跨境纠纷,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找到高效、权威的解决路径,极大降低了企业维权成本。”沈吉解释道。

从破解网约房治理难题,到构建涉外法律服务保障体系,沈吉通过一次次精准发力、一项项务实举措,让法治成为北仑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也展现出基层法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与责任担当。

张哲豪

用脚步丈量责任

以真心换企业安心


张哲豪,大榭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副主任、正科长级综合协调专员,今年8月前,他任职大榭街道应急消防管理站站长,守住企业安全生产的大门是他的重要职责之一。在他看来,基层安全工作必须是实打实、接地气的,比如说工业企业小微园区安全规范化创建工作,固然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但其最大的难点不在于技术,而在于说服企业真正动起来。

按照上级有关规范化创建标准,小微园区(厂中厂)需要配备专职安全员、建立管理台账、进行一系列安全和消防改造等,并通过市级验收,这些都意味着企业要增加一定的资金投入。

“让企业掏钱整改安全问题,他们当然有难处或抵触,甚至觉得我们在故意找茬。”张哲豪直言不讳,“这就需要我们的一双铁腿、一张巧嘴和一颗真心。”

张哲豪的工作模式很“笨拙”,也很实在。他带领应消站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工作专班,为企业提供免费的“专业体检”,列出问题清单,指导企业对照整改。遇到难解之题时,他们更是一次次上门,反复耐心沟通,帮企业想办法优化方案。

其实企业也面临两难:一方面,对照标准规范,安全生产和消防等硬件设施建设亟需增强;另一方面,无论是请第三方公司介入还是后续实际整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但是安全生产大于天,所以我们必须要努力让企业以最小的资金投入,取得最优的整改效果。”通过与各家企业的深入探讨交流,张哲豪带领工作专班制订“一企一策”的个性化服务方案,通过科学布局车间设备和物料、有效改进防火分隔、合理优化消防疏散通道走向等措施,减少了安全出口及防火门等设置费用,最大程度促进了企业取得最经济的整改效果。不仅如此,还全程帮扶企业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台账,平均为每个园区节省安全费用2万以上。通过真心真情沟通和专业精准服务,企业从起初的困惑、观望甚至抵触,逐步变为理解、信任和主动,辖区小微园区安全规范化创建进度一直走在全区前列。

“我们的目标是要让企业“被动接受安全”变为“主动要求安全”,引导企业逐渐从‘花钱依赖中介’向‘独立自主管理’思路转变,这才是安全生产的长久之计。”张哲豪表示。

秉持“应创尽创、建快建强”原则,张哲豪和工作专班全力推进辖区25个工业企业小微园区提前完成安全规范化创建达标,在全区8个任务较重街道中率先完成100%达标。同时动态精准纳管辖区994家工业企业、重点商铺,科学梳理提出火灾风险较高场所25类常见显见消防安全隐患,真查实查、必查必改。今年以来,大榭街道应消站已高效查改隐患4462条,其中重大隐患101条,同时铁腕整治“三合一”商铺21家,清退违规居住45人,隐患检出质量和整治成效居全区前列。

如今,岗位虽有调整,但张哲豪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关注从未减弱。在他看来,安全不仅是底线,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这个看似平凡的岗位上,张哲豪用他的“笨办法”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安全监管之路,真心实意的服务,正是基层安全治理最需要的温度。

程嫄

打造“车轮上的心灵灯塔”

让思政工作在基层生根


深入调研20余次、摸清全区集卡司机和物流行业底数、提炼基层宝贵工作经验、为集卡司机群体组织各类文化活动、打造集卡司机专属思政线上平台……这些努力的背后,是区委宣传部理论科(宣传科)副科长程嫄忙碌的身影。

今年以来,程嫄所在的区委宣传部理论科(宣传科)联合相关部门、街道和社区,围绕思想引领、职业安全、身心健康等现实需要,聚焦“集卡司机”这一区域特色新就业群体,积极探索出了一条面向新就业群体的思政工作新路径。

“最初接触这个群体时,司机师傅们的问题反馈和牢骚真的不少。”程嫄回忆起初次走访时的情景,苦笑道,“从工作到生活上,我们满满记了好几页,思政工作到底要怎么做下去,我们压力也很大。”

作为长三角南翼重要的港口城市,北仑拥有近3万名集卡司机。他们常年以车为家,奔波在港口与堆场之间,是保障国际贸易物流畅通的关键力量,却也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群体。

“不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任何工作都是空中楼阁。”程嫄和同事们开始了密集的调研之路。白天,他们在物流园区与司机、企业员工、社区书记们深入交流;深夜,他们“混迹”各个集卡司机所在的群聊里,收集诉求和信息;线上线下都成了他们的调研场所。

从今年4月开始,20多次深入调研,让程嫄为这个群体构建了一幅群体画像:“收入、子女、健康是他们最为关心的三个问题,我们要做就是凝聚合力,穿针引线。”

针对这一情况,程嫄团队计划从集卡司机的“痛点”切入,突破传统思政工作模式,将思想引领与职业发展、生活服务有机融合。

“思政工作不能空对空,要从小切口入手,解决实际困难,才能赢得信任。”程嫄说。在程嫄的工作笔记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司机们反映的各类问题:子女入学难、停车难、如厕难、法律援助需求大……每个问题后面都跟着解决方案和落实进度。

以“港外堆场服务提升”为核心,积极助推问题解决、针对司机师傅们的职业病困扰,多次邀请专业医院医生开展防护讲座、持续挖掘集卡司机群体中的“凡人微光”,扩大暖心故事和正能量的传播、为集卡司机群体策划各式各样的文娱活动……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好解释,司机们的态度发生了显著转变。从最初的不愿表达、不够信任,到现在的主动参与、积极建言,“心灵灯塔”真正照进了集卡司机的心里。

今年6月,区委宣传部与区传媒中心联合打造的集卡司机专属电台栏目“陪你在路上”开播,截至目前已推出了80余期,全平台日均收听超1.7万;“陪你在路上”微信视频号开设后,单条视频点击量最多达10万余次。在市级宣传部门的指导下,在区交通局、区传媒中心等各个单位和基层社区、企业、协会的支持和努力下,一套思政工作标准,30余条基层做法提炼的思政工作经验方法,将思政工作精准“滴灌”至车轮之上。

“现在能很明显感觉到司机师傅们不管是线下还是线上,吐槽牢骚更少了,理性表达更多了,由宁波晚报团队打造的集卡“聚乐部”推出的一系列文化活动,场场爆满,名额经常供不应求。越来越多司机主动加入了“红蚂蚁”志愿服务团队,回馈社会。更让人感动的是,我们的电台有了自己的粉丝群,栏目主持人和司机师傅们都成为了好朋友。这就是思政工作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能够通过一批人带动一群人的力量。”程嫄欣慰地说。

编辑、一审丨王哲艺 二审丨王昱啸 三审丨谢挺

责编丨沈焰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北仑发布 incentive-icons
北仑发布
北仑最权威的政务公众号
11696文章数 586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