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系列
柯达伊弦乐四重奏音乐会
![]()
2025年11月14日(周五)19:30
广州大剧院 实验剧场
票价:280 380
*每人一券,1.2米以下儿童谢绝入场
*演出票一经售出,不退不换,敬请留意。
识别二维码选座购票
演出开始时间为19:30
请所有观众准时入场
迟到的观众请听从现场工作人员安排
在整首曲目结束后方可入场
入场时请保持安静;
演出时请勿使用手机、相机等
进行拍照、录像、录音
演出过程中手机请调至静音;
乐章之间请勿鼓掌;
感谢您的配合。
![]()
![]()
《企鹅唱片指南》三星带花最高荣誉奖得奖组合
弦乐界最权威杂志《The Strad》评为“令人极度享受的四重奏”
![]()
![]()
第一小提琴
First Violin
阿提拉·法尔瓦伊
Attila Falvay
![]()
![]()
![]()
他在16岁时就被李斯特音乐学院录取,并在著名的斯尼科夫斯基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学习。1979年,他在西盖蒂国际小提琴比赛中首次崭露头角获得了第二名。之后,他在维也纳音乐学院约瑟夫·西沃的指导下完成了研究生课程,并于1980年加入了柯达伊四重奏。他演奏中使用的小提琴是来由匈牙利国家博物馆收藏的1731年制作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Hamma”。
![]()
第二小提琴
Second Violin
弗朗兹·邦戈
Ferenc Bangó
![]()
![]()
![]()
1977年出生。1987年就开始在李斯特音乐学院学习,师从Andras Kiss。后来在维也纳跟随斯特凡·鲁哈和约瑟夫·西沃进行私人课程学习。曾参加Ruggiero Ricci和György Pauk的大师班,获得过国内外众多比赛的奖项。多次作为国家爱乐乐团室内乐团和索尔蒂室内乐团的领队和独奏家。2015年加入柯达伊四重奏。
![]()
中提琴
Viola
左尔坦·图斯卡
Zoltán Tuska
![]()
![]()
![]()
毕业于李斯特音乐学院,师从Dénes Kovács教授。在加拿大读跟随Lóránd Fenyves教授完成了研究生的学习,后来成为Josef Kopelman的私人学生。1993年,他加入了几个室内乐团,包括韦纳室内乐团,萨尔茨堡室内交响乐团。1998年至2010年期间,他与他的三位匈牙利同胞共同成立了微观世界弦乐四重奏(Mikrokosmos string quartet)。2012年开始,他同时开始任教于布达佩斯贝拉·巴托克音乐学院。
![]()
大提琴
Cello
杰尔吉·埃德尔
György Éder
![]()
![]()
![]()
杰尔吉在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师从Ede Banda学习。获得学位后,他前往美国和加拿大深造(1978年耶鲁大学,1983年班夫中心艺术学院,1984-1985年威斯康星大学)。之后,独具天赋的他曾担任布达佩斯交响乐团的首席大提琴手,后来成为著名的布达佩斯节日管弦乐团的首席大提琴手。同时作为埃德尔弦乐四重奏的创始成员,他带领乐团赢得了众多国际比赛,并多次在几乎每个欧洲国家、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巡演。他还为Hungaroton、Teldec和Naxos唱片公司录制过许多唱片。
![]()
演出曲目
Programme
![]()
![]()
C大调弦乐四重奏 作品33之3 “鸟”
C Major String Quartet Op. 33 No. 3“Bird”
约瑟夫·海顿
Joseph Haydn
C小调第二号弦乐四重奏,作品10
String Quartet No.2 in C minor, Op. 10
佐尔坦·柯达伊
Zoltán Kodály
中场休息
Intermission
弦乐四重奏《柏树》,作品B.152(选段)
Selection from Cypresses for String Quartet, B.152
安东 · 德沃夏克
Antonin Dvorak
F大调第十二号弦乐四重奏,作品96“美国”
String Quartet No. 12 in F major, Op. 96 "American"
安东 · 德沃夏克
Antonin Dvorak
曲目以演出当日为准。
* The Program is subject to change.
C大调弦乐四重奏 作品33之3 “鸟”
C Major String Quartet
Op. 33 No. 3“Bird”
![]()
![]()
约瑟夫·海顿
Joseph Haydn
海顿创作的Op. 33弦乐四重奏共六首,完成于1781年,通常被称为“俄罗斯四重奏”,因为它们是献给俄国大公保罗的。这一套作品标志着海顿四重奏写作风格的成熟与转变:相比于此前更加严肃和对位性的风格,作品33更为轻盈、风趣,节奏灵动、旋律鲜明,预示着维也纳古典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其中第三首C大调因其第一乐章中活泼跳跃的主题,尤以小提琴模仿鸟鸣的音型而获得“鸟”之昵称。这种模仿自然界声音的技巧,不仅展现了海顿对旋律的天赋,也体现出他独特的幽默感与实验精神。整首作品结构清晰,四个乐章中交织着明快的节奏与优雅的对话,使得每一声部都有充分表现。尤其末乐章中采用了回旋曲式(Rondo),将主题以不同面貌不断呈现,既有古典气质,又不乏诙谐趣味。
这首四重奏不仅是一部古典时期代表作,也极大地影响了莫扎特及后来的贝多芬,为后世奠定了室内乐创作的典范。
C小调第二号弦乐四重奏,作品10
String Quartet No.2
in C minor, Op. 10
![]()
![]()
佐尔坦·柯达伊
Zoltán Kodály
柯达伊是匈牙利20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与民族音乐学家之一,他与巴托克共同采集民间旋律并将其融入艺术音乐创作中。这首完成于1916–1918年的《第二号弦乐四重奏》正是他深受匈牙利民间音乐启发的成果之一。
全曲分为两个乐章,结构上不拘传统,音乐语言极具个性。第一乐章节奏复杂、和声色彩丰富,旋律中常见匈牙利五声音阶与游牧民歌的影子。柯达伊通过节奏上的强烈对比与声部间的不对称对话,构建出一种张力十足的听觉空间。第二乐章则以更为抒情但不失力量的方式展开,音色变化灵活,时而静谧低回,时而激情奔涌,展现出柯达伊对弦乐写作深刻的掌握与音乐情感的多样表达。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现代性,同时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是20世纪上半叶弦乐四重奏创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
中场休息
Intermission
弦乐四重奏《柏树》,作品B.152(选段)
Selection from Cypresses
for String Quartet, B.152
![]()
![]()
安东 · 德沃夏克
Antonin Dvorak
德沃夏克的《柏树》最初是1865年为声乐而作的18首艺术歌曲,主题多为对爱情的向往与失落。到了1887年,作曲家将其中14首重新改编为弦乐四重奏版本,这便是作品B.152《柏树》的由来。
本场演出节选其中部分乐章,这些改编后的音乐保留了原始歌曲的抒情性与旋律美,却通过四重奏的织体将其扩展为更为丰富的室内乐作品。每一个声部仿佛一位歌者,共同吟唱着或甜美、或哀伤的段落,使情感更加深沉而立体。
德沃夏克在改编中并非简单地复制,而是以四重奏的技法重塑了音乐结构和色彩。他通过和声的转化与节奏的变换,让这些“歌”在没有歌词的情况下依然能表达清晰动人的情感。柏树常象征着沉思与哀愁,这组作品也自然流露出一种青春爱恋中既温柔又忧郁的气质,成为德沃夏克早期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
F大调第十二号弦乐四重奏,作品96“美国”
String Quartet No. 12
in F major, Op. 96 "American"
![]()
![]()
安东 · 德沃夏克
Antonin Dvorak
《美国》四重奏创作于1893年,正值德沃夏克在美国担任纽约国家音乐院院长期间,他曾在艾奥瓦州斯皮尔维尔的捷克移民社区度过夏季,这里安静的自然环境和当地民间音乐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首F大调四重奏便是在这段时期完成的,因此得名“美国”。
作品整体风格明快、流畅,洋溢着异国风情的节奏与旋律色彩。第一乐章主部旋律质朴宽广,颇具“新世界”的开阔感。第二乐章则如慢歌般宁静深沉,似是遥远故土的回忆。第三乐章融合了捷克与印第安民谣的节奏元素,舞曲感十足。终乐章以回旋曲形式呈现,节奏跳跃,充满生命力。
虽然德沃夏克曾表示并未引用具体美国民歌,但整部作品中确有浓郁的“美式”氛围,尤以五声音阶为特征的旋律与轻盈的节奏最具代表性。这部作品不仅是德沃夏克最受欢迎的四重奏之一,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下诞生的杰出音乐成果,展现了作曲家对传统与创新完美融合的能力。
或许你还喜欢
【兴业银行购票优惠】
【跨省观演礼遇计划】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