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二战中最会打仗的将军,很多人可能会想到隆美尔、巴顿这些名字。但要论谁在绝境中创造了最大奇迹,那非得是苏联的朱可夫元帅不可。
![]()
今天咱们就聊聊,朱可夫是怎么在莫斯科城下,把一群新兵蛋子打造成钢铁长城,完成那场堪称二战转折点的莫斯科保卫战。
1941年的苏联,那真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6月22日,希特勒发动“巴巴罗萨计划”,三百多万德军、几千辆坦克和飞机,像潮水一样涌进苏联。由于准备不足,苏军被打得措手不及。
先是明斯克战役,一口气损失32万人;接着斯摩棱斯克又丢了30万;最惨的是基辅会战,66万大军被包了饺子,开战不到四个月,苏军已经损失超过300万人,西线的精锐部队几乎全打光了。
等到10月份,德军发动“台风行动”,直扑莫斯科。这时候的莫斯科,可以说已经是座空城了。
10月7日,朱可夫连夜从列宁格勒飞回莫斯科。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凉了半截,百万苏军被围在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德军前锋离莫斯科只有一步之遥,防御体系完全崩溃,连司令部都找不着,市民开始撤离,政府机关也在转移。
斯大林甚至考虑要不要把首都迁到乌拉尔山以东。要是真这么做了,苏联可能就真的完了。
在这个节骨眼上,朱可夫被任命为西方面军总司令,成了挽救危局的最后希望。
朱可夫接手的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呢?
90万残兵败将,士气低落,建制混乱。他不得不坐着吉普车,亲自去找寻那些“纸面上”存在的部队。
![]()
到10月10日,他总算凑齐了9万人,勉强在莫扎伊斯克组织起一道薄弱防线。但这点兵力,根本挡不住德军的钢铁洪流。
关键时刻,莫斯科市民站出来了,12个民兵师迅速组建,虽然没经验,但个个都是爱国热血,50万市民不分昼夜挖战壕、修工事,一个月内挖了300万立方米的土,相当于搬走了一座山。
更幸运的是,老天爷也帮忙。连绵秋雨把道路变成了烂泥塘,德军的坦克陷在泥里动弹不得。靠着这段宝贵的喘息时间,朱可夫终于稳住了防线。
11月,大地封冻,德军又来了。这次他们出动110万大军,从南北两翼夹击莫斯科。战斗最激烈时,德军一度推进到离莫斯科市区只有8公里的地方。
连一向强硬的斯大林都坐不住了,在电话里问朱可夫:“你诚实地回答,我们能守住莫斯科吗?”
朱可夫的回答斩钉截铁:“毫无疑问,我们能守住!但还需要两个集团军和200辆坦克。”
这位钢铁统帅说到做到。他把所有精锐都调到关键地段,建立起纵深梯次防御。德军虽然攻势凶猛,却始终无法突破。
更要命的是,苏联这年冬天特别冷,零下三十多度。德军还穿着单衣,很多士兵冻伤,连枪都握不住。
到了12月初,朱可夫判断德军已成强弩之末,立即下令反攻。
![]()
他集中110万兵力,在最关键的地段发起猛攻。刚刚装备的“喀秋莎”火箭炮第一次亮相,就把德军打懵了。
此时的德军,坦克损失惨重,士兵饥寒交迫,后勤补给中断,士气彻底崩溃。
到12月底,苏军已经把德军击退100多公里,收复了莫斯科周边所有失地。
回过头看,朱可夫能创造这个奇迹,靠的不是什么神机妙算,而是实实在在的本事,他知人善任,能把新兵、民兵都用得恰到好处。在最危急时刻也能保持清醒,连斯大林都敢顶撞,只为了正确的决策,也从不拿士兵的生命去冒险。
用现在的话说,朱可夫就是个“细节控”。他不仅关心战略大局,连每个防御工事怎么修、每门炮摆在哪儿都要亲自过问。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彻底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从那以后,战争的主动权开始转向苏联一边。
真正的名将,不是常胜将军,而是能在最绝望的时刻,带领大家找到希望的那个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