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小乔
“原来我们抬头可见的安全,是有人用一辈子换来的。”
“张福安先生走了。”11月3日,这条简短的讣告悄然刷屏科研圈,随即化作全网蔓延的悲痛。
86岁的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设计师张福安,这位为中国“铸盾”60年的老者,最终告别了他用一生守护的山河。
![]()
直到此刻,还有太多人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
不同于娱乐圈明星的热搜常客,张福安的人生履历曾被牢牢锁在保密档案里,连家人都鲜少知晓他的工作内容。
可正是这个“陌生”的名字,背后藏着一段让14亿人安享晴空的壮阔史诗。
![]()
战火里的记忆
1939年的中国,正处在山河破碎的苦难岁月。
张福安出生在江南小镇,童年记忆里没有欢声笑语,只有日军战机掠过头顶的轰鸣、逃难路上的颠沛流离。
从那时起,“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就像种子一样,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
![]()
1956年,17岁的张福安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工业企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彼时新中国领空屡遭美制侦察机侵扰,防空力量近乎空白。
1959年毕业前夕,看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中国导弹事业 “摇篮”)的招贤启事后,他放弃留校任教的安稳,在志愿栏写下“投身国防,至死不渝”,走进代号“0029”的科研基地。
![]()
“去做能让国家站起来的事,可能一辈子无名,你们支持吗?”
面对父母,他得到的是“注意安全,为国争光”的叮嘱。
而他这一去,便是60年隐姓埋名。
初到科研基地,张福安直面“一穷二白”的困境。
![]()
无像样实验室,就在废弃仓库工作;无先进计算设备,靠算盘与计算尺推演数据;无完整技术资料,对着残缺图纸反复琢磨。
即便条件艰苦,团队始终专注研发,心中只有一个目标:早日造出中国导弹。
1962年,美制U-2高空侦察机“黑色幽灵”频繁窜犯,其2万米飞行高度与电子干扰技术,让我方导弹多次锁定却无法命中。
![]()
张福安主动加入攻关小组,带领团队驻扎实验室,饿啃干馒头、困趴桌小憩,曾为验证数据连续工作72小时。
1963年11月1日,江西上饶上空,张福安团队研发的“近快战法”首次实战。
8秒内完成雷达锁定到导弹发射,成功击落U-2,中国成为全球首个用地空导弹击落该机型的国家。
![]()
此后,他参与研制的红旗二号导弹又击落5架U-2,彻底遏制美机窜犯。
外界只知“中国导弹厉害”,却不知背后有个叫张福安的年轻人在默默守护。
从此,他将个人命运与国家防空事业紧紧绑在一起,开启了60年的隐姓埋名之路。
![]()
临危受命,53岁再出征
1992年,53岁的张福安已是防空导弹领域权威,面对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研发的困境,方向不明、技术空白、资源短缺,无人敢接这个“烫手山芋”时。
他主动请缨担任总设计师:“国家需要,我不能退。”
为确定研发方向,他带队走遍全国十余科研院所,召开上百次研讨会。

赴国外考察遭技术封锁,便带领团队自主突破。
那段时间,他以办公室为家,一张行军床、一摞图纸便是全部家当。
某次导弹发动机试验爆炸,团队士气受挫,他鼓励大家,从失败里找原因,下次一定成功。
![]()
最终,张福安团队用三年突破五大关键技术,成功研发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并培养出年轻技术队伍。
2009年国庆阅兵,当该系统驶过天安门时,观礼台上的张福安热泪盈眶。
因为他们做到了,领空安全了。
事业上,张福安是 “防空守护神”,家庭中,他却自认“不称职”。
![]()
因工作保密,他从不对家人透露具体内容,妻子问起工作,只答“在搞重要的事”,儿子好奇他的职业,他也是轻描淡写的表示“在保护大家”。
1978年,妻子突发急性阑尾炎需手术,张福安因外地导弹试验关键期无法赶回,待他半月后归家,妻子已康复,却无一句埋怨。
![]()
儿子张建军幼时盼过年,只因父亲能短暂陪伴,可曾有一年除夕,他刚到家吃饭,便因紧急技术问题匆匆返回单位,一去便是一个月。
2022年中国航天日,《导弹人生》公开12位导弹功勋,张福安的事迹才走进公众视野。
![]()
此时已年过五旬的张建军,才终于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
而张福安谈及家人,满是愧疚却无悔。
因为虽亏欠了他们的小家,但他的工作能让更多家庭团圆。
11月3日,张福安在京逝世,送别现场,无数科研工作者自发前来,送别这位“防空守护神”。
![]()
他虽离去,却留下三大宝贵遗产。
一是远中近、高中低全覆盖的防空体系与红旗系列导弹,日夜守护领空。
二是“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的技术经验,我国防空导弹技术已走向国际。
三是“为国铸盾、不求名利” 的精神,激励着后辈。
![]()
在他曾工作的科研基地,“国家需要,就是我们的方向”这句名言被贴在实验室墙上。
如今中国的和平生活,正是张福安这类国士用毕生奉献换来的。
张福安的一生,是“隐姓埋名真国士,为国铸盾写传奇”的一生。
他无明星光环、无流量追捧,却用60年坚守,成为中国真正的脊梁。
![]()
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还有无数像张福安一样的人。
他们或许是实验室里熬夜攻关的科研人,或许是边疆哨所坚守岗位的军人,或许是基层一线默默付出的干部……
他们没有响亮的名气,没有丰厚的财富,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为人民幸福保驾护航。
![]()
结语:
回顾张福安的一生,没有鲜花簇拥的高光时刻,没有万众瞩目的明星光环,只有60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
从战火中立志,在废墟上研发,于困境中担当,他用“隐姓埋名真国士,为国铸盾写传奇”的一生,诠释了何为“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也成为中国真正的脊梁。

而张福安这类“无名英雄”,也终将被历史铭记、被人民铭记。
他们,是14亿人最坚实的依靠,是中国最耀眼的光芒。
信息来源: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