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登陆月球的下一个目标,到底是什么?
不是月球背面,也不是阿波罗遗址,而是一个更诡异、更黑暗的地方。
![]()
2026年,嫦娥七号就要率先启程,并且带一只会飞的机器狗“前出侦察”;
![]()
随后,嫦娥八号也会跟着出发,并且带上一批机器人,与嫦娥七号结伴而行,扩大登月队伍。
![]()
那么问题来了,咱们国家在月球南极到底发现了啥,为什么要连续派出两支“无人军团”驻守呢?
«——【·冰!藏在黑暗里的“生命之源”,含量比预想的更可观·】——»
月球南极最令航天科研人员关注的发现,当属水冰资源。这类资源与地球常见的冰形态一致,但在月球表面的赋存状态极为隐蔽。
![]()
此前科学界普遍认为月球是一颗极度干旱的星球,随着近年来深空探测技术的迭代升级,这一认知逐渐被颠覆。我国科研团队通过三亚非相干散射雷达与FAST天眼构建的联合观测系统,对月球南极永久阴影区开展持续性监测,已精准掌握水冰资源的赋存特征。
![]()
永久阴影区特指月球南极区域深陷的陨石坑底部,受月球自转轴倾角影响,该区域始终无法被太阳光线直接照射,恒定温度低至零下163摄氏度,形成了天然的超低温封存环境。
![]()
水冰资源便赋存于这些区域约10米深度的月壤风化层中,并非呈现连续的厚冰层形态,而是以米级块状形态分散嵌布于月壤介质中。通过雷达探测数据反演计算,该区域水冰含量上限可达6%,即每100公斤月壤样本中可提取约6公斤水冰,这一赋存浓度已具备规模化开发的潜在价值。
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在冯·卡门撞击坑的永久阴影区探测中,成功捕获到羟基物质的特征信号。羟基与水分子结构高度关联,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月球南极水资源的原生性与普遍性。
![]()
此外,日本月船1号探测器搭载的矿物成像仪曾观测到表层水冰暴露迹象,美国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也通过遥感成像捕捉到永久阴影区的地形异常特征,这些国际探测数据均与我国观测结果形成佐证。
![]()
从应用价值来看,这些水冰资源不仅可直接满足未来载人登月任务的饮用水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电解技术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氢气是航天推进系统的关键燃料组分,氧气可保障航天员生命支持系统运行,这相当于在月球表面构建起原位能源补给基地,能显著降低深空探测任务的物资运输成本。
«——【·特殊环境藏着“科研密码”,是天然的太空实验室·】——»
除水冰这一核心资源外,月球南极的极端环境本身也具备极高的科研价值,其地质与空间环境特征中蕴含着太阳系形成与演化的关键线索。
![]()
永久阴影区由于数十亿年来未受太阳辐射直接作用,始终维持超低温稳定状态,区域内的物质组分几乎未发生地质活动改造,形成了天然的地质样本封存库。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研究团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处理高清观测图像后发现,部分阴影区的月坑底部存在异常光滑的平面结构,推测为水冰与月壤颗粒混合形成的特殊聚合体,这类结构在地球环境中无法自然形成,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月球南极水冰的同位素组成更具研究价值。科研人员通过质谱分析技术检测发现,部分月坑冰层中的氘元素丰度显著偏高,其同位素比值与67P彗星的同位素特征高度吻合。
彗星作为太阳系形成初期留存的原始天体,其物质组分记录了早期太阳系的环境信息。这一发现表明,月球南极水冰可能源自45亿年前太阳系形成阶段的原始物质,对其开展系统性研究,可为揭示太阳系起源演化机制、探索地球生命起源线索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
我国嫦娥七号搭载的移动探测设备,已明确将此类阴影区作为重点探测区域,旨在获取原生性样本以解析相关科学问题。
![]()
除永久阴影区外,月球南极的永久光照区同样具备重要开发价值。这类区域多分布于陨石坑边缘的山脊地带,受地形起伏影响可实现近乎持续性的太阳照射,年日照时长占比超过90%,且光照强度稳定,为太阳能发电系统的部署提供了理想条件。
永久阴影区的超低温封存环境与永久光照区的稳定能源供给能力形成互补,这种明暗区域的独特组合,为月球基地的选址建设提供了天然优势。
此外,月球南极特有的超高真空、强宇宙辐射环境,可作为开展特殊科学研究的天然试验场。例如在该环境下制备的蛋白质晶体,纯度显著高于地球环境下的产物,为新型药物研发提供了可能,相关研究方向已纳入深空科学研究规划。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